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燕(武汉广播电视台,湖北 武汉 420100)
武汉广播电视台自我调解类栏目《假如我是……》的创新思路析论*
吴江燕
(武汉广播电视台,湖北 武汉 420100)
《假如我是……》栏目是国内首档自我调解类栏目,同时也是武汉广播电视台首档调解类栏目,它采取直播态,通过角色的“换位思考”“换位体验”“换位表达”,展示社会矛盾与调和。《假如我是……》栏目首次提出并践行“换位表达”的新颖电视节目样态,通过原创栏目模式,稳定收视市场份额。
访谈式纪录片;自我调解类;角色互换;换位思考;换位表达;策划选题的新闻性;互动效应
2013、2014这两年是武汉广电系统改革、发展、创新之年。沉寂近10年的武汉电视荧屏八大频道相继新推了一系列观众喜闻乐见的原创电视栏目,在抢占主流主阵地、引领舆论导向、丰富文化生活以及稳定提升收视率、收视市场份额等方面颇有斩获。为赢得更为广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空间,夯实了基础。作为武汉电视旗舰频道的新闻综合频道在2013年早春季节就谋划创新,以开发原创的“访谈式纪录片”栏目为突破口,大力实施节目样态革新。2013年9月7号推出自我调解类“访谈式纪录片”栏目《假如我是……》。《假如我是……》栏目片长30分钟,播出频道为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播时间每周六晚上20:13。该栏目自2013年9月7日正式开播以来,短短的时间里,受到了电视业界的肯定,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多次在长沙、厦门等地参加交流活动。
2013年年底,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了2013年度优秀广播电视栏目推荐表彰活动以及广播电视栏目创新发展峰会,包括各大卫视在内的数十家电视台各自选送原创栏目进行交流。活动评选《假如我是……》为全国原创二十强获奖栏目。2014年1月经过武汉广播电视台编委会评审,《假如我是……》栏目被评为2013年度“品牌栏目”,并荣获第八届“武汉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目前,《假如我是……》栏目已被推荐参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武汉广播电视新闻奖优秀栏目。
作为一档访谈式纪录片栏目,《假如我是……》栏目以新发生的冲突性事例为切入点,将冲突性事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作为主题,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通过角色互换,典型化的矛盾集中展现,让矛盾的双方能在角色换位的体验中引发换位思考和换位表达,从而达到促进人际理解、谅解,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一份来自专业收视调查公司的分析报告显示:《假如我是……》开播以来,从其收视率走势和观众结构看,有如下特点:(1)栏目播出后就被观众接受,收视率起步就在较高水平。(2)观众男女结构平衡,收视主体是初中文化水平,25-34岁的人群。(3)播出以来,收视率趋势线是一条水平线。
在电视节目记忆碎片化,收视市场份额竞争白热化的当今,一档地方电视台的周播栏目,在初创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难以形成收视期待,缺乏社会认知度,缺乏影响力。那么武汉广播电视台创办的《假如我是……》栏目凭什么在创办不到半年时间,开播仅仅20来期就能在圈内引起如此反响呢?这还得从《假如我是……》栏目的创办缘起说起。
《假如我是……》栏目创办缘起于武汉广播电视台“电视问政”,风格定位于“策划选题的新闻性、交锋观点的冲突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采取现场直播形态,通过角色的“换位思考”“换位体验”“换位表达”,展示社会矛盾与调和。
武汉广播电视台“电视问政”是知名度较高的一档评论性电视直播栏目,该栏目在电视直播的环境里,让政府官员直面市民,直视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现实话题,同时,又可以让市民代表和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感知官员,实现市民与政府官员之间的面对面沟通,在全国电视栏目中,开拓了创新思维的方式。
2013年6月底到7月初,连续5场“电视问政”期中考,恰好在武汉广播电视台全面改革改版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举行。按照每期“电视问政”的惯例,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都会在直播前选派记者扮演被问政政府官员,坐在问政台上,观看为电视直播所准备的短片,并根据短片所反映的问题,接受主持人的提问和质疑。扮演者将从政府官员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对短片中揭示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责权范围内产生的攸关民生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以及应对措施。通过这种形式的彩排演练,帮助包括主持人、导播、编导、摄像、评论员在内的直播流程各环节工作人员更好地熟悉流程,为直播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在“电视问政”演练的过程中,主创人员提出将“电视问政”演练过程本身开发成一档节目,于是《假如我是……》栏目构想应运而生。《假如我是……》栏目以“策划选题的新闻性、交锋观点的冲突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三原则为指导,采取现场直播形态,通过角色的“换位思考”“换位体验”“换位表达”,展示社会矛盾与调和。前期明确的定位、完整的构思、到位的策划,为栏目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栏目创意提出后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假如我是……》栏目就得以顺利开播,得到了业界同行、专家学者,特别是媒介受众市场的认可。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是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的。因此,对他人的失意、挫折和伤痛,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关心他人。
“换位思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表现,是一种宽容。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谅解的。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人们通常有这样一个思维表现:即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从换位思考做起,宽容这一美德的得来,始于换位思考。在一个团队之中,只有换位思考,才可能增强凝聚力。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换位思考的能力是能否成功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换位思考呢?首先要知道世界上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是最相爱的人也不可能意见完全一致。其次要有同情之心和宽容的心态。这个世界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物质条件如何提高,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做人不易”。高官不易,富豪不易,老师不易,学生不易,老板不易,员工也不易。既然大家都不容易,那我们就应当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应幸灾乐祸,而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再次,换位思考不是带着你的脑子换到对方的位置上,换位实际上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是一种人际有效沟通的基本方法,要想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换位思考是必要前提。
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在不同角色、阶层之间展开,急需借助一定的平台实现矛盾调解。这也正是近年来调解类栏目在各大电视台占据重要版面、黄金时段,收视率日益居高的重要原因。纵观国内各大电视台热播的调解类栏目中,几乎所有栏目都是以电视台主持人为调解者,以第三方的身份角色出面,协调和化解当事人双方的矛盾。这种调解方式好处在于冷静客观,易于缓解和软化矛盾,从而实现调解矛盾的目的。然而先天不足在于,这种调解方式是一种外缘性的调解,难以入心。很多当事人在调解现场虽然握手言和,但回归到现实生活后,矛盾极有可能延续和存在。武汉广播电视台开创的《假如我是……》栏目借助电视传播媒介搭建自我调解平台,在摸清矛盾双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邀请矛盾双方当事人参与互换体验过程,通过体验对方的角色,体会对方的难处,从而转换思维角度,“换位思考”,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一种内缘性的矛盾调解。这不仅使得栏目内容具备了观赏性,同时还为媒体受众提供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媒介功用,节目内容不仅“可看”更“可用”,这就为迅速形成栏目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收视率短时间内冲高,并稳步提升以及获得多方面认可创造了条件。
《假如我是……》栏目就其命题来看,它的纪录环节核心内容应当是通过冲突事件来展现典型人物的经历。这里的人物不仅具有不同角色、不同阶层人群的类别特点,同时也应该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色。选择备具个性的典型人物为主体跟踪记录,才能使得矛盾双方的冲突更易于在具体的时空中得以充分地表现和彰显,也才能更具张力,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锁定观众群体延伸收视期待。
《假如我是……》栏目遴选主体人物还必须要做的工作应当是确立人物的本体身份和假体身份。这里所说的“本体身份”是指矛盾发展过程中所对应的矛盾双方本原身份,用自身的立场表达自己的思维,传递发布与自身身份相匹配的信息。而所谓“假体身份”则要求当事人以矛盾对应方的身份出现在特定的时空中,并成为纪录的角色元素。这就要求当事人转换立场,错位体验矛盾相对方的心路历程,通过这种错位的体验,创造设身处地的机缘,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而《假如我是……》栏目的核心纪录内容,正是依托这个过程来践行“换位表达”的新颖节目样态。
当代传媒业正在朝着模式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许多人对这样的发展趋势表示了担忧,认为固化的模式容易导致主创人员创造性发挥空间被挤压,导致传媒受众的审美疲劳。然而良性的模式定位对于传媒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模式定位是一档电视栏目工业化、常态化生产及安全播出的确保条件,坚持模式定位是一档电视栏目存在的重要价值元素。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创并坚守传媒内容模式,在相对固定的模式下进行创造性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一档常态化播出的电视栏目来说,确保栏目模式,可以培养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稳定和发展受众群体。从这一意义讲,《假如我是……》栏目模式应当从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自己的存在价值。
(一)表达内容应注重通过具体时空内,特定人物间的典型冲突事件来反映社会同类共性矛盾
通过强调矛盾冲突及其调解过程,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稳定栏目受众群体,稳步提升栏目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传媒类型不断丰富,电视频道不断增加,收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稳定受众群体,提升收视率,并以此赢得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是目前各大电视传媒机构面临的巨大挑战,大家都希望通过研发或引进新颖的节目模式来赢得更多的关注。电视娱乐节目因其娱乐功能能够满足受众休闲生活的需求,为各大电视传媒机构所青睐,然而目前各电视传媒热播的电视娱乐节目存在先天不足。这些不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识形态的模糊化,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单纯追逐“搞笑”效应,没能彰显“主流意识形态”,少数电视娱乐栏目甚至游离在“毁三观”的边缘;另一个方面的不足则体现在投入成本过高,据了解,某档时长30分钟的电视娱乐节目其制作成本至少在三万元以上,对于地方电视台,特别是城市电视台造成了经济上的负担。“烧钱玩娱乐”正是对娱乐节目投入成本过高的形象化解读。
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原创的《假如我是……》栏目坚持的方向是,通过矛盾冲突及其调解过程引导观众参与节目,形成互动效应,通过这种互动效应给社会公众提供可视的资讯、可用的平台。在这样的基础上力争稳定和扩充观众群体,为现今社会中受困于各类矛盾冲突的不同社会角色、不同家庭角色、不同岗位分工、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群体提供可资利用的疏解渠道,从而起到聚拢人心,提升收视率和媒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矛盾的效果。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栏目编导必须精心开展策划工作,其间耗费的苦心也许远多于目前流行的常态化电视娱乐节目。《假如我是……》栏目正是通过“烧心玩冲突”来坚守栏目表达内容的原创构思定位。
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群体矛盾,也可以称为“共性矛盾”或“面上矛盾”,这样的矛盾冲突存在于不同社会角色、不同家庭角色、不同岗位分工、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群体之间,强调共性特点。另一类则是“点位化”矛盾冲突,共同利益诉求群体中不同个体也会因不同的心路历程,在矛盾冲突的具体对应点位上有所不同,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对矛盾冲突个体造成的心理影响、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等等都会有所不同。《假如我是……》选择表达的矛盾冲突应该是具象化的矛盾冲突,彰显矛盾冲突当事双方的个性化特色,应该将共性矛盾依托具体人物、具体事例,进行“点位化表达”。
(二)表现形式上坚守设定的栏目架构原则
栏目架构是一档电视栏目区别于其他栏目最醒目的特征,它必须通过每一期具体的节目来体现和彰显。是一档电视栏目区别于其他栏目的生命力之所在,又是一档栏目开设的价值看点,因此在坚守栏目所定位的表达内容外,《假如我是……》栏目还应当在表现形式上坚守其设定的“架构原则”。
《假如我是……》在体裁上定位于记录性访谈片栏目,这就要求创作人员将外景纪录与演播厅摄录有机融合。外景纪录内容是演播厅访谈的源发点,为访谈提供话由,奠定全片基调。演播厅访谈内容应作为纪录部分内容的延伸与拓展,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升华段落。全片中外景纪录部分内容与演播厅棚内访谈内容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应在1比1左右,整体结构设计如下:
首先以一段新近发生的冲突性事件为切入点,纪录或再现矛盾双方当事人本体身份状态和心理状态下,所发生的一次具有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环境的“点位化”碰撞。冲突碰撞的激烈程度决定了节目的价值,强度越强、调解空间越大,节目的价值以及收视期待也就越高。展示矛盾冲突后即进入第一段演播厅访谈内容,在访谈现场邀请冲突双方当事人作为主讲嘉宾,讲述“点位化”矛盾的发生、发展过程,此段演播厅访谈内容应作为冲突性叙述的进一步延伸。访谈现场冲突双方当事人可以继续演绎矛盾、各诉苦衷,观众席上“共性矛盾”的群体代表通过讲述自己类似的经历,参与讨论,实现互动交流。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纪录部分内容分别展示冲突双方体验对方的过程。最后通过换位体验的心路历程,实现矛盾冲突双方的自我源发性调解,力争实现双方在演播厅现场握手言和,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化解矛盾,形成共识。
现以2013年9月7日开播首期节目《建筑老板与民工的换位体验》为例,归纳《假如我是……》“架构原则”的特点。笔者参与了该片的编导工作。
该片首先讲述了华发鼎城建筑公司老板甘泉与建筑工人张斌因工资支付不及时引发的一次矛盾冲突。在第一段演播厅访谈环节,我们邀请甘泉和张斌到演播厅各自吐槽自己的委屈,接下来通过罗列国内近期发生的多起劳资纠纷,说明建筑领域劳资纠纷的普遍性。其后我们通过一系列的镜头场景交代了建筑领域内农民工生存的不易,以及建筑老板面临的压力,说明调解这对矛盾的必要性,同时这个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是制作这期节目的动因和目的。
在接下来的互换体验过程中,首先是建筑老板甘泉体验农民工张斌的建筑工地施工工作,第一个细节是建筑老板甘泉戴上工地安全帽,穿上工地施工工作服。在每期《假如我是……》的纪录环节我们都要强调互换瞬间的场景,有的是交接特定职业或身份的工作服饰,有的是交接特定职业或身份的特定工具,从而打上栏目的烙印。在甘泉体验建筑工人的施工工作过程中,我们着重纪录了打铆钉、竖模板、工地建筑架上行走等细节,这些辛苦的工作都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农民工经常性劳作。我还记录了农民工张斌体验建筑老板的工作,着重记录了施工进度安排、工种环节调配以及与上下游相关供货商、施工发包方谈判等工作内容。
这样的体验过程有着明显的难度逐渐增强的特点,换句俗话说就是“要把体验者逼到一个份上”。通过这样的体验让建筑老板甘泉切实体会到农民工打工不易,让农民工张斌体验到老板工作脑力劳动的强度,进而实现矛盾双方的自我调节。
从《假如我是……》栏目运行实践来看,栏目模式已经确定,社会影响力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收视群体总体质量不高、收视率和收视市场份额仍需进一步提升和扩展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磨砺和完善。电视荧屏是一个多彩的艺术平台,我们希望以上的这些探索能为业内同行提供可资利用的思路,共同丰富电视艺术形态,创新正面宣传工作,讲述更多老百姓爱看爱听同时又能激励人感染人的故事;巧做舆论引导,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讲求社会责任,力求良好的社会效果;科学定位、各具特色,在弘扬好主旋律、传递好正能量。
10.3969/j.issn.1672-9846.2014.03.011
G222.3
A
1672-9846(2014)03-0044-05
2014-06-20
吴江燕(1972-),女,湖北荆州人,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编导,主要从事中国画材料及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