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东,姜家生,程玉磊
(1.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处,安徽合肥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谈高校班级建设创新与文化育人的正态响应*
——以安徽农业大学“虚拟班级”建设为例
刘惠东1,姜家生2,程玉磊1
(1.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处,安徽合肥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高校校园文化是实现人才培养和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高校班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实施单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的班级设置主要延续以专业背景为主体的模式,形式单一。随着学生群体情况的不断变化,以兴趣爱好相近、职业发展目标相同的文化认同为基础建立的 “虚拟班级”,通过传输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成长指导,对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文化育人具有积极 的正态响应。
虚拟班级;班级文化;文化育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沃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办学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体现在学校每个成员的行为之中[2]。大学建设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应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感染学生。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基地,其功能不仅是知识、学术的传授,而且肩负着文化传承,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健全大学生人格的职责。这一任务凸显了大学对青年人信仰培育和价值观塑造的重大功用,其重要载体和契机便是校园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关注高校校园文化与关注专业设置同等重要,这说明高校进一步创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袁贵仁教授指出:“大学是通过什么培养人才的呢?回答是文化。……大学就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创造人’的。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并通过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3]这说明文化教育与文化培育始终贯穿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涂又光先生对校园文化的功用,有过甚是形象的比喻——“泡菜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校园是泡菜坛,文化是泡菜水,学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能泡制出什么样的泡菜[4]。这就是校园文化育人功效的隐形性和强大性。
本文聚焦我校在文化育人方面探索和实践的“虚拟班级”文化建设这一高校育人的最小单元,从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高校“文化育人”、议题入手,以期探寻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高等教育大众化、网络信息化和学生人数的剧增,高校学生在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思维方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活跃、层次多样化的态势[5]。现如今进入大学学习的多数是被热议的 “95后”。这些学生具有更为鲜明的个性特点,个体间的差异明显,来自农村“留守儿童”和来自城镇的“独生子女”比例增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经历与情感变化,往往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抵触。进入大学后,相同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而形成一些特殊的群体,朋辈间更易沟通,更易形成安全和信任的生活环境,能最大程度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心理成长问题[6]。这种同辈文化的熏陶,通过同辈文化对外在价值的内化,实现学生“自助”的成长模式,学生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取向,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产生自得、自乐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行动[7]。
班级文化则是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性互动而形成广为班级成员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行为方式及衍生的物质载体,是推进校园文化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和内涵的重要载体[8]。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兴趣培养和特长展示的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知识拓展和技能提升的空间,能够为学生营造能力体验和价值认可的场所,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发挥潜能、发扬个性、增长才干,完善人格[7]242。
针对高校当前“95后”学生群体,改变教育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强化文化育人功效,提高文化认同,改革原有的班级设置,凝聚产生新的班级文化是探索的方向。本文所提及的“虚拟班级”文化建设正是基于上述观点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我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要求,本着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工作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借助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构建与“实体班级”相类似的另一种形式的班级。“虚拟班级”的建设注重现实环境和虚拟空间的有效结合,使其成为学生乐于接受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我校自2009年首个虚拟班级——“生泰尔班”建立以来,已经建立了“荃银班”、“创新实验班”、“曙光公社”、“国祯班”和“励志班”等多种形式的虚拟班级。
荃银班——创新+创业。荃银班被誉为现代“农场主”孵化班,是由共青团安徽省委支持、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资助、在全校相关专业选拔优秀大三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组建成班。本着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优势互补等培养原则,让学生通过学习迅速成为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能手。通过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参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基地进行实践创新、创业实习等活动,毕业生自由组建团队,进入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孵化,未来成为现代青年农场主。
生泰尔班——企业+专业。生泰尔班是企业文化与学院专业性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相统一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动物科技学院与北京生泰尔集团联合设立,旨在培养“精通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前沿、致力服务行业发展”的实用型动物科学类人才的虚拟班级。学院依靠和发挥学生管理队伍、专业教师队伍、行业精英队伍和学生骨干等知识技术、管理优势,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而形成新的班级。通过企业人员来校给学生进行培训与学生定期去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结合,引导大学生对自身、行业和职业实现全面认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打牢技术基础,提升职业能力,奠定就业优势。
创新实验班——精英+创新。创新实验班是生命科学学院为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培养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型创新人才而成立的虚拟班级。实验班是从全院低年级同学中优中选优而组建,学生可以优先享用教学资源,享受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专门指导,独立使用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础课修完以后,实验班的同学将被送往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重点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培养和相关课题研究,以提高精英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曙光公社——助学+自信。曙光公社是安徽农业大学和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会面向家境贫寒、享受资助、自信心不足的在校学生共同建立的虚拟班级。为帮助他们实现“资助—助学—育人”的目的,班级统一设计和安排学生在肯德基餐厅实践,培养他们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实施社会服务实践项目,培养他们的策划和执行能力。毕业前,学校和基金会为他们搭建型秀舞台,给他们展现青春风采的机会,经历职场演练,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励志班——助学+强能。励志班以学校或学院受资助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责任心、自信心和能力提升为目的设立的虚拟班级。班级工作与活动以“资助育人,助学强能”为目标,以“在资助中坚持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为主线,让贫困学生在享受相关资助政策解决学习、生活上后顾之忧的同时,开展励志、感恩教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技能,增强本领,提升素质,感恩他人,回报社会自觉性。
农耕文化实验班——实践+能力。该班是农学院为适应农科学子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农业人才需求而成立的虚拟班级。实验班有自己独立的试验田和指导老师,他们独立完成种子“春播、夏长、秋收和冬藏”全过程。通过全过程的种植和管理,将书本所学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虚拟班级文化育人模式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有近千人在不同的班级文化熏陶下成长成才,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形成了独特的、能够为虚拟班级成员认可和接受,并共同遵从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体系,并正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
英国教育学家纽曼曾说:“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9]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曾经说过:“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今天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传承文明也位列其中。高校培养的人才走向社会之后不仅要建设国家,而且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要引领社会文明建设。但人才自身必须有先进的文明素养,必须是在先进文化的培育和熏陶下成长成才,这就要求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学校有崇高的大学精神来支撑,有先进的校园文化来熏陶。这一目的和要求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吻合,与高校的任务相统一,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党的科学理论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积淀的崇高品德灌输给广大学生,以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育人和成人的目的。党的科学理论和中华民族好的优良传统是高校产生大学精神和优秀校园文化的源泉。崇高的“大学精神”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涵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是学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以及信仰等方面的教育内容。高校育人和成人的目标体现就是把每一位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实现“文化育人”的本质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道德感、集体意识、独立人格、法治意识、科学素养、理性精神、鉴赏与选择能力等的“综合体”,是使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通过大学生的自由习得与践行,而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人格指标,真正成为意识层面品质[10]。而这些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意,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与使命相符合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实现主体人的内在自我转化,这种内在的自我转化实际上是一个主体人的价值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主体自身人性化的过程。人只有通过这个人性化的过程才能超越自身,实现精神成人。而“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以及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11]。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指向,是为人的内在发展和完善服务[12]65。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文化育人,精神成人”的精神,弘扬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解决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为己任,承担起建构人类精神家园的重任,使受教育者的人性不断趋于完善,达到涵养身心、塑造人格、陶冶性情,从而实现精神成人[12]1。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活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做到与大学校园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文化育人的真正实现。
李景林先生在《孔子知论之精义》中指出:《论语》中所言的“知”,不仅指经验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强调通过教养所达成的智慧,即“智”。说明孔子的立足点不在于教人知识,博学并非孔子的理想,而知识的意义在于培养人格的成就[13]。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学生能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升社会责任感、道德感、集体意识、独立人格等,不仅是一个具有知识理性的个体,而且应当是一个具备人道主义精神、民主精神、理性精神的人。
“虚拟班级”的构建打破了高校班级管理传统模式,突破班级文化原来唯一的专业背景,突破学校和教师取代了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主体的格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班级成员间互动形成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认可而产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综合几年来我校在“虚拟班级”建设中的成效,体现出了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育人的作用,强化文化认同状况下的班级管理与人才培养模式收获,体现出校园文化下产生的“虚拟班级”文化在学生成长成人中的促进作用,值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思考。
(一)“虚拟班级”培养了大学生集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虽然他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院,但是他们被相同的文化认同感凝聚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的集体,在实践中他们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完善自身的人格独立。如曙光公社,通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立项申报、餐厅实践、社会服务等方式,曙光学子间互动交流,共同分享、相互弥补,增进了友谊,加深了解,为曙光学子集体意识培养和团队意识的塑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踏入社会前夕,曙光公社搭建的型秀舞台,让他们展现青春风采,进行职场演练,将他们塑造成为自信、开朗和独立的个体。
(二)“虚拟班级”强化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对人才使用不仅考察学生的德育和智育,而且关注学生的能力和创新品质,认为有责任、敢担当者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荃银班通过在校优秀大学生、青年种粮大户、企业团队打造现代农场主,经过实践创新和创业实习,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未来中国的新型农民,未来的现代青年农场主,担负起服务国家粮食生产安全需要和三农发展重任,担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的责任。这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为社会敢于担负起责任的意识,敢于创新的意识。
(三)“虚拟班级”提升了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务实工作作风
创新实验班经过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专家和学生“一对一”的专门化指导,国内重点科研院所的科研实训,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素养。生泰尔班通过企业文化熏陶和假期顶岗实习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打牢技术基础,提升职业能力,锻炼了工作作风,适应社会对动物科学实用型人才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双重需要。农耕文化实验班通过老师指导、学生全程独立完成生产过程,提前将书本所学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虚拟班级”使大学生懂得感恩,成为自立、自信的人
励志班都是享受国家和社会各界资助的学生群体。班级通过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励志电影展播等途径,为励志班的学生注入“感恩自强,励志成才”的信念。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树立把贫困作为财富,把生活的磨难作为历练意志的理念,让他们把对社会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化为成才之志,发奋之源。国祯班将国学思想融入学生教育和成长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从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自信自立意识。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我个性特长的发挥具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必须树立一种大教育观、大德育观,改变工具性的教育,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从虚拟班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社会欢迎、用人单位满意,或者自主创业成功的优秀学子,受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5.
[2]顾明远.铸造大学的灵魂——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所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48-49.
[3]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5.
[4]居安平,傅祖浩.环境育人与泡菜理论[J].科学与管理,2007(1):66-67.
[5]罗红.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6):653-654.
[6]姜家生.朋辈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8(2):27-29.
[7]黄绍华,严瑾.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主体意识培养[J].中国教育创新导刊,2011(5):242-243.
[8]张立强.公共治理视野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69-171.
[9]夏中义.精神成人[J].福建论坛,2009(9):92-93.
[10]冯红,张文福.从大学生的“精神成人”论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其矫正[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112-114.
[1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4.
[12]张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1:10.
[13]李景林.孔子知论之精义[J].孔子研究,1995(4):30-32.
The Positive Response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Virtual Class”Construction i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IU Hui-dong1,JIANG Jia-sheng2,CHENG Yu-lei1
(1.Student Affairs Office,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2.School of Agronomy,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implementing talent cultiv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The class,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s the basic unit of constructing campus culture.At present,the main pattern of setting up classes is by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but it is single and obsolete.With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students’group,the“virtual class”,which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same cultural identity with the similar hobbies and same career development goals,produces positive response on the students’world view and their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achieving cultural education through transmitting positive psychological hint and growth guidance.
virtual class;class culture;cultural education
G412
A
1009-2463(2014)02-0131-05
2013-11-27
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9zs07zd:《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性研究》);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jyxm051:《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构建》)
刘惠东(1968-),男,安徽霍邱人,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处处长,副教授。姜家生(1980-),男,安徽霍邱人,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程玉磊(1978-),男,安徽临泉人,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处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