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业的多维探析及管理创新

2014-03-20 17:17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社工公益

王 傅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州 511442)

【创业教育研究】

社会创业的多维探析及管理创新

王 傅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州 511442)

作为一种新的创业形式,社会创业在人们心目中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来说,社会创业追求经济和社会双重价值,为了生存与发展应积极与政府和企业合作,需要不断用创新的眼光来解决社会问题。文章对社会创业的内涵进行了多维探析,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创业的现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管理策略。

社会创业;多维视角;管理;创新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1]创业以其追求的利益不同,分为营利性创业和非营利性创业,后者又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业。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追求的是社会利益或者公共利益,不以追求自身利润为目的。社会创业行为在早期社会形态中已见雏形,比如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寺院慈善组织、唐朝的悲田坊、宋朝的义庄,以及历朝历代的义仓和常平仓等。[2]但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些行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公益组织甚至被腐败的吏治糟蹋成“公害组织”[3]。直到1990年,“社会创业”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才产生,并迅速传播开来。

一、社会创业的内涵和多维探析

社会创业一词是由“阿育王”组织(Ashoka,又译为阿苏迦,一个全球性非营利组织)创始人比尔·德雷顿(Bill Drayton)于1980年首创的。该组织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社会创业模式,专门寻找和培养社会创业人才,并为以社会使命为目标的人提供种子基金,使他们有机会能实践自己的创新想法,大规模而持久地改造社会。

最早定义社会创业的人是美国学者迪兹(J· Gregory Dees),他认为社会创业有四个要素[4]:社会创业是一项持续产生社会价值的事业;通过发掘新机会来达到社会目的;持续地学习、适应和创新过程;是不受当前资源稀缺限制的冒险行动。

此后,不同学者基于自身的专业视域,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创业的理解,结论也是见仁见智。他们大多从社会创业的产生原因、类别、影响因素、作用形式与机制等角度来诠释社会创业概念总体而言,都强调社会创业的核心就是社会使命,实现社会价值,推动社会进步,都认定社会创业的创新性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但对社会创业外延的划分,则意见分歧较大。有的学者定义严格,范围小,形式单一;有的则将范围划得极广,组织形式也多样化。综合学界的观点,结合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对社会创业进行多维探析。

(一)从属性来看,社会创业是混合的(即公益性+经济性),但公益性使命不可或缺

社会创业核心价值是社会价值,但并非只有创办非营利性组织或者举办公益活动才是社会创业,还包括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企业。[5]借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说,可以说“公益为体,经济为用”。即社会创业是结合了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双重追求,但其重点是创造社会价值。当今世界各国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甚至加剧,要求突破国家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扭转这种趋势,社会创业被认为是联合了商业准则和社会效应,可以担当这一重任。

比如,S.Johnson认为,社会创业是一种混合模式,既包括传统的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步地引入一些营利性的活动,也包括传统的营利企业基于提高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而开展的社会活动。帕累多(Paredo)和麦克考林(Mclean)特别强调社会创业在采用商业化方式的同时,必须具有排他性的社会目的,并且还创造社会价值。[6]

(二)从范围来看,社会创业是多样的,不同行业的社会创业有不同的表现

与商业创业一样,不同行业的社会创业表现不同。因此,不能一见到社会创业就仅仅想到扶老助残等慈善项目。从行业角度来看,Juliet Roper和George Cheney认为在不同的行业社会创业有不同的表现,因而其定义也出现了较大差异;Wallace指出,非营利性组织中的社会创业是集合所有三大行业的能力以解决城市中根深蒂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公共行业的社会创业中,社会创业与私人社会创业具有明显区别。[7]

(三)从过程和效用来看,社会创业不能脱离创新

社会创业是以机会为核心和导向的过程,社会问题就是这些机会的源泉。与商业创业不同,社会创业面对的社会问题往往具有紧迫、棘手、盘根错节、社会危害性大等特点,因此,社会创业更需要创新。

社会创业要创造新的价值(主要是社会价值),而不是对已经存在的组织或模式的简单复制。因此需要进行创新和变革,发现新问题,开发新项目,建立新组织,引入新资源,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有效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正如Pamela Hartigan指出:“社会创业是一个促成社会转型的独特方式,使得转型后的社会不依赖于行业或纪律。社会创业者致力于创造社会价值,他们通过识别新的进程、服务、产品或者独特方法将创新意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激生出解决表面上看似棘手的问题的模式突破型方式。社会创业是创业者在市场边缘活动的场所,这里风险最大,潜在积极社会影响也是巨大的”[7]。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认为,社会创业主要是采用创新方法解决社会焦点问题,采用传统的商业手段来创造社会价值。

(四)从对外来看,社会创业积极追求与政府和企业合作

社会创业要解决的是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创业者为政府分忧,理应与政府合作,取得政府的支持。在与政府的合作关系中,社会创业者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来产生和实施变革性的和划算的措施来解决国家和世界正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就像New Profit Inc.和America Forward的联合主席Vanessa Kirsch指出的,“社会创业者每天都在研发和采用创新型方法来满足国内挑战,并且他们已经凭借较少的资源取得了更大的结果。正如公共投资在过去支持主要的首创性一样,未来总统、其他城市、州和联邦管理当局可以支持社会创业者和他们更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国内的有效的可测量的变化成为可能。”[7]

二、当前我国社会创业的现状

虽然社会创业定义的角度不同,但其中包含的共同元素如社会问题、社会使命和目的、商业化的手段、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可持续发展等。总体而言,进行社会创业最终不能脱离两件事:(1)创办兼顾公益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2)举办志愿或公益活动。其中最常见的是创办公益组织。可是,当前我国公益组织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资金不足,生存困难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对于公益组织来说,资金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但当前中国很多公益组织资金不足。一项对中国草根慈善组织做过的调查显示,[8]能够生存两年以上的组织不到30%,能够生存3-4年的只有15%,因此草根慈善组织队伍不稳定,与其活动资金来源有很大关系。当前国内的捐赠善款基本上是各大基金会垄断,而他们却很少直接资助民间慈善组织。

(二)从业人员薪资水平较低

从事公益事业的人员待遇水平偏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王菊芬2007年在上海市4个行政区的对2000名目前在公益性岗位就业(至少已经工作6个月)的人员的调查显示,[9]与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相比,公益性就业人员的工资明显偏低。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低于其他任何类别企业的职工,仅相当于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的35%。在他们对未来的担忧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收入少”,(其中女性为66%,男性是64%),此外还担心“工作不稳定”(其中女性是18%,男性则是24%)。

(三)人才流失严重,受到社会歧视

由于缺少稳定的资金来源,员工待遇偏低,公益组织难以找到真正的优秀人才,现有的人才也流失严重,面临孤立无援的困境。以社会工作者为例,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日前公布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深圳社工流失率已达19.8%,逼近20%的人才流失警戒线。在流失的社工中,有超过70%的人不再从事社工行业。2014年5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调查对全国3012人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高达73.4%的受访者不了解社工行业——其中,50.2%的人误以为社工就是义工或志愿者,23.2%的人将社工当成了居委会人员。[10]民调显示,社工人才容易流失的两大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会认可度(68.9%)和薪资待遇低(67.2%),其次是职业发展空间小(53.0%)和社会地位低(52.7%)。此外,工作压力大(23.9%)、所学无用武之地(17.8%)也有一定影响。

三、社会创业的管理创新

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社会创业遇到困难,创业者要积极面对,既然要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自己就应表现得坚强些。为了保证社会创业的顺利和成功,创业者只能“向管理和创新要明天”。

(一)建立创新型的公益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源,是组织长期运作的积淀,在提高组织效率乃至生存和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包括行为准则、主要价值、哲学观、游戏规则、行为规范和组织气候等内容。[11]在社会创业中,要在整个公益组织中灌输这样的理念——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组织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公益组织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组织文化的具体培育中,公益组织领导者对于不同层级的人群,要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对于高层管理人员,要用使命和理念打动他。对于中层干部,要用管理艺术和技巧引领他。对于基层人员,首要的是待遇问题,一定不能低于企业同层次的薪酬。离开了待遇跟基层谈理想和抱负是不会被他们认可的,他们只会觉得“上当受骗”。

(二)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从企业的创新实践来看,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把大型组织分解为小型甚至微型,鼓励其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由于信息沟通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在组织结构设计上可以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三是有机化,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态有机体,适应性强,可以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建立新型多样化的筹资理念

社会创业如果丧失了公益性,就变成了纯粹商业创业,但若完全脱离了经济性,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因此,融资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借鉴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可以根据公益组织自身特点来融资,具体可以这样考虑:

1.做好筹不到钱的思想准备。按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主任吕朝的观点,要“自带两年干粮”。因为社会创业需要口碑,公益组织孵化器的种子资金或者小额资助远远不够,又很难像商业那样找到天使投资,因此要做好至少两年不需要赚钱而且不受任何干扰的思想准备。

2.拓宽经济来源,以保证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不能受制于某一赞助方,可以采取以“盈利养公益”的方式,也可以依赖于多个经济体资助(如多个政府、企业和基金会等),还可以利用名人的支持,但不能依赖名人。

3.不管经济有多困难,也要维护强者形象。要给赞助者以“我们是强者,只是暂时有困难”的形象。谈判的时候要理直气壮,要表明是帮赞助者花好钱并解决他的问题,而不是显得像弱势群体,等着赞助者施舍似的。

(四)以创新的观点看待公平和效率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追求的双重价值目标。社会发展既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变革生产关系或其他社会关系。公平与效率正好反映了这两方面的要求,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对于社会创业来说,同样存在效率和公平问题,但既不能向企业看齐,也不能跟政府并论。

1.注意创造社会价值的质量。社会创业是要创造社会价值的,因此要注意价值的质量。只讲规模不讲质量的效率只能是低层次效率,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公平只能是低水平的公平。

2.只能追求相对的公平。社会创业者在具体创业过程中,能力有限,资源有限,不可能穷尽一切服务对象,因此不可能是绝对的公平,而是力所能及的公平,因此是相对的。

3.效率永远不可能超过企业。社会创业要注意绩效,但社会效益衡量比较困难,并无客观统一的标准。此外,追求公平的同时可能会拖住效率的后腿。因此社会创业的效率不可能超过“轻装上阵”的企业。但这不是社会创业的缺点,只能说是固有特点。

(五)与社会其他机构协同创新

社会创业要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因此应该动员社会资源来解决,越多人或组织参与便会有越多人关注这个社会问题。社会创业应该是一个成功的牵头人和中介者,他的成功是在于动员了多少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解决了多少社会问题,要找到拥护者和同盟者。发动社会资源,一起协同创新,因为个人和单个组织的能力是有限的。

[1]樊一阳.创业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

[2]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4-203.

[3]吴钩.古代官办的公益机构如何变质害民[EB/OL]. [2012-12-18].http://www.e3ol.com/culture/html/2012-12/ 22862/22862_20121218.shtml.

[4]J.Gregory Dees.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M]//Commentsandsuggestionscontributedfrom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unders Working Group,1998.

[5]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69.

[6]严中华.社会创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贾莉,李华晶,王秀峰.社会创业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2(15):12-13.

[8]戴先任.民间慈善组织该如何突围?[EB/OL].[2014-07-29].http://guancha.gmw.cn/2013-07/29/content_8438863. htm.

[9]王菊芬,葛影敏,陆荣根.对上海市公益性岗位就业人群工作和生存状况的分性别比较[J].工会理论研究,2008(6):30-32.

[10]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七成人不把社工当职业[EB/OL]. [2014-05-22].http://zqb.cyol.com/html/2014-05/22/nbs. D110000zgqnb_07.htm.

[11]E H Schein.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y,1986:985.

(编辑:张雪梅)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its Management Innovation

WANG Fu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Trade,Guangzhou 511442,China)

As a new form of entrepreneurship,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understood different by people.In general,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ursues both econom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social entrepreneurs should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businesses and constantly solve social problems innovatively.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management;innovation

G 647.4

A

1671-4806(2014)05-0075-04

2014-05-24

广州市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研究专项课题(2014SX024)

王傅(1977—),男,湖北大悟人,讲师,社会工作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社工公益
青春社工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