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晔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实践美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
——评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修订版)
佘晔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在学术心态日趋浮躁和美学研究日渐冷淡的当下,《美学理论纲要(修订版)》(季水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以下简称《纲要》)的出版,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研究的翘楚之作,也是作者用半生心血写就的一部美学理论力作。该著作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细细阅读这本近40万字的美学论著,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遵循着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思维过程来建构自己的美学体系,全书结构清晰而严谨,内容全面而完整。全书共分七编十八章。第一编导论便是从宏观层面回溯美学的历史,诠释美学的对象和范围,更为我们指出了特定的美学研究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本质与现象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在书的导论中对美学研究理论进行宏观的梳理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提供丰赡的理论资源,为作者下文阐述美学的具体问题做铺垫,循序渐进;另一方面,为读者厘清美学研究的轮廓,为初涉者接触美学做参考,先启后发。从第二编开始,便是从微观层面具体论述美的一个大的方面的问题,包括美的本质、审美心理、审美形态、审美范畴、审美历史和美育六个方面。每一编的论述详实有力,引证丰富。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和独特的思维习惯自然行文,一气呵成。这种编排,大大消减了理论书的枯燥无味,符合一般阅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让读者对美学研究有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认识。《纲要》是美学研究者入门的必读理论书籍之一,它提供一门知识,展示一种方法,更是一条捷径。本书曾被国内近40所高校用作美学教材,就像蒋孔阳先生在第一版序言中提到的那样,“一般美学理论中所要谈的问题,差不多他都谈到了”,除了内容的全面性之外,更在于用一种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叙述方法把所有的内容串联起来,以美的本质论为核心,以美的形态、范畴为主要元素,也谈审美和美育,从而建立起严密而富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理论体系,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的大胆尝试,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美学修养和为学术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
正如《纲要》扉页所写的那样,“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方法论为指导,以人类审美实践,特别是当代审美实践为基础,以中外美学成果为参照,去研究美学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回答当代审美实践提出的一些问题,为美学学科的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这是修订版力图呈现的新目标和新面貌。这里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两个考量的维度。在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季水河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美的形态和内容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不断得到确认和完善的。基于这一逻辑起点,作者对“美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艺术与美的不等式”“自然美的回归”等重要议题,为我国的美学理论研究拨开了一层迷雾,提供了一种范式。比如,关于“美是什么”的难题,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言说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倾向: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各种说法都有各自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缺陷。而季水河受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启示,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多样化显现”的创新性观点。作者在修订版后记中提到,关于美的本质界说的变化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是说不仅要将情感、意志、理性纳入人的本质力量中,还要将本能、欲望、非理性也纳入人的本质力量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系统结构;“多样化显现”是指“人的本质力量
丰富性”在审美活动中的全方位、多侧面的展示,并在这丰富的显现过程中,创造出不同的审美形态。这是对美学原理的深刻探讨和个性阐述,这一概念本身极大丰富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基础理论研究,意义重大。在探讨艺术美时,作者首先承认艺术美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征,但同时还具有复杂性,艺术与美是不相等的。美仅是艺术的主要属性,丑也能进入艺术领域成为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就是一个成功的“丑”的艺术典型。这一理论便是对传统美学的挑战,动摇了人们“艺术即美”的固有观念,为实现“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应用理论研究层面,除了学理上的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方法论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当代审美实践的观照,对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的探讨,对人类审美能力和美育意识的培养,对人们外在生存质量的关注和内在精神生活的关怀,这些都是当代美学实践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突出美学学科的工具效应和实践品格。为了解决这一学术难题,季水河长期奋战于美学研究和教育的第一线,从美学发展的实际出发,得出了诸多颇具学术含量和研究价值的结论,先后出版了《新闻美学》《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阅读与阐释——中国美学与文艺批评比较研究》等美学著作,为同行树立了榜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修订版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奏出了新时代的学术强音。原版《美学理论纲要》的问世顺应了20世纪80至90年代实践美学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属于锦上添花之作。而在美学研究陷入多重困境的21世纪初,作者还能潜心十年,回顾、反思20世纪的实践美学,并试图构想21世纪美学理论框架,这种坚持和魄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十年,经天命,近花甲,我们看到的是一份对学术的尊重与热忱,对学术理想的追求与超越,更是一种甘于寂寞、钟情于林中路的学者情怀。
每一部美学理论的书写者都有自己创作的“主体性”,每一个主体都有自己的美学立场,从而形成了不同美学史观的作品。韦勒克、沃伦在论及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区别时强调了材料与价值的内在逻辑:“在文学史中,简直就没有完全属于中性‘事实’的材料。材料的取舍,更显示对价值的判断。”(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第3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因此,在理论史书写过程中对材料和价值尺度分寸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主体自由和价值尺度的合理掌握显示了作者在面对历史和浩如烟海的研究材料时所具备的斡旋能力。这种价值在《纲要》中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合理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历史根基,历史意识深邃,研究价值多元。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这种说法强调美和美学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者认为,一切美的形态和审美观念的生成都归根于人类的实践,如果把美学研究放到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平面上来考察,就为美学找到了一个“牢固的立足点,从而也为解答美的本质的历史之谜找到了一条正确途径”,这些观点是很深刻的。其次,学术视野宏阔,理论资源丰富,创新性强,极具学术价值。季水河作为比较文学、文艺美学、文学评论方面的学者,理论功底深厚,学术思维活跃,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储备,才能在援引马克思、康德、黑格尔、蒋孔阳、李泽厚等美学大师的元理论时得心应手,井井有条,集万家之言,成一家之势。在《纲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面、丰富、立体、深刻的美学世界。它不仅展现了理论的强大武器功能,更提示了一种美学研究的哲学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典范性。同时,新时期美学研究突出了审美的教育功能。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具有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纲要》作为传播美学知识的载体和工具,很好地承担了培育人、发展人的美学任务。每一位读者在体验过程中,都会领略到不一样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情感的共鸣,经过时间的积累和美学思维的锻炼,大胆地运用想象和联想,人人都能拥有一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个人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大大增强,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纲要》是一部时代感鲜明、创新性突出的美学论著,是作者一次成功的写作“冲动”,是实践美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丰富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宝库。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责任编辑:刘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