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姜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西 新余 338025)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日趋频繁,新闻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大量的信息传递需要通过新闻报道翻译来完成,因此,对新闻英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标题作为一则新闻的灵魂,其研究一直受到各个学科学者的青睐。许明武认为新闻标题有其独特的标题语言(head-linese)[1]。不少学者对新闻标题的特点进行研究,如李红霞,王银泉、钱叶萍指出英语新闻标题在词汇、语法、修辞、形式等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修辞特点表现为经常使用习语、俗语、俚语,套用小说、电影之名或其中人物形象,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格,如比喻、拟人、押韵、双关、对照、突降法、矛盾修辞等。[2-3]张健在《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中,认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有两种方法,直译或基本直译;添加注释性词语。[4]此外,国内很多学者研究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新闻话语翻译中。杨士焯对彼得·纽马克翻译新观念进行了概述,认为纽马克把翻译题材分成两类:真实性题材(fact),虚构性题材(fiction),并把“紧贴翻译”(close translation)定义为最贴近字字对译的翻译,即既要保存词的本义(denotation)也保存词的内涵意(connotation)。[5]原虹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进行比较,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和异同。[6]朱志瑜立足于纽马克的《一种翻译途径》《翻译途径》及《翻译教程》等著作,分析了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并将其与赖斯的模式进行比较。[7]王金华、张春慧、黎敏瑜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应用做过相关研究。[8-10]本文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以期为新闻标题翻译研究做些补充,并能对今后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toTranslation)一书中首次引入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概念[11]。语义翻译指译者在译语的语义规则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它以原作者为出发点,尽力将原文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出来。语义翻译法倾向于以源语为中心,集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而与之相对应的交际翻译则试图使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它以译语读者为着重考虑的对象,力求让译语读者接受原文的内容,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交际翻译法则倾向以目的语为依归,集归化、意译翻译的优势。如下面的例子:
例(1)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
译文:一寸光阴一寸金。(语义翻译)
例(2)谋事在天,成事在人。
译文: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例(1)中的原文是谚语,为了尽可能重现源语的修辞风格,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译者在目的语中找出与源语对等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样就重现了原文的语义与句法结构。在例(2)的原文里体现了中国道教的“天”的概念,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天”的概念,译者完全忠实于原文,保留了宗教观念,把“天”译成对中国人而言代表宇宙万物的“heaven”,而非基督教的“天”——God(上帝)。此种保留原文上下文思想的翻译手法为语义翻译。
例(3)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译文:木已成舟,覆水难收。(交际翻译)
例(4)Penny wise,pound foolish.
译文:小事聪明,大事糊涂。(交际翻译)
例(3)源语的修辞手段在语言转换中与汉语难以契合,在译语文本中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只能舍弃原来的修辞格而在译语中找出与之意义相对应的辞格,使之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效果功能,这就是交际翻译的指导意义所在。而例(4)中的原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果翻译成“便士聪明,英镑愚昧”的话,就会丧失原文的神韵,译语读者也难以理解,因此译者就必须在目的语里找出能让读者领悟含义的对应字词,这也是交际翻译以读者为中心的精髓。
从上面的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语义翻译更能体现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交际翻译则给予了读者更多的关注,偏重于传递信息,使译文产生与原文近似等效的功能,笔者认为这也是译者所应更重视的。由于新闻的独特的特点和功能,即非常重视信息的传递,因而笔者认为交际翻译理论在新闻标题翻译要比语义翻译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但这并不是说语义翻译不能用,只是出现的频率会低一些而已。
新闻标题的功能在于提炼内容,美化版面和吸引读者。因而,一则好的新闻标题在词汇、结构和修辞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要忠实地再现原文色彩,语义翻译在此情况下理应是首选。但是,由于英汉文化及语言风格的不同,要达到交际目的,翻译活动需根据目的语语言文化方式来传递信息,这样译者就要对译文进行必要的再创作,语义翻译的同时采用交际翻译。
通过对一系列英语新闻标题及其译文的观察,发现语义翻译在新闻标题翻译中有所涉及,但不常用,只有当标题的含义直白、翻译后译语读者不会有理解上的困难时才用到。精当的语义翻译既能准确传递信息又保持原语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精髓。比如:
例(5)Putin faces harsh press criticism over terror.
译文:普京因恐怖事件受媒体严厉批评。
例(6)Olympics Begin in Style;Swimmer Takes 1st Gold.
译文:奥运盛妆开幕 泳将喜夺首金。
例(7)UK’s oldest person dies at 115.
译文:英国第一寿星谢世,享天年百岁又十五。
以上三则新闻标题译者都将其意思直接译出,也即是语义翻译,表达自然流畅,也很好地传达了意思,且表现出了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特色。下面也是一个用语义翻译处理得比较好的一个例子。
例(8)Ugly Duckling N-ship at Last Gets Happy Home.
译文:丑小鸭核动力船终于找到安乐窝。
这则新闻讲述的是某国一艘核动力船,因许多国家担心核污染而拒绝让其靠岸,所以只得在海上到处漂泊,历经周折之后最终被获准在一港口停泊。原标题中以调侃的语气将这艘核动力船比喻成安徒生笔下的“an ugly duckling”(丑小鸭),这也是广大中国读者早已熟悉的典故,故译文采用了 “拿来主义”的直译手法,读者一看也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以上几例意义都很明确,直译就能很好地传递信息,但这样意义十分明确的新闻是不多见的,大部分都需要译者做出相应的变通。
交际翻译在新闻标题翻译中应用很广泛。纽马克认为,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取决于三个因素:文本类型、读者身份和翻译目的,其中读者身份和翻译目的是紧密相连的,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信息,但首要条件是译文能被读者看懂。[12]所以,一方面要忠实地传递原文包含的主要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汉英文化心理、思维模式、风土人情、价值观和语言风格的不同,要达到交际目的,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原文形式仅为译者应考虑的部分因素,译者在新闻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也就是说译者可以打破原新闻标题形式上的束缚,对其进行结构改写。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发生矛盾时,优先考虑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考虑读者的理解,始终把读者放在重要地位。好的翻译听起来不像是翻译,而像译者用目的语写作的作品。英语标题倾向于将某一内容作“重点化”处理,不讲究面面俱到。此外,由于英语单词通常由数个字母组成,所以标题一般用词不多。这两点决定了英语新闻标题一般比较精炼简短。而汉语新闻标题侧重“全面性”,加上汉语是一词一义,所以汉语标题用词相对较多,译者就得把省略信息复原译出,否则读者难以理解意思。[13]交际翻译一定程度上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为了读者的理解,译者可以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增减,改变原语的语言风格,对其结构,意义等进行转化,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例(9)Japanese dash to US to say“I do”.
译文:日本情侣蜂拥美利坚,牧师面前誓言“我愿意”。
这则报道是说,美国许多旅行社专门为亚洲国家的情侣推出美式婚礼服务,包括他们在教堂举行正式婚礼等。这一举措立刻受到众多日本情侣的青睐,纷纷赶往美国体验那种教堂婚礼情调。英语原题运用了隐喻(metaphor)的修辞手法。以“say‘I do’”来代替“get married”。略知西方文化习俗的读者都知道,西方人在教堂举行婚礼时,主持婚礼的教士会问双方,“Do you take… to be your lawful wedded wife/husband to live together in the estate of matrimony?”(你愿意娶/嫁某某为合法妻子/丈夫,共同过婚姻生活吗?)待双方回答“I do”(我愿意)之后,教士即宣布双方正式结为夫妇。因此,“I do”在英语国家中已成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的代名词。如果把原题译成“日本人涌往美国说‘我愿意’”,未免太突兀,甚至读者很难理解其意义。根据新闻内容加入“情侣”和“牧师”等词,使译文意义完整、读者更容易懂。再如:
例(10)For Beslan's children,a legacy of nightmares.
译文:(俄罗斯)劫后相逢,别城孩童仍似恶梦中。
这是一篇特写的标题,对2004年9月初发生俄罗斯别斯兰市的学生人质遇难事件作了后续报道。报道记录了孩子们在悲剧之后重返校园,原来许多好朋友都不见了,一个30人的教室里只坐着5位小朋友。抚今追昔,孩童们悲恐之情油然而生。别斯兰不像莫斯科那样出名,读者可能一下子不明白别斯兰是何处,为了交际的目的,标题的译文里添加了 “俄罗斯”一词,而且为了符合我国读者的习惯,译文将原文的短语结构改成了主谓结构。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标题也拉近了读者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距离,取得很好的交际效果。
修辞是新闻标题的一大亮点,为了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新闻标题常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谐音等等。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时往往很难找到与原文对等的修辞格,那么这时为了信息的传递,就要舍弃原文标题的修辞方法,或在译文中借用其他的修辞手法,以保持原标题的新颖有趣且准确传达信息,这也是交际翻译的一种体现。
例(11)Britannia Rues the Waves.
这个标题是变换英国海军军歌 “Rule,Britannia”中的叠句——Britannia rules the waves(不列颠统治海洋),将“rules”(统治)改为“rues”(悲悼),意在讽刺日益衰落的英国航运业。从英语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仿拟(parody)修辞手法,因为“rules”与“rues”读音几乎一样,意义却相去万里,不难想象富有幽默感的英国人看了标题会有何种感受。然而,这种兼具文化特色及语法修辞特点的幽默实在难以通过汉语再现,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舍弃标题的修辞特色,争取译出标题的基本含义,如将其译为“不列颠悲悼海洋”,否则可能会因辞害意,造成译文标题意义含糊,读者无法理解。
以上是英译汉的现象,再来看汉语标题英译的例子。
例(12)苏州迎来轻轨时代。
译文:Suzhou Ready to Build Its First Light Rail Line.
原文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翻译成英文时用了省略句。这符合英语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非谓语动词的特征。另外,英文中摈弃汉语中“轻轨时代”过分夸张的说法,代之以“Build Its First Light Rail Line”,这符合英语平实的风格,可以更好地和读者交流。
例(13)自己建房怎么样?
译文:Build It Yourself:To Be or not to Be?
译文套用了英语读者熟悉的Do It Yourself和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名句,使译文在表达效果上超过了原文。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新闻标题的翻译中,很少能在译语中找到与源语对等的语言表达,需要译者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增减词语,意义重组,调整结构等。
新闻标题简明精炼、使用修辞等特点加大了其翻译的难度,做到既保留原文的语言色彩,体现源语的文化精髓,又有效地传递信息,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就更难。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新闻标题翻译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本文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新闻标题的翻译。以上分析表明,鉴于新闻的特点,要准确流畅地传达意义并保留原文色彩,在语义翻译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需采用交际翻译。语义和交际翻译并不冲突,两者相辅相成,其结合使用对新闻标题的翻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李红霞.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赏析与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2):41-46.
[3]王银泉,钱叶萍.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外宣电视新闻导语译写策略 [J].中国翻译,2007(2):58-62.
[4]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杨士焯.彼得.纽马克翻译新观念概述[J].中国翻译,1998(1):48-50.
[6]原虹.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2):1-3.
[7]朱志瑜.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J].外国语,2006(6):51-57.
[8]王金华.交际翻译法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应用[J].上海翻译,2007(1):28-30.
[9]张春慧.Peter New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1):121-124.
[10]黎敏瑜.浅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211-212.
[1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12]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3]曹明伦.论英语报刊新闻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2005(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