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叶(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青岛 266500)
武汉新港打造“航运特区”的若干路径探析*
梅 叶
(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青岛 266500)
依据国家开发长江黄金航线,建设“新丝绸之路”的战略,武汉港积极建设以武汉新港为核心的港口群,构建“航运特区”。文章阐述构建“航运特区”的背景及原因,指出打造“航运特区”的若干路径,展望新形势下“航运特区”的前景及积极作用。
黄金航线;港口开发;水运经济;物流中心;航运特区;大数据
九省通衢的武汉,处于天然“黄金航道”长江中游、最大支流汉水与长江交汇处。武昌、汉口、汉阳构成武汉三镇,具有十分重要的交通、政治、经济等战略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武汉港对于武汉、湖北乃至沿长江流域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深入,影响深远。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战略部署,长江经济带由此上升为国家级战略,探索并加快建设以武汉新港为龙头的武汉“航运特区”逐步形成共识。
(一)港口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沿海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的经济发展格局。东南沿海开发较快,而处于内陆的长江岸线上的百年武汉沿用陈旧体制,发展缓慢。依靠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形成便利的南北枢纽铁路线,发展铁路运输,武汉港水上运输贸易发展较为缓慢。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改革提速,水上运输逐步发展和繁荣。新世纪以来,改革开放的“西进运动”加速,内陆开放搞活,国家加快航道的开发建设,内陆水上运输贸易活跃,日益繁忙的船舶运输往来逐步构建起发达的物流运输体系。另一方面,现有港口布局和管理体制不能满足船舶物资贸易和运输货物积载的需求,特别是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军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等系列大桥的建成并通车以后,沿长江的武汉港口码头群逐步形成。
以上现实条件客观上要求武汉港要形成一个规模更大、布局合理和管理运营较为统一的港口码头运营管理体系,以适应迅速增长的水上运输和港口物资装卸需求。
(二)口岸监管的客观要求
在长江中游,以武汉新港为核心的沿江城市群港口码头逐步形成,并且日益繁忙。港口货物品种日益增多,货物吞吐量不断攀升,支撑了长江流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并且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但实际上相对分散的码头布局,难以实现口岸的统一管理和海关监管的同步实施,因此通关效率低下,口岸管理水平较低,导致物流综合效率不高,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港口城市综合水平的提升。由此,构建完备货物监管运输体系、口岸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三)构建大物流和供应链的必然结果
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后,沿江经济带的航运港口、园区、道路建设和产业发展全面提速。武(汉)深(圳)高速、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咸潘一级公路、武赤一级公路的建设,以潘家湾为中心的沿江港区,逐步形成“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的交通格局,港口码头从无到有,从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推进,潘家湾综合码头成为咸嘉新城乃至市区工业的出口通道。
近年来,武汉新港吞吐量达到14%的增速, 2012年吞吐量1.1亿万吨,集装箱吞吐量76.48万TEU,同比增长7.11%,2013年吞吐量1.37亿吨,同比增长9.4%,集装箱吞吐量90.58万TEU,同比增长13.%。国家西进战略就是要通过中部的发展带动和辐射西部崛起,最终实现协调同步发展。事实上以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枢纽著称的大武汉,必须大力发展水上港口(含由此辐射的无水港),以便构筑大物流运输体系,延长供应链,带动辐射全省乃至长江流域的物流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也是大物流时代和供应链的必然要求。
(四)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在航运联盟间已经悄然到来[1]。大数据是指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意义在于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专业化处理。大数据的具有海量、实时和共享的显著特征。在信息通讯技术发达的今天,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都是大数据的传感器和承载方式。所以,大数据具有变革价值的力量、变革经济的力量,变革组织的力量。
在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大背景下,首次明确将海运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基于此,长江经济带上地武汉新港构建“航运特区”实质上是走智慧型港口之路。智慧型港口通过构建港口、口岸与用户的数字化平台,实现海量信息的跨部门和跨区域的交换和共享。实现信息的价值增值,并与之关联的横向与纵向全方位立体化的延伸,充分实现信息的增值和有用性。
因此,信息技术革命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下,大数据的构建和形成将最先在以港口贸易和大物流与供应链为基础的信息流中积累、构建并完善起来。对于未来整个商务往来、生活模式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未来可以预言,上海自贸区将是大数据时代的试验田,将得到迅速延伸发展。那么,由此也可认为构建武汉新港为核心“航运特区”,也是适应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它将是大数据发展或应用的重要平台。
(一)定义
武汉新港拟打造“航运特区”是武汉市政府在国家加快开发长江战略背景下,深化港口功能布局,推进武汉沿江港口资源整合;激发各种生产要素活力,打造“七龙湖航运产业特区”,构建大物流,延伸供应链,以发挥长江战略潜力,带动国家中西部发展的一种构想。它是新世纪新形势下内陆港口发展崭新的具有开创性的发展新模式。
武汉“七龙湖航运产业特区”投资额达200亿元,区域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位于武汉阳逻港、花山港和鄂州三江港合围之中,四周遍布物流、电商基地,对外辐射能力很强。特区内拟集中布局新港海关、商检、金融、物流中心、高端酒店等,具备航交所、航运企业总部、船舶研发培训等功能,最终形成一座集聚金融保险、信托服务、科技研发、商务产业等为一体的高端现代服务商务区[3]。
(二)基本构想: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国家战略指出:武汉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协调呼应长江上、下游航运的重要纽带,是长江经济支撑带建设的重要环节,湖北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根据《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核心区建设规划(2030)及近期实施计划(2014年-2020年)》,武汉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按照规划,该航运中心2025年集装箱年吞吐能力将达1000万标箱,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江海直达型内河航运中心,将汇集集装箱运输、船舶制造、航运综合服务、物流及贸易、航运科技与教育、信息服务六大基地,以及水运交通、物资集散、港口经济三大枢纽[4]。
(一)构建交通走廊,建设航运中心,发展沿江临港产业
国家战略表明: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长江“黄金水道”货运量目前已居全球内河第一。“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武汉以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为契机,进一步发挥水运成本低、能耗少的竞争优势,加快打造长江沿线“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强航道疏浚治理,提高通航标准,推广标准化船型,增强长江运能。
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一方面着力抓好长江航运发展规划与长江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着力构建连通三大城市群的长江干线航运“主轴”,积极支持沿江流域依托长江航运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另一方面将大力推进长江三大航运中心建设,强化港口枢纽物流节点与集疏运功能,促进以沿江枢纽港口为主要节点的交通运输网络的有效衔接,完善江海直达、干支直达、江海转运。
以建设“航运特区”为契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大力发展长江航运物流服务,鼓励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行情专区)、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形成多层次的航运服务业体系,提高辐射腹地的能力与水平。
推进综合立体交通建设,保证航道通航条件及持续性。保持通航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高效统一。
(二)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大物流
武汉是国家推进“新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武汉作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点建设“四平台、一特区、一主体”,每年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航运中心建设。综合考虑水运、港口和城市布局等,努力打造生态、绿色、健康的长江经济带。
武汉阳逻港区是目前唯一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内河港口,川、渝、湘及豫、陕等省市的外贸集装箱从这里中转。武汉新港经过4年建设,已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和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水上门户”。当前,武汉积极参与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开通武汉-越南-泰国集装箱近洋航线。
借力长江经济带,武汉花山临港新城吸引千余企业入驻,年产值超500亿。港口、临港产业、城市一体化协调统一发展。发展中转业务规模创造新的市场空间。花山港口位于长江右岸,岸线总长2580米,是武汉新港的三大核心港区之一、重要的战略节点,也是长江以南地区唯一的集装箱码头、内陆空间最大的一个深水良港,以解决武汉光谷地区及长江南岸地区的水运物流需求,发挥重要的货运、物流优势。
花山港腹地配套建设是拟以综合物流、保税加工为特色的港口物流产业园区,服务自主创新区产业发展,助力“大光谷”产业结构延伸升级。港口、产业、城市三位一体的发展必将增强武汉光谷区域与市中心的联系,促进港城互动,融合发展。花山生态新城抢抓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布局关联性、带动性强的战略新兴产业。明确研发和设计、港口与物流、会奖和旅游三大重点发展方向,努力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现代“两型”产业体系,打造东湖国家自主创新区的研发服务中心。
武汉新港咸宁港区港航码头、园区、道路建设火速推进。连接港区的公路正在形成网络,咸潘一级公路、咸嘉发展大道完成部分路基建设,部分路段通车;赤壁港区疏港公路、咸安物流区疏港公路均完成大部分路基工程。
以咸嘉临港新城、赤壁产业园、潘家湾产业园“一城两园九港”为支撑,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物流、冶金建材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咸安区对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加快向沿咸潘公路带产业布局,实现市区向沿江布局,对接临江工业的态势。
以此,武汉“航运特区”的大物流框架基本成型,并初步形成了“航运特区”发展的新格局。
(三)探索长江经济带大通关策略,推动港产城联动
大通关最大优势是:利于推动港口的货源组织,以及港口和保税区区港联动的功能开发。核心思想是:构建以“港口-海关”为核心的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在关联职能机构的流通共享。目的是通过简化通关程序,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破解信息技术瓶颈,为关联的机构和单位所运用,搭建大物流平台,提升物流效率,促进大物流深度发展。武汉“航运特区”的大通关可以联合长江战略,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整合港口资源,统一口岸管理,实施港口群之间的大通关。简化进出口货物的程序,构建高效的货物流通速度。
海关总署力推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取得经验后将尽快向长江经济带等地区推广实施。目前,国家就“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正在集中起草工作中,具体内容需要经海关总署的修订,预定从2014年10月1日先期在长三角地区沪宁杭甬合等5个海关启动。具体涉及宁波港、上港集团、南京港、芜湖港等五个港口[5]。这将是走出长江区域大通关的关键的第一步。同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的制度成果也将在长江经济带复制推广。目前海关已建立长三角区域、上海与中部六省、川渝沪等区域通关合作机制,将推动长江经济带11省市海关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区域通关改革,努力实现沿长江不同关区之间一体化作业,这为长江经济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更好的口岸条件。武汉推动“航运特区”建设的重要一环是要打通因港区分散阻碍的通关效率低下瓶颈,积极参与、推动和构建长江经济带的大通关模式。
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可成为“以港兴城、以城促港”的关键举措。武汉“航运特区”以港口为龙头,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摆脱港口单纯作为交通枢纽的一元化发展模式,促使港口的多功能效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这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当通过港产城联动推动临港产业发展,最终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建设。
大通关模式下,对于发展临港产业,推进区港联动,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区具有积极意义。港城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临港产业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重点发展对象,在园区内大力培育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以便为港口形成大量稳定的运输货源,使之互相促进,形成“港产城联动”和谐共生局面,推动港口的转型升级。可以预测的将来,诞生于航运联盟之间的大数据时代或将在“航运特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构筑高度发达的“电子商务高地”,加快“航运特区”综合功能的开发
建设第四代物流强港背景下,开发和建设一个高效有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在关联的班轮公司、物流、港口、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庞大的客户群等单位的价值交换和资源共享,是“航运特区”制胜的法宝。这是基于发挥大数据的功能,构建畅通发达的信息高地,组建信息集成实现信息价值再生深度挖掘“航运特区”综合功能的考虑。武汉港打造“航运特区”的电子商务高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港口”转变为“智慧型的电子商务港”。主要应用于港口的生产管理和组织,通过电子商务提升港口物流综合水平。广泛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如条形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自动分拣技术、卫星定位技术、自动仓库、自动化无人闸口技术、集装箱电子识别技术、物流仿真技术、智能化中央生产指挥系统技术、辅助决策技术等。促使信息最大限度的通过这些技术交换和实时的价值再生运用,发挥在“航运特区”生产建设发展中最大功效。
第二个层次:实现港口物流运作方式的电子商务化,以提升“航运特区”的物流竞争力。充分发挥“航运特区”各港区的特色,使价值链和物流供应链的在“航运特区”发挥特殊的效应。构建并形成四通八达的高速“电子商务供应链”,提高物流电子商务的信息集成、信息搜索、信息分享、处理和其他服务能力,缩短电子商务交换与作业时间;提供电子订舱、网上报关、报检、许可申请、费用结算、缴税退税、虚拟银行等网上服务。利用最新的技术,开展“微服务”,支付宝结算;建立“航运特区信息中心”,拓展信息技术的在商务活动中的新领域、新境界、新层次;依托“电子商务链”建设服务全球的“电子商务港”。激发“电子商务链”各个环节的资源、信息共享功能,以实现总体功能最优化的物流电子商务的服务目标,成为降低物化消耗、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创造新价值力量源泉。
第三个层次,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航运特区”功能的深度开发就是要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运用,在实现局部的区域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整合优化,以此实现场景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的开创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航运特区”电子商务平台成长就是新形势下,国家中西部经济发展模式的崭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探索。
在未来“亿吨大港”与“千万标箱”为基本目标和全面推动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过程中,电子商务平台的内容和深度将不断丰富。最终通过这个高度发达的电子商务平台,从技术上为突破大数据建设的难题进行技术探索;从经济性上实现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开辟新途径;从国家战略上,为实现中西部协调发展,最终共同富裕,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鲜持久的动力。
(五)推进武汉“航运特区”自贸区申报工作
未来,根据国家长江战略的实施,吸收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的经验,武汉新港“航运特区”可探索推进自贸区的申报,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依托自贸区的优势,可进一步激活并解放“航运特区”的活力,因势利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推动“航运特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构建武汉“航运特区”是国家深化改革的新探索;武汉“航运特区”构建和形成的过程是逐步激活生产要素的过程,对长江经济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航运战略联盟背景下,“航运特区”必将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一环。
新起点的上海自贸区开发建设或给武汉“航运特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航运特区”的建设过程积累的经验,有助于我国沿江沿河水域的开发与建设,进而对国家经济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作用;港口资本化趋势下[6],国家推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改革,允许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经营,武汉新港“航运特区”或将基于此而赢得发展先机。
[1]柏澜.航运大数据革命一触即发[N].中国经营报, 2014-05-10.
[2]中国首次将海运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EB/OL]. (2014-09-03)[2014-09-05].http://www. snet.com.cn/.
[3]武汉新港拟打造“航运特区”[EB/OL].(2014-05 -12)[2014-07-01].http://www.cnshipping. com/xwzx/hykx/gkmtwl/35971.shtml.
[4]蔡木子.武汉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2025年冲刺千万标箱[N].长江日报,2014-05-05.
[5]长江经济带将于10月通关一体化[EB/OL].(2014 -08-13)[2014-09-05].http://data.snet. com.cn/106/2014_8_13/3_106_253703_373_1_ 1407893614765.html.
[6]焦强,梅叶,等.港口“资本论”:后危机时代港口管理新趋势[J].交通财会,2014,(3):15-18.
10.3969/j.issn.1672-9846.2014.03.002
F552
A
1672-9846(2014)03-0006-05
2014-07-10
梅 叶(1978-),男,陕西洋县人,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经济师,主要从事集装箱码头操作运营及商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