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群 陈永春
(1天津科技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天津 300222;2天津职业大学 继续教育管理中心,天津 300410)
高校实验技术岗位编制测算工作的实践与探讨
蒋方群1陈永春2
(1天津科技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天津 300222;2天津职业大学 继续教育管理中心,天津 300410)
文章对天津科技大学实验技术队伍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编制测算办法,指出了要明确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定位,规范岗位设置和编制测算办法,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验技术人员 岗位设置 编制测算
实验技术人员是指从事实验教学、生产实习、工程设计、设备维护和开发、实验室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1]。实验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从众多研究成果分析来看,我国高校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许多共性问题,比如:学校对试验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技术人员的定编缺乏科学依据;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与办学层次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实验技术队伍的补充无稳定可靠来源;现有试验队伍培养、提高、考核、奖惩措施不落实,等等。然而,在重视效率、效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形势下,高效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定编定岗[2-4]。如何有效核算编制,这是所有高校在实验技术人员定编定岗上的难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我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行业技术中心)9个、天津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实验室9个、具有国家计量认证资质的实验中心1个。专职试验技术人员总数130人,其中男性79人,女性51人,队伍结构概况如下。
3.08% 36岁—40岁13.85% 硕士40.00% 副高级17.69% 41岁—45岁3.85% 学士29.23% 中级66.92% 46岁—50岁15.38% 其他28.46% 初级9.23% 51岁—55岁10.00% 其他3.08% 56岁—60岁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职称结构≤35岁35.38% 博士2.31% 正高级21.54%
总体来看,我校实验队伍整体呈现年轻化趋势,职称结构相对合理,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但从当今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要想建立国内一流实验室,保持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验队伍的整体素质、学历及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加强对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人员和中青年高级实验师的引进和补充。因此,加强实验教学,稳定实验室人员这支基本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2.1 定编总原则。定编目的:合理优化结构,集中合并改造实验室,建立系级实验大平台,压缩编制,要求人员精干,岗位责任明确。实验室工作人员达到一专多能,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实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定编依据: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是定编的核心和客观依据,但工作量的具体计算及合理配置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定编的依据是实验教学工作量(反映为实验教学人时数)和现有仪器设备总量,定编的关键是用合理比例折合成具有可比性的工作量。
以“立足现实,参考同类,兼顾发展,分类核定”为原则,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编制测算,最后由人事处汇总管理。编制核定程序依据上一学年完成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室开放、仪器设备资产和实验室日常管理与建设的情况核定本学年度实验人员编制。该编制一般每学年按本办法核定一次,报实验室管理处及人力资源处审定,审定后的编制数下达到各学院,由各学院参照学校定编办法将编制分配到实验室。
综合考虑了实验室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将实验人员的编制按工作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实验教学编制A、教学设备管理编制B、大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编制C、实验室日常管理与建设编制D等多种编制,并对A、B、C进行量化计算,A、B、C、D编制数之和为实验室人员总编制M。本办法以学院为基本核算单位。
依据我校实验人员工作时间的大体分布情况、承担实验教学和设备管理总量确定编制。实验人员实行坐班制,全学年上班40周,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全学年共计1600学时,其中政治业务学习每周4学时,计160学时,全年工作时间为1440学时。在总工作时间中拟按3/4的工作时间 (1080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和设备管理,1/4的工作时间(360学时)用于实验室日常管理和建设。全校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和设备管理编制占总编制的75%,其中实验教学编制不少于总编制的50%,设备管理编制不大于总编制的25%,实验室日常管理和建设编制占总编制的25%。
实验教学编制A(A≥50%M)
A:实验室教学编制人数
W:某单位一学年完成实验工作量总数(学时)
N:每名实验人员年学时定额(学时)
KA:编制计算调节系数
年工作量定额N的确定:实验人员辅导学生实验共36周(未含学生复习考试4周),每周按3.75天,每天4学时辅导实验(不含准备实验,准备实验与辅导实验的时间比为1:1),全年实验学时定额为:
N=36周×3.75天/周×4学时/天=540学时
或N=1080学时/2=540学时
2.2 仪器设备管理编制(B、C)(B+C≤25%M)
2.2.1 一般教学设备管理编制B
注:一般设备:单价小于10万元的设备(含小型设备及低值耐用品)。
400万元:每名实验人员专职管理一般设备的年定额。
K1:设备账、卡、物相符率。
K2:设备完好率。完好率达90%以上,K2=1;完好率达85%~89%,K2=0.9;完好率84%以下,K2=0.5。
K3:借用手续齐全率,手续齐全的K3=1,手续不齐全的K3=0.9(K1、K2、K3的确定均以抽查结果为准,未抽查为1)。
KB:设备管理编制计算调节系数。
2.2.2 大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编制C
对于10万元以上的单台仪器设备,按设备价值和使用的有效机时确定编制。有效机时以教务处、研究生部的教学计划及实际使用设备登记时间为准,科研及社会服务机时以实际使用机时登记和收入金额(收据)为依据计算。
单台设备价值(万元)年使用有效机时 单台编制 年定额10~39.9 400小时 1/15 15台/人年70万元以上 400小时 1/5 5台/人年人年40~69.9 400小时 1/8 8台/
编制数C=单台设备编制数×台数×KBC
若大型设备连续2年无使用机时,则编制数C=0。关于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列为日常管理项内。
2.3 实验室日常管理与建设编制D。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建设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其他工作的顺利完成。此项工作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未能实行量化定编管理,为保证工作的开展,全年安排360学时。
实验室日常管理编制与建设编制数D=(A+B+C)÷0.75× 0.25。
如果实验室日常管理与建设编制不单独列出,则A、B、C的编制数中含有实验室日常管理与建设编制的25%。
2.4 考虑学校发展建设和某些实验室的特殊需要,校人力资源处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需掌握少数编制调控指标,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和重大项目的需要。
根据上述实验技术人员编制核算办法,对我校各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的编制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该定编办法基本能够合理地体现出我校各实验室人员配置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反映出我校在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设置和相关制度上,依然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有些大型设备必须有几人同时工作才能正常开机,统一用仪器设备的价值测算编制有不合理之处。计算机课程上机,由于受硬件条件的限制,教师一次辅导学生人数差别很大,加之低年级学生上机与高年级学生上机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同,如何合理计算辅导工作量有待进一步探讨。
3.2 实验技术人员只能辅导,不能授课。虽然在核算过程中,实验、上机教学工作量占到整个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的很大部分,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实验课程仍由任课教师授课[5]。多年来,实验室技术人员一直被列为教辅系列,缺乏正确定位,其实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两支队伍本是和谐发展、相互补充、互为促进的关系。学校可以考虑将一些有条件的实验课程交由实验技术人员负责,这样各有专攻,既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节省了任课教师的一部分时间,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3.3 各实验室工作量不平衡。由于学生人数多、课时多,我校基础实验室承担的工作量较大,部分专业实验室由于只面对本专业学生授课,所授的实验课程较少,工作量比基础实验室要少得多。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这样的情况确实有失公平。学校可以通过增设开放实验、“SRT”等方式使这样的情况得到改善[6]。开放实验等措施的实行,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还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增强,可谓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实验室管理办法。
3.4 实验技术人员承担的科研工作较少。实验室是高校承担科研课题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场所,实验技术人员作为高校实验室的主要管理者之一理应在学校科研工作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鼓励有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多参与科研工作,并为他们提供条件。在岗位编制设置中,可以考虑科研工作量,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5 实验课类型不易确定。在计算实验教学编制时需要用到实验课教学标准学时W课,其公式为K2×K3×K质,其中K3为实验类型调节系数,K3取值见下表:
0.6专业基础课实验基础课实验1.0专业课实验1.5
实际上,调查得知国内各个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课程类型划分标准,导致主观性差异显著,影响了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高素云,夏扎丹木,原慧.浅谈新时期高校发展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43-246.
[2]陈永军,刘进.汪国高基于量化考核的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9):202-205.
[3]秦晓静.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量化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76-79.
[4]贾功利,孙欢,侯其考.规范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和编制核算办法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9(2):174-176.
[5]贾延江,林明河,骆腾.高校实验室人员定编与职务聘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6-8.
[6]杨富琴,于文静.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39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