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国语大学 王雪莹
英语无灵主语的意象翻译
天津外国语大学 王雪莹
无灵主语是一种非典型主语,广泛应用于英语语言中。语言主语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与认知差异。在翻译无灵主语句的过程中,其意象研究与人的心智意识活动密切相关。本文在回顾无灵主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心智哲学的视角,从事件与用例事件、原初意识与反思意识、意象构念三方面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探索无灵主语在翻译过程中的意象转换途径。
无灵主语;心智意识活动;意象转换;翻译
无灵主语是一种非人称主语结构,以无生命事物做主语表示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等,在英语中频繁使用,成为独特的语言现象。这种句式的生成与人类认知息息相关,而主语意象的生成也与人的心智活动密不可分,由于中西方思维与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无灵主语句时为避免把英文化语言词汇的经验语义直接迻译为汉语语义,需要从汉语文化中找寻异文化语言词汇的“基本相似物”或是“具体指称物”进行意象转换。而意象的转换相当复杂,只有系统地研究无灵主语范式内部的关联、句法的形成机制,推导出隐藏于不同表达方式的意象构念,才能使无灵主语在翻译中的意象转换更为灵活。
国内外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这一语言现象。钱歌川(1981:2)在《英文疑难详解》一书中探讨过无灵主语句,使用的名称是“无生物主语”。杨永林(1986:21)为英语无灵主语句所下的定义是,“英语非人称主语句即为:非人称主语后续表示感觉、知觉、意识、情感、动作等意味的人称动词所构成的英语句式”。Jesperson(1951: 236)把无灵名词做主语称为“作者以局外人身份,躲在非人称语言之后与读者交流”。无灵主语句的研究集中在英汉主语的特征、意义类型以及语法功能对比等方面,牛保义(1994:49)认为,“英语主语概念严谨,语法功能强,汉语主语概念广泛,具有明显的话题性成分”。汉语主观色彩浓郁,主语倾向于人,经常用有灵名词作为句子的主语。这种差异现象与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民族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西方人的思维强调客体意识,这一观点在连淑能(2010:283)论述中西思维方式十大关系中得以详尽阐述。目前无灵主语句的研究借助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其生成机制,阐明其隐喻性特征(何明珠2011:12),为便于理解与分析,无灵主语句中的主语被分成时间地点、具体事物、心理状态、情感名词、动词化名词、非人称代词it等六大类型。这些研究探讨了英汉语法功能、表达方式、英汉思维对比和隐喻修辞,对无灵主语的翻译很具启发性。本文拟从心智哲学视角探索无灵主语的生成机制以及汉译时的意象转换。
心理感受和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表征,如一个语言表达句式有可能引发一定的心理感受,反过来这些心理感受又可以凝固为新的表达句式,无灵主语句属于其中之一。有灵主语和/或无灵主语的语言心理表征是记忆的意识涌现,沉淀于表达式里。这一意识的涌现涉及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意向性、外延内涵、联想等。意识属心智活动范畴,是把客体和自我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心智模式(Damasio 1999:10-27)。通过“事件与用例事件——原初意识与反思意识——意象构念”的动态心智过程,英语无灵名词的生成机制得以阐释,为无灵主语的意象翻译创造对话空间。
3.1 事件与用例事件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语言研究认为,一个句子范式的形成,经历从“事件”(event)到“用例事件”(usage event)的过程,是主体心智意识活动的过程(徐盛桓2012:137)。事件最初作为主体的意识所体验到的是以感觉意识的形式存在的,然而主体心智意识的参与,造就了一些特殊语句的范式。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由于表达方式源自思维方式,英语多使用无灵主语句,主语被赋予的通常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物质事物:
a.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
b.My love goes to everyone.
c.His name slips my mind.
英语重物称(无灵),经常与有灵谓语搭配使用。例句中的主语具有“非人称”(impersonal)的特征,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名称类别,如“心理感觉”(great elation)、“抽象概念”(my love)和“具体事物”(his name)表达主体的修辞意象,而谓语使用的是“有灵动词”(overcome/go/slip)表示人或社会团体的动作和行为。“事件”与“用例事件”的动态意识活动参与了这一句法的构成。以句b为例,“事件”是“我关爱大家”一个简单的事件,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需要把这个事件“改造”为适合用一个语言用例(usage)来表述该事件的框架,由于主体是一定意向性的心智活动,把主语施事的特征弱化或异化,使这一事件映射为无灵主语范式“love+goes”的用例事件,带有拟人化的修辞色彩,使得表达更为生动。从事件到用例事件实质上是主体的心智意识参与过程,这一认知将有助于人们认识与理解无灵主语范式的形成原因,为无灵主语句在翻译过程中意象的转换机制提供阐释的理据。
3.2 原初意识与反思意识
意识是主体对发生在它内外的事件的知觉,意识的本性就是知觉(李恒威2011:97),意识体验分为最初体验和反思体验,每一意识的体验意义上都是原初意识,随后构成一种反思意识,这是心智能力的一个根本跃进(李恒威2011:99)。人类语言活动的意识过程是一个从原初意识到反思意识的动态的心智活动过程。反思意识是一种回顾的意识方式,也称内省意识,是从外在事物返回自身,这种性质属于再造行为(赵中华2006: 16)。它基于感觉、感知和互动体验之上,例如“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事件。认知主体首先通过感官获得“飞翔”的感觉,储存于大脑中的这一信息就成为原初意识,基于当下或是过往的记忆进行格式塔式转换,获取“飞翔”体验意义的反思,并产生对事件的感受,形成了反思意识。心智意识的活动始于从“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事件获得感觉,发展为“天空飞翔得自在”的感受,从而形成了反思意识。反思意识通过心智以意象的形式映射该事件,并以符合主体的意向性要求的用例事件体现出来。语言的运用不能脱离语言符号,用语言符号将用例事件的意识表达后,如“鸟在天空自由飞翔”转化为“天空飞翔得自在”,呈现出主语不典型、主语施事异化(有灵意象的虚化)的无灵语言句式。这种从原初意识到反思意识的过程揭示了“无灵主语句”的生成机制。翻译时,译者遇到无灵主语的句法修辞方式,可以根据其规律权衡利弊,对其意象做出取舍。
3.3 意象构念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感知主体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借助于“象”来表达。心智活动表现为神经活动,而意象就是靠神经细胞映射而成,映射的结果是在心智内产生意象(Bergen 2005:255-278),因此意象是大脑具有映射能力的神经物质的产物。《辞海》称之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依赖于所存在的文化语境。什么是意象构念?简单地说,是认知主体的回观理解。当认知主体在接触过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和思维中形成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运用意象图式,进行过滤、整合以建立意象内容之间更合适的连接,进行深入的领悟。在“His name slips my mind”句中,主体以his name和my mind事件为表象信息,对行为动词slip事件预测和推理,建立事件之间的最佳关联,对感觉到的事件进行格式塔式转换的联想和观照,生成slip行为的意象构念“I forget his name now”。在主体先天的语言-观念世界中,大脑的意象语言符号固化为无灵主语的语言形态。
在语言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客体的物象融进了主体的感受在主体大脑中呈现,这时的物象不同于客体原来的物象(徐盛桓2013:489),就像Children fear darkness[A]和Darkness frightens children[B]分别是以一定的物象建构起用例事件,这些物象就是在心智上呈现的与词语概念“darkness”可以对应的意象,但是因为认知主体的识解方式不同,视角也会不同,表达方式当然也会不同,因此出现了“有灵”与“无灵”不同意象下的句法构造。意象构念强调人类主观认知的建构过程,通过心智活动完成对认知主体和客体的调节。主体对客体进行认知加工时,主客体都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客体让主体感受到客体的特征,而主体也相应地赋予客体一种感情色彩。译者只有认清意象构念的实质,才能形成正确的意象翻译原则,采取适当的汉译策略。
4.1 “无灵”与“有灵”意象的思维差异
无灵主语的意象从先天的英文化语言观念世界,到超越文化主体的共性语言,其形象-意义从不同文化主体间的立场重新认知。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则强调“人物分立”,习惯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在语言表述中带有主体性特征,常以人称主语表达;习惯于客体思维方式的英美人常把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使得语言表述带有客体特征(连淑能2010:116)。这使得无灵主语的意象认知弹性空间大,翻译有一定难度,需要跨越两个层次:心智阐释与意象转换。这里将深入探讨无灵名词在翻译中的意象转换。
(1)His absence of mindduring the driving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
他开车时心不在焉,险些酿成车祸。
(2)The year 1970found him working in a small factory.
1970年,他在一家小工厂工作。
(3)Anxietytore her into pieces.
她焦虑万千,心如刀绞。
以上各例句中的画线部分显示出英汉主语的意象差异:英语强调客观至上,主语取向多为抽象名词、时间名词、情感名词等,以“absence of mind”、“the year”、“anxiety”为无灵主语表达主体的意象;汉语强调“万物皆备于我”,主观色彩浓郁,主语取向多为人,倾向于以“人称”的有灵主语表达主体的意象。两种文化下“无灵主语/有灵主语”的意象差异及其语言上的表现不同,源于“英美人具有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张海涛1999:21-23)。英美人很强的客体意识沉淀在他们的思维习惯里,也反映在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中,“无灵主语”的意象内容正好体现英语表达的客观性。汉语文化受“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熏陶,感性思维与主体意识密不可分,“有灵主语”的意象内容突显汉语的主观性(何明珠2003:76)。由于任何具有名词特征的词汇都可以充当英语的主语,因此英语中的动词、形容词等可以通过词形变化具备名词形式,使得英语中存在大量无灵主语。相比之下,汉语语言重意合,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没有形态限制,在这样的意合语言中,例句(1)-(3)中的英语主语“物称”的意象必须进行转换,否则难为汉语读者所接受。因此,英语特有的无灵名词的意象特征不能移译到汉语语言中去,这种不可译性表现为两方面:修辞特征的不可译和语法特征的不可译。译者只能用意象翻译进行替代,以取得相似的表达效果,这种替代性在翻译无灵名词时表现为意象转换。鉴于翻译过程中意象的阐释空间,下面将从修辞视角和句法视角来探讨无灵主语的意象转换。
4.2 修辞型意象转换
修辞学所涉及的修辞手段如拟人、换喻(metonomy)、借代(synecdoche)等,通过给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汉语重人称(有灵),无灵主语不能与有灵谓语搭配。如果不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习惯,不可避免会产生无法接受的汉译。所以,在翻译修辞型英语无灵主语时,必须预测目的语读者对英汉思维习惯与英语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修辞隐喻的接受能力。译者在考虑异质文化积淀和不同思维习惯的接受能力时,应以“事件与用例事件——原初意识与反思意识——意象构念”动态过程确定修辞型无灵主语的意象内容和表征,并进行意象转换,重新确立汉语译文的主语,将主语意象由“局外人”化为“当事人”,即由“隐”化为“显”。
4.2.1 拟人意象
(4)His presence of mind never deserted him.
他遇事向来都镇定自若。
(5)Pork has priced itself out of his dish.
猪肉价格太贵,他吃不起。
(6)This medicine knows no bounds of effectiveness.
这种药效好得无以伦比。
(7)Silence gradually came over the crowds.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8)Pit closure saw violent scenes.
下令关闭矿井,招来强烈抗议。
例句(4)—(8)英语无灵主语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格,分别以无生命事物“presence of mind/ pork/medicine/silence/pit closure”做句子的主语,以有人类情感、意识的行为动词“deserted/priced/ knows/came/saw”做谓语搭配,暗示出一种逻辑程度关系,营造出拟人的意象效果。翻译过程中,心智意识使大脑中储存的这些表象经过筛选、分类、合并,转化成为语象,例(4)—(8)中的语象通过反思意识被转换为新的语言用例“He always kept his mind calm”,“He couldn't afford pork at a high cost”,“This medicine is effectively good”,“Crowds calmed down”,“People made a violent protest against pit closure”。依据此意识活动,汉语寻找出新的有灵主语,拟人的意象由“隐”变为“显”,虽然失去了原语拟人意象的美学修辞,但是译文中的“四字结构”弥补了这一缺憾,比如例(4)、(6)、(7)中的“镇定自若”、“无以伦比”、“渐渐安静”,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使行文在语气、用词等方面与英语无灵主语句的效果一致。例(5)以“他吃不起”的幽默意象替代原文主语“pork”的拟人形象。例(8)的译文着重意念,灵活地转换原语中的“pit closure+saw”拟人的意象修辞,从主体思维出发,描述人的行为或状态,汉语中当人称可以不言自喻时,可以隐含人称,运用对仗工整、节奏铿锵的句式“下令关闭矿井,招来强烈抗议”,使逻辑主题的语义清晰,在感情色彩上还原了英语无灵句拟人的美学效果。
4.2.2 比喻意象
(9)Presence is often made known to the occupants by a knock on the door.
来人常会先敲门,以便让房间里的人知道。
(10)Attitudes towards retirement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不同的人对退休持不同的态度。
(11)White hair is crying for help.
老年人急需帮助。
(12)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13)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made the world laugh.
曾经使世人欢笑的这个人却饱尝辛酸。
英语无灵主语的语言涉及心理表征,可视为一种心理过程。语言使用者作为思维主体,对语言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根据心理因素做出解释。无灵句式就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这就预示了译文处理中可能存在的主观能动性。例句(9)—(13)中的无灵主语通过转喻、借代的修辞手段体现出主语的“局外人”意象。概念隐喻存在认知的普遍性和文化的差异性,译者需要依靠认知语境,剖析修辞的意义和意象,例句中的“presence/attitude/whitehair/greatminds/ bitterness”分别与句中谓语动词“known/grew/cry for/think/fed on”形成了概念映射,这一映射使主语的“局外人”意象得以转换为“当事人”意象。例(9)中无灵主语“presence”映射的是“造访之人”,其意象可被转换为有灵主语“people present”。例(10)中的“attitudes”转换为“people with attitudes”的具体意象。例(11)中的英语无灵主语采用了以“white hair”具体形象代指老年人的转喻意象修辞,在汉译时“white hair”的意象“隐含”变为“明显”,转换为“老人”这一有灵主语,语言虽显直白,但易于汉语读者接受。例(12)以抽象的心理名词“great minds”做主语,转喻修辞“great minds”的本体为“people with great minds”,所以译文对原意象进行了转换,以有灵主语“英雄”为新的意象,这样既可保留了原意象的涵义,也符合译入语读者的习惯。例(13)中“bitterness+fed on+him”的语言用例正是语言符号的表征,经历“事件与用例事件、原初意识与反思意识、意象构念”的转换过程,英语的意象在汉语中重新构建,由无生命表征到有生命表征,从而转换为“这个人+饱尝辛酸”的有灵主语句。
拟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信息的重要方式。译者在使用和理解语言过程中,运用感知、记忆、判断、推理等心智意识活动,分析无灵名词所要表达的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以意役形,化隐为显,使无灵名词的意象得以转换。
4.3 句法型意象转换
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特征是句子主谓结构紧凑、语义关系复杂。而在汉语中,“主语与谓语间的语法关系与其说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不如说是话题与说明的关系,施事和动作可以看作是话题和说明的一个特例”(赵元任2002:98)。句法型无灵主语句是通过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途径产生的,名词化的意义在于用过程充当实体,其中的逻辑主语或宾语的信息在英语句式中被掩盖,在英语语法中属于正常,但是在汉译时信息被掩盖会造成信息不足,势必改变原句的意象,更为重要的是,缺失意合逻辑信息将不符合汉语语义的规范。究其原因,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句式重形合;汉语民族重形象思维,句式重意合。因此在翻译句法型无灵主语时,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句法结构差异,势必影响意象的表达,如果不做出适当的意象转换,汉语中就没有相应的结构形态与之适应,将会造成结构意义表达不完整,甚至是理解困难。
4.3.1 “of结构”意象
(14)The satisfaction of Miss Bennet's mind gave such a glow of sweet animation to her face.
贝内特小姐心满意足,不禁桃腮泛晕,流露出一丝激动的神情来。
(15)Computerization of the office has greatly facilitated management.
办公室实现了电脑化,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
(16)His acceptance of bribes led to his arrest.
他因受贿而被捕。
汉民族长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长于抽象思维,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就是英语使用大量“of结构”的抽象名词词组。英语主语以“A of B”式笼统的名词化抽象概念表达语言使用者的理性观念,这一表达使叙述显得客观、冷静,语气委婉、间接。无灵主语通常与折射一定生命内涵,表示感觉、动作或意识之类的动词搭配。例句(14)、(15)、(16)使用谓语“give”、“facilitate”和“lead”搭配,目的是强调客观事物对人产生的效果。三个例句的主语虽然都是“A of B”结构式,但这一结构的语义逻辑复杂,不能简单以“的”字结构处理,只有理清“A of B”结构中心词与修饰词之间隐蔽的逻辑关系,才不会造成意象的误译。例(14)中的satisfaction of Miss Bennet's mind隐含了主谓关系的信息,例(15)中的computerization of the office隐含了动宾关系的信息,例(16)中的his acceptance of bribes是一个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在汉译时,其意象的转换需要找寻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汉语的主语与谓语生命性的逻辑搭配关系,讲话人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具体的主体——人,然后再提及主体的行为或语言。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汉语的表达习惯要求句子的主语是人或是有生命的行为主体,译文的主语因受到句法的制约,必须调整主谓搭配,将英语无灵主语“of结构”所掩盖的信息明朗化,使句子的主语意象清晰,例(14)中“贝内特小姐心满意足”的翻译使“人称”这一意象鲜明,例(15)“办公室实现了电脑化”和例(16)“他受贿”转换了原文“of结构”的隐蔽性,补足了语句的整体意象内容。
4.3.2 静态意象
(17)Investigation led us to the foregoing conclusion.
经过调查,我们得出了上述的结论。
(18)Loneliness held immigrants together.
移民因孤独而聚在一起。
(19)Absence makes the overseas Chinese heart increasingly found of the mainland.
海外侨胞虽然背井离乡,但愈发心系大陆。
以上三个例句中的主语通过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过程“computerize→computerization”、“lonely→loneliness”、“absent→absence”转化无灵主语,然而与之搭配的均为动词“lead”、“hold”、“make”,含有使役意义,表达人的动作或行为意识,这一类型的及物动词一般陈述事实,常与无灵主语搭配使用。但是在汉语中,主语的选择多倾向于“人称”结构,把感觉和体验具体化,以形象的方法表达英语无灵主语的抽象意义。英语常以派生名词+及物动词形成主谓句式结构,如例(17)、(18)、(19)中“investigation+led”、“loneliness+held”和“absence+makes”是对人类经验世界的心理表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认知模式上重理性和客观性,这一客体意识使无灵主语带有施事意象,使得事件以客观、冷静的视角呈现出来。三个例句的物称主语突显,语言呈静态特征,很具有理性和客观性。汉语侧重知觉和本体,语言的动态特征鲜明。在静态与动态的选择中,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在翻译时,译者把这些派生的抽象还原成动词和形容词,突显汉语句式的动态特点,(17)、(18)、(19)中的主语由静态意象转换为动态意象:“(我们)经过调查”、“移民孤独”、“侨胞背井离乡”。
英语无灵主语句用静态的方式来表现抽象名词的动作、行为、事件状态,汉译时,只有将无灵主语的静态意象转换为汉语有灵主语的动态意象,才能将无灵主语句的生命性意象特征体现出来,以获得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以上研究证实,意象转换法就是用译语语言中的相关意象来移植,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意象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由于翻译过程中的意象转换与人的心智活动密不可分,译者应尽力去研究不同思维意识下带有文化积淀的无灵名词意象该如何理解,它的转换是否到位得体,以便正确地传递给译语读者。
Bergen,B.2005.Mental simulation in literal and figurative language understanding[A].S.Coulson(ed.).The Literal and Nonliteral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Frankfurt:Peter Lang.255-278.
Damasio,A.1999.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M].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Jesperson,O.1951.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
何明珠.2003.英语无灵主语句与英汉思维特征对比[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75-78.
何明珠.2011.英语无灵主语句研究综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10-13.
李恒威.2011.意识、觉知与反思[J].哲学研究(4):95-112.
连淑能.2010.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牛保义.1994.英汉主语对比[J].外语教学(2):49-53.
钱歌川.1981.英文疑难详解[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徐盛桓.2012.从事件到用例事件[J].河南大学学报(4):137-144.
徐盛桓.2013.“主动补旁格范式”为什么可能[J].语言科学(5):485-496.
杨永林.1986.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也谈英语非人称主语句[J].山东外语教学(1):21-26.
张海涛.1999.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21-23.
赵元任.2002.中国话的文法[M].丁邦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中华.2006.萨特论自身意识、对象意识和反思意识的涵义及关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10):14-17.
(责任编辑 杨清平)
H059
A
2095-5723(2014)04-0024-06
2014-10-08
本文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认知理论下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11YB02)的阶段性成果。
通讯地址:300204 天津市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