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斌,唐亚敏,邹 帆,戴 闽
(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2.南昌大学护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提高本科生骨科临床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张 斌1,唐亚敏2,邹 帆1,戴 闽1
(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2.南昌大学护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骨科教学实践性更强。总结目前本科生骨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提高本科生骨科临床教学质量。
本科生;骨科;临床教学;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方可完全掌握。骨科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征,其教学实践性更强[1]。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骨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直接影响了本科生骨科临床教学质量。为提高本科生骨科临床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近几年临床教学经验,总结几点个人体会。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人口的老龄化、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骨科疾病表现出病种增多、发病率上升、治疗方式多样化等特点,骨科专业性也更强、更加细化,在外科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要。但目前骨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无多大变化,本科教材仍缺乏骨科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临床实习时间也没有增加,学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难以全面掌握骨科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例如很多学生骨科实习结束了还未掌握骨科清创原则及步骤、石膏固定的规范操作等。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掌握骨科临床知识,应寻找合适的教材,加强骨科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教授;适当增加骨科临床实习时间;根据教学医院骨科专业细分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定期进行骨科教学查房,严格执行骨科实习生值班制。
医学教材的滞后性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今尤为明显。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骨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于临床,骨科疾病诊疗技术与治疗手段也日新月异,如核磁共振在临床的普及与应用、骨折内固定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微创治疗的发展与应用、内固定材料的更新换代,等等,而这些在教材中都不能得到及时的说明与介绍。因此,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疾病诊疗原则、治疗手段与教材表述出现了差异,试题答案也可能自相矛盾,常让学生感到疑惑和无所适从。如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治疗原则等。以上问题将长期存在,这就要求临床教师在带教过程中熟悉骨科教材、认真备课、耐心带教,对于临床诊疗原则、治疗方案、内固定材料与教材有出入的,应向学生详细解释。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影像学资料如CT、MRI等已能够清晰地显示骨骼及软组织的形态结构,直观地显示疾病的形态学改变,从而使疾病的诊断简单、快捷。因此,很多临床骨科医师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而忽视了对患者病史的详细询问及细致的体格检查,这种不良倾向也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学生,使其过度重视影像学检查而忽视骨科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其结果是骨科临床实习结束了还未掌握体格检查等基本技能。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而忽视病史询问及体检,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因此不仅临床骨科医师应尽量避免,而且在带教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多关心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规范操作。
能在大城市、大医院就业是大多数医学本科生的理想,因此,考研成为医学本科生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临床实习阶段有80%以上的本科生在准备考研[2],他们把时间花费在参加各种补习班,准备笔试、面试上,放弃或敷衍临床实习,尤其是认为相对不重要的骨科实习。在临床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工作被动、应付及旷工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甚至遗留医疗隐患。对于这些学生,带教教师要理解其心情,但不能听之任之,应多与学生沟通,让其了解实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而且实习与考研并非“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只要处理好两者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实习还有助于考研的成功;同时,带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小讲课、教学查房,将骨科的重点、难点知识教授给学生,并耐心、仔细地解答学生在备考、实习时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觉得骨科临床实习有价值、有意义,有助于考研,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骨科是以手术、操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学科,但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医患关系紧张,致使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带教教师在教授骨科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模拟教学、模拟练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并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多体会,如骨科急诊清创、石膏固定、骨牵引等,让学生配合完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骨科临床教学质量。
[1]于瑞花,兰胜才,刘德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创新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4):646.
[2]杨晋才.骨科临床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病案,2010,11(8):57-58.
G420
A
1671-1246(2014)15-0086-02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省级教改立项课题(JXJG-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