蔡礼源
对高职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引导模式的思考
蔡礼源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5)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已非常普及。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对高职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课上手机上网,课后手机、电脑上网,学生能否合理地利用网络提高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本文探讨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的特点,通过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加以引导。
高职学生 网络行为 教育引导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已经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受到了网络信息的剧烈冲击。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1]。网民中大学生占很大比例,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给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更多可利用的资源,方便了大学生能力的提升。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游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手机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交友的必备工具,面对网络的高速发展,高职学生在心理上尚未充分认识到其存在的真正价值。这就导致一系列的网络问题的出现。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旨在探讨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通过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加以引导。
1.1 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积极表现
网络信息的快速流通使高职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他们的知识面更容易得到拓展。因此,网络的高速发展加速了高校学生个人思想的发展,有些学生往往乐于在虚拟的网络中激烈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求思想上的知己。正是信息的迅捷性,使现代高职学生不再将自己束缚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之中,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更喜欢主动搜索,往往很多问题在“百度一下”中得到解决。而网络的虚拟性使学生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自我意识逐渐强烈,表现欲也日益强烈。
1.2 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消极表现
1.2.1 网络道德意识缺失,法制观念淡薄。
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培养高职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现代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素质。高职学生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的表现。然而,社会信息的不断演变,网络的不断流行,使高职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冲击。由于网络社会有别于现实社会,正是因为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使学生在网络中的交流和评判具有极大的隐匿性[2]。加之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阶段,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心理,内心对各式各样的新生事物充满期待,好奇心强烈,但对新生事物的理解、认知能力不足。直接导致他们一些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表现出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另一个自己,抛开了道德的束缚,沉迷于网络游戏。游戏、网游、猎奇已经成为一些高职学生网络生活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网络立法机制和监督机制相对滞后,造成一些高职学生不能充分意识到网络活动的守法要求,认为网络只是虚拟的空间。正是法律意识的缺失导致一些高职学生常常怀着无所谓的心态开展网络活动。以至于有少数学生做出违法的事情后,仍不能正确认知。
1.2.2 网络造成某些高职学生人身观、价值观扭曲。
网络监管的缺失造成很多不健康的网站横行,很多消极的思想横行。网络本身的虚拟化、开放化使人们在网络中能够“自由”发表言论。这种所谓的“自由”正是一直未脱离学校生活的某些高职学生所向往的,他们在网络生活中找到了一个不同的自我。过于追求自我的想法导致某些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网络使部分高职学生在追求自由、刺激的网络游戏,无拘无束的网聊生活中渐渐失去了自我,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当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他们往往没有勇气面对,而是选择逃避,将整个自己隐藏在网络的外衣下追求一时的消遣。
1.2.3 社会交流能力下降,专业技能不高。
高职作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旨在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性人才。但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由于一些高职学校疏于对学生行为必要的教育引导,某些高职学生更多沉溺于网游、移动网络的网聊之中,脱离现实社会人与人最基本的交流,人际关系的淡漠,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弱化,最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在网络的影响下不断弱化。正常的学习、工作也严重影响,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减弱,专业技能也没能得到应有提高。
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和现状,采取必要的教育引导模式势在必行。根据在校大学生当前网络行为的典型性特点,本文认为要有效控制和调节学生的网络行为应优化教育引导模式,改变传统的批评教育、警告等传统模式,创新教育引导模式,建立适应现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转变的新型模式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在高校学生的网络教育过程中应确立一个基本目标,建立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的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行为进行必要干预;建立合理的案例教育引导、转化的引导模式。
2.1 网络教育引导模式的基本目标
根据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诱因和类型,对发现的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分类,查找诱因。旨在通过原因查找妥善解决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问题,确保高校网络环境的和谐,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最大化地发挥网络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2.2 健全引导过程体系
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模式的优化是基于既往教育引导模式的某些局限性提出的,在对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的引导,应建立必要的网络行为预警机制,对各类网络行为的特点和界限进行合理定位,以便及时发现高校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并对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合理归类,针对某一种网络行为的诱因进行初步诊断,找出引起某些大学生产生这种网络行为倾向的个体原因。在发现原因之后,通过发掘典型的案例进行合理教育。丰富“转化”方式,重点关注容易引起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行为话题,以此发现一定时期和阶段容易出现问题的网络行为,做好应急措施。建立校园微博,通过微博激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同时作为关注大学生网络倾向的平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合理的分析,及时预防教育,避免事后处理的被动。
面对网络的高速发展,我们应正视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辩证地看待学生在日常学生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高校应建立合理的教育引导模式,通过合理引导,发挥网络的优势,为高校建设服务,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及对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有效引导。
[1]http://it.sohu.com/20140116/n393643763.shtml.CNNIC第33次统计报告.
[2]裴延锋等.论网络社会伦理的特征及其弱化成因[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