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4-03-20 18:44江绪文李贺勤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5期

江绪文,李贺勤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种子是科技的载体,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种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社会对于种业人才需求的规模和类型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也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1]。2002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青岛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并于2003年开始该专业的招生。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积累,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推动了种子产业和种子科技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新形势下,《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等文件相继出台,学校积极响应申报并成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3]。在探讨新时期学生教育规律中,树立“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的设计理念,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凸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特别在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 青岛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介绍

青岛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系列可喜的成绩。以近6年本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8年毕业人数为77(本科)+18(专科),就业率为93.51%;2009年毕业人数为67(本科)+32(专科),就业率为95.52%;2010年毕业人数为90(本科)+33(专科),就业率为91.11%;2011年毕业人数为82(本科)+38(专科),就业率为97.56%;2012年毕业人数为83(本科)+38(专科),就业率为100%;2013年毕业人数为70(本科),就业率为100%。这些数据表明,专业就业率呈上升趋势,接近、达到并保持100%就业[4]。据往届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主要分布有: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种子管理等相关工作)占15.7%,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种业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占8%,种子企业(主要从事种子选育、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工作)占53.2%,其他职业(凭个人专业知识以外的专长或爱好自谋出路)占23.1%[4-5]。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学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大的学生能力强,而且干得很好”是近年来经常听到的用人单位给予学校本专业毕业生最朴实的评价。这与学校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对种子专业人才认同度和需求度的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

2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2.1 优化种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为契机,以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优化种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学校名校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新培养方案的特点体现在进一步优化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体系”为两翼,以“专业选修模块和人文素质模块”为个性化发展的“32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着重加强实践教学[3]。在课程分类上,课程类和实践类的学时比约为3∶2。在课程设置上,包括必修课(分通识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分专业拓展选修课、文化素质课、自然科学素质课,其中专业拓展选修课程分种子产业化模块和种子生物技术模块);实践类包括专业及公益劳动、体育、入学教育/军训、毕业教育、社会实践、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6]。在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分为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拓展能力3种。基础能力主要指通识教育培养的能力和为专业核心能力奠定基础的实验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直接服务种子产业或行业的能力,如:掌握主要作物种子生产技术、实际操作田间制种机械和种子加工机械、熟练掌握各种种子质量检验技术、种子营销能力、种子病虫与防治能力等。拓展能力主要是指创新创业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解决种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其中实验实践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40%以上,实验学时数达到1学分的均独立设课,同时实验课程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超过80%[3]。新的培养方案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明确了目的、任务、内容、完成时间、考核方式等,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在基本技能、研究方法、综合能力3个层次受到系统训练,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都有纲可循。这增强了师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2.2 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种子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注重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7]。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实训、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开拓创新。近年来,学校依托产学研基地建设,实行课题导师制度,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等积极推进学生实践创新模式的建成,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支撑。

2.2.1 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广建学生实践创新基地。新时期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性环节进行建设[7],对学生实践提出“三改”:一改内容单一,避免仅停留于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层面;二改应用实践形式化,仅浮于面上,并未务实地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不思考,不创新;三改学生实践机制不健全,很难齐抓共管、统分结合、以点带面。近年来学校与金海种业有限公司、登海种业有限公司、黎明种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所、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烟草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高质量的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应用实践场所及条件,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呈现“长期化、多样化、专业化、示范化”的特点[3],这加强了学生的实践锻炼和适应能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此外,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将每年来校招聘的相关用人单位信息进行统计,并积极联系,商讨共建实践创新基地的相关事宜,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2.2.2 选择不同阶段实习类别,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习是学生了解、参与种业实际相关工作的有效途径,可分两类:一是以了解种业相关现状为目的的简单实习,主要适合于低年级学生了解种业实际工作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坚定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另一种是通过选派即将毕业的学生到实习基地或用人单位去挂职锻炼,负责具体的工作任务,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8]。这两类实习均能有效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此外,实习也给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双选”平台,许多实习生留在实习单位参加正式工作。

2.2.3 实行课题导师制度。学生在实践中常常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得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而影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8]。解决这一障碍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给本科生提供课题导师,使他们参与相关课题,跟随导师从事科研工作,帮助导师处理育种、种子生产、加工等过程中的问题,在导师、专家、技术员等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提高个人的实践创新能力。课题导师聘请对象可以是学校合作单位里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课题研究经验的管理科研相关人员,也可以是学院里课题专业知识丰富、精力旺盛的中青年教师。一个课题导师一般指导2~3个学生,以确保课题指导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2.4 实施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鼓励和推动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及团队的实践创新精神[9]。基本流程为学生本人、组队或寻找指导教师协助积极申报与专业相关的应用课题。申报的课题由学院、学工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统一安排答辩和评审,择优立项并给予小额资助,然后对项目进展进行全程监督,最后组织项目验收。学生通过组织研究团队、填写申请书、参加答辩等工作熟悉课题申报的全过程,锻炼了项目运作能力,同时根据项目研究成果情况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对有创意和开发潜力的优秀实践创新项目,还可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营造实践创新环境,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平台。

2.2.5 其他。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名校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在实践创业素质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与讲座激发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等)、种子相关课程建设(开设了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让更多学生了解种子,热爱种子[10])、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同时增添了大量与种业生产一线相关的高质量视频资料,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方面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8],为构建新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机制。

3 结语

现代种业对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4年2月对全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与评价开展了相关调查,这反映国家对种业人才培养情况非常重视。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为契机,以满足种业需求为宗旨,围绕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实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两翼,进一步优化了“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3个层次,“实验实习、综合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4个系列,以及4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3],重点突出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实验与实习、校内与校外、实验室开放与导师制、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等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实现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由于学校开办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时间较短,还有许多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1]江绪文,王建华.加强种子科学与技术发展,推进种子产业现代化进程[J].中国农学通报,2012(S1):43-45.

[2]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2):45-46.

[3]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方案(内部发行)[Z].青岛农业大学,2012.

[4]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手册[K].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2013.

[5]兰进好,刘源霞.产学研管四结合培养种业广适型人才新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3(2):50-54.

[6]青岛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部发行)[Z].青岛农业大学,2014.

[7]王建华,刘庆昌,江绪文,等.中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种业,2012(11):8-11.

[8]江绪文,李贺勤.种科专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0-21.

[9]江绪文,李贺勤.以专业技能竞赛促种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8(32):223-224.

[10]江绪文,李贺勤.开设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7):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