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梅,陈 谊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1699)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其美好人生的规划也需要在大学里打好基础。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自我管理能力差等问题。因此,高职新生入学后会存在学习、心理、生活等不适应状态。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对大学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系列教育活动的统称,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在高校中健康成长与成才[1]。因此,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引导学生重新确立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适应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是高职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上海地区唯一一所农业类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上海各郊县乃至全国其他省市地区培养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掌握服务“三农”技能的人才的重担。因此,为提升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同时也引导新生对自身状况加以关注,结合学院高职院校的生源及专业特点,设计了《2013级新生适应性调查问卷》。以学院本部1 045名在校2013级新生为对象进行调查。调查总计提交问卷1 011份,提交率为96.75%,以了解新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的适应情况为重点,同时涉及新生期待、学校服务、择校理由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服务“三农”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全面、客观的支撑材料,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进而为不同年级的在校生提供与之需求和发展相匹配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1.1 整体适应现状
1.1.1 思想状态整体较为稳定,自我评价积极。2013级新生整体适应状况良好,思想状态较为稳定。调查显示,94%的新生表示能接受目前的学习生活状态,仅有5%的新生表示“与预期差别太大,不能接受”。有70%的新生表示自己“总是”或“经常”愉快而充实;有82%的新生表示自己“总是”或“经常”与家人联络;有93%的新生表示自己“从不”或“偶尔”感觉不被周围的人理解。但学生在学习、个人发展、人际关系、生活等方面仍然有一些困惑和问题。
1.1.2 积极面对自我提升,但对未来发展表示迷茫。2013级新生积极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途径进行自我提升。对于在大学里实现自我提升的途径的调查结果分别为:“课程学习及相关活动”(65%)、“社团活动”(58%)、“志愿者服务”(58%)、校园文体活动(54%)、经典阅读(52%)、打工或勤工助学(52%)、担任学生干部(45%)。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期望调查中,65%的新生希望有“求职技能”和“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的内容。可见,新生在个人发展上持有自我提升的积极想法。
2013级新生对自己状态的基本评价中,39%的新生表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53%的新生表示“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现在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努力”,只有8%的学生比较消极。可见,新生入学后,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等教育引导工作急需展开。
1.1.3 对辅导员的工作认可度较高,对住宿条件满意度最低。整体适应调查包括了2013级新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品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辅导员的工作品质”、“本校的学风校风”等学习生活各方面的11个项目的满意度评分,最低分4分,最高分为10分。调查显示,新生对学院各方面情况的满意度均高于50%。其中,从满意度为8分与10分的累计比例看,满意度最高的是辅导员的工作品质(42%+37%=79%),满意度最低的项目是住宿条件(40%+12%=52%)。
1.2 学习态度
1.2.1 课程学习中自我评价良好,学习动力不足。调查情况反馈,2013级新生对学习态度状况自我评价良好。调查显示,有98%的新生“从不”或“偶尔”旷课或缺课;有96%的新生“从不”或“偶尔”作业缺交;有84%的新生“总是”或“经常”专心上课;53%在学习方面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学习氛围不足”和“缺少学习动力”,20%“缺少适当的学习方法”。可见,课程学习方面需要专业教育和引导。
1.2.2 退学、转专业问题需要关注。调查显示,新生中有退学、转专业想法的还是有一定比例,13%的新生曾经想过退学,有32%的新生曾经想过转专业。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分析,这是由于学生志愿填报时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没有专业认同感,不能接受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以及入校后对学习、专业没有客观的、较为理智的认识等因素造成的。
1.2.3 涉农专业比例增多,需进一步稳固涉农专业学生思想。调查显示学院涉农专业学生比例有所提升。2012级新生中,46%就读于涉农专业,54%就读于非涉农专业。而2013级新生中,52%就读于涉农专业,48%就读于非涉农专业。在择校理由调查中,涉农专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有34%的新生选择理由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学费低”;有26%的选择理由是“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有17%的选择理由是“兴趣爱好”;有23%的选择理由是“就业去向稳定”。可见,稳定这些学生的专业思想,才能进一步为服务“三农”做贡献。
1.3 生活适应情况
1.3.1 生活适应总体情况尚可,希望学院生活设施更便利。2013级新生在生活适应方面,49%的新生表示在生活方面“没有问题”,15%表示“学校生活条件不方便”,8%表示“不习惯学校食堂的饮食”,还有8%“不适应宿舍生活,想家”。在对新生对目前的学习生活状态的调查中,“与预期差别太大,不能接受”的新生中,42%是因为“与预期差别太大,尤其不能接受本校的基础设施”。新生满意度调查中,“住宿条件”的满意度评分最低,47%的人不满意目前的住宿条件。
1.3.2 生活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资助,学习型消费过少。新生每月生活开支水平正常,调查显示,有48%的人每月的生活开支是501~1 000元,有27%的人是1 001~1 500元。但是外地生源中来自农村的较多,生活开支压力较大。
生活经济来源方面,84%的新生来源于“家庭资助”,10%的新生来源于“自己”;消费支出方面,22%的新生觉得“日常消费性支出过多”,有10%的新生“交际类开支过多”;但在消费支出的项目中,只有1%用于“学习用品”消费。
1.3.3 课余时间分配休闲娱乐偏多,学习、打工时间较少。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比中学时代增多不少。课余时间的分配方面,调查显示,42%的新生表示课余时间的分配最多的是“上网、睡觉、逛街等休闲活动”。相关的调查还显示,62%的新生没有从事勤工助学或校外打工,有13%的新生每周用于勤工助学的时间是“1~5 h”,73%的新生每周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在5~8 h。
1.4 人际适应状况良好,存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困扰2013级新生在人际适应状况方面的情况良好,调查显示70%的新生表示在人际关系方面“没有问题”。对于大学生中突出的恋爱问题,有24%的新生表示“想恋爱,但没有合适的交往对象”,分别有3%的人表示“恋爱关系进展不顺利”和“恋爱导致经济压力过大”。可见,大学生中存在渴望恋爱的心理需求,也需要关注和适当引导。
2.1 加强课程学习指导,提高专业认同感
2.1.1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等活动,激发专业学习兴趣。调查中发现新生入学后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专业认同感、行业归属感,以及为农服务意识都有待提升,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和学农、爱农、为农意识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从事专业工作,以及学农、爱农、务农的职业理想,应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专业素质教育内容,邀请专业权威专家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就业方向,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校外实训基地等[2]。还可以以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为平台,鼓励学生踊跃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专业兴趣,从而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定期邀请在农业领域创业成功的校友到母校做报告,用他们的榜样作用带动学生热爱农业。利用学校的校园文化节活动或者农业博览会,开设农业科技成果报告会或讲座,开展农业技能竞赛,广泛宣传农业成果。
2.1.2 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加强操作技能锻炼。学习方法指导可以通过课程学习中的教师的引导、学习交流等进行。大学和中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向新生开设的课程,第一节授课的教师可以对专业、科目进行教学分析,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加以指引,并在之后的授课中通过测验考核、作业练习等辅助形式进行引导。还可以通过新老生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的形式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
加强操作实践练习,激发学习兴趣。调查显示,目前新生虽然出勤情况较好,但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氛围不浓等情况。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应更强调实践操作环节,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而且,相比理论学习,学生普遍对实验和操作学习更有兴趣,因此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2.1.3 开展专业实践,将提升学习需求积极转化为服务专业的热情。在学习过程中,着力开展实验课、专业动手课、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在专业教学中尽可能增加下企业参观学习以及专业实践的机会,同时真正提高这些专业技能课的质量。可以每年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农村入户调查、送科技下乡活动、义务参加农村支教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适应基层工作的能力和科技兴农的真本领。此外,要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生产,增强对专业行业的感性认识和基层生活的切身体验。
2.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和积极引导创业
2.2.1 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引导新生准确定位,找准努力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对解决各阶段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发展方面产生的困惑有很好的引航作用。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1站,可以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指导。针对高职新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适应性教育期间要唤醒他们对职业的谋划,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期望[3]。首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其次,学生通过测评工具进行自我评估和寻求职业目标,认识自我,思考未来,认清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和自身的不足,进而制订学习目标,合理设计大学生活;然后,学校有意识地组织新生参观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并组织新生与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建议和经验。另外,也可邀请相关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方面的讲座,通过权威介绍,加强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2.2.2 掌握最新政策和行业发展动向,做好就业引导。学院有相当多的涉农专业,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锻炼投身农业领域工作,这就要让他们对农业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对选择到农业或者其他领域工作有所憧憬和期盼。很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认为农业领域的工作环境就是条件艰苦、待遇低、发展空间小。要让学生转变这种观念,就需要学院对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进行宣传。在社会发展更需求农产品质量及技术要求空缺的情况下,毕业后从事涉农领域工作,无论是职业发展空间还是个人的实际利益,都可能有较大突破。
2.2.3 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引导,多途径、多方式鼓励大学生创业。调查显示,有15%的新生有创业的想法。学院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引导。可以积极探索使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多途径、分阶段、按层次向在校学生广泛深入宣传大学生创业帮扶的政策和精神。在一年级主要宣传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二年级介绍具体政策、申请资格、流程和感官体验等,关注、引导学生创业意愿和需求;三年级有针对性介绍重点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给予真正要实施创业的大学生以支持。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并且是一门跨学科最多,最具有综合性的学科,目前指导老师90%以上由辅导员担任,缺乏专业技术类教师参与,建议在国家、地方相关创业扶持政策框架下,加强师资团队中专业教师的力量和比例,形成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力争使创业方向也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更好地从基础层面夯实此项工作,提升就业创业的成功概率。
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建设。通过实施房租补贴、税费减免、创业咨询、团队培养、各项创业后续培训工作等扶持政策,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建议创设学院大学生创业基金,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室入驻项目作为学院创业重点扶持项目,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撑、场地建设、团队培养、咨询指导等方面给予一定补贴和优惠,完善服务保障,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切实从实处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加强后续孵化的体制建设。
2.3 关注新生心理动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适应教育中,应涉及的内容有:生活环境适应、人际环境适应、学习环境适应、挫折应对、危机防预和干预。在此过程中,尤其应重视采取问题取向与情绪取向并重、情绪调节与认知重建并重的策略,从而既能调适新生负面情绪,又能在可能范围内引导新生解决实际问题。
新生入学后迅速建立学院—各系—班级的“三级网络”模式,各级互相联系,互相交叉的立体网络体系,并发挥其功能,及时掌握新生心理动态,反馈心理困惑,解决新生心理问题。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根据新生入学后各个适应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疏通、教育,通过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访谈的形式将团体性、个体性的心理问题归类,关注并分别处理。学院辅导员可以在学生管理,如学生活动指导、班级工作、寝室工作等与学生的接触中掌握第一手新生心理动态资料,同时结合从班级心理联络员、寝室长等第三级网络中反馈的新生心理动态,及时进行疏导、排查,并反馈至心理咨询中心。
2.4 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学生学习、生活调查显示,学生在生活适应方面反映最多的就是对于学院宿舍、食堂等基础生活设施的建议,因此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舒服、便利的生活环境,学院应加强相关基础建设。比如在宿舍工程中尽可能关心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修缮或者更新能够及时跟进;食堂饭菜能够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定期更换菜式、种类,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完善实验室设备,提供更多、更好、更便利的学习条件,更好地锻炼操作技能。
[1]王俐凤,杨波,黄锐.高职院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1):90 -92.
[2]薛俊梅.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学农爱农”思想教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4):10177 -10178,10181.
[3]孟庆国,刘飞.职业规划:高职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切入点[J].中国集体经济,2008(24):179 -180.
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