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汉语共同语的差异与融合
——“第二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03-20 01:14孙汝建张莱宴
武陵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华侨大学现代汉语词语

孙汝建,张莱宴

(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

两岸四地汉语共同语的差异与融合
——“第二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孙汝建,张莱宴

(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

“第二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围绕会议主题“两岸四地汉语共同语的差异与融合”,就“一语两话”、现代汉字“简繁二体制”、两岸词汇融合的趋势、台湾汉语口语“觉得说”的词汇化、台湾“两岸词典”的编纂、台港澳标准书面语汉语的共性与个性、两岸辞书编纂中的语音问题、两岸华语指示、两岸四地现代汉语语言要素的差异与融合、语文政策、汉语教育学的建立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差异与融合;“一语两话”;“简繁二体制”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研究所、两岸语文词典大陆编委会、华侨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8日至10日在东亚文化之都——福建省泉州市举行。会议由华侨大学文学院承办。本届研讨会通过大会专题演讲、分组讨论以及开幕式、闭幕式等形式,围绕会议主题“两岸四地汉语共同语的差异与融合”,展开充分的学术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 大会专题演讲的主要观点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李行健、盛玉麒、苏金智、储泽祥、亢世勇、刁晏斌、戴红亮、方清明等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演讲,交流了两岸四地现代汉语理论研究、两岸汉字使用、词汇的融合、两岸四地语料库建设等课题的研究成果。

李行健以《“一语两话”——当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共时状态》为题,将目前两岸四地的现代汉语状态定位为“一语两话”。“一语”即汉语,“两话”即大陆的“普通话”与港澳台的“国语”,它们应是汉民族共同语下位的两个同层次的变体;“大陆普通话”这一变体下还有“标准普通话”与“区域变体——地方普通话”两个同等级的变体;“台湾国语”这一变体下还有“标准台湾国语”和“区域变体——次标准台湾国语”两个同等级的变体;再有一个层级便是由“地方普通话”与“次标准台湾国语”两块内容在海外形成的“境外区域变体”,如新加坡华语。他认为“一语两话”是对之前学者提出的“大华语”概念在内容上的一个更有层次的区分与整理,我们应该看到大华语内部不是一个单层次的构成,大陆和台湾以外地区的“语言社情”决定了大华语的分布结构。随后,李教授论述了在认同“一语两话”理论下汉民族共同语丰富化的“扩容”、“一语两话”视角下的语言规划、“一语两话”下的词典编纂、“一语两话观”对研究理论的要求等四方面的内容。与会学者对李教授提出的新颖观点十分感兴趣,在李教授演讲后都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

烈的讨论。

由于大陆使用简体字,港澳台使用繁体字,汉字问题一直是两岸四地现代汉语研究中的热点。山东大学盛玉麒教授展现了“古今汉字稳态系统”的研究成果,对建立现代汉字“简繁二体制”提出了他的观点。盛教授先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大陆简繁汉字认知与使用情况,并展现了其调查结果,由此进入他对古今汉字稳态系统的基本分析。盛教授的研究表明,在两岸四地汉字系统中,共性的稳态部分占绝大多数。除了调查问卷外,盛教授还通过对外国留学生的《HSK甲级字》中“繁简”字进行对照统计,发现传承字占比为68.25%。此外,盛教授还通过动态语料库中的语料的统计,进一步对HSK甲级传承字进行动态考察,对HSK甲级字流通频度作了深入分析,发现了使用频度最高的50字中仍以传承字为主,覆盖率占比78.26%。他从古今汉字稳态系统出发提出“简繁二体制”的设想,认为汉字是一个系统,包括繁简字;目前语言社会中汉字使用的多样化是一个正常状态;电脑字库也能提供二体制平台;对汉字繁简的态度应由识繁写简向简繁由之转变。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苏金智研究员通过对两岸学生词语知晓度及其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两岸词汇融合的趋势。苏博士用11张统计表格展示了在福建省、甘肃省、湖北省、台湾地区有效问卷学校的分布,特别是台湾词语来源知晓度对比结果、大陆词语来源知晓度对比结果、台湾词语语义知晓度对比结果、大陆词语语义知晓度对比结果、台湾词语口头语交谈使用情况对比结果、台湾词语写作中使用情况对比结果、大陆词语口头交谈使用情况对比结果、大陆词语写作中使用情况对比结果。通过调查,作者发现两岸词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些词语已经共用,反映了两岸词语的融合趋势,但同时提出在编纂辞书时要慎重处理来自闽南话的台湾词语。

华中师范大学储泽祥教授对台湾汉语口语里的“觉得说”作了词汇化分析。认为大陆普通话里的“觉得说”不是一个结构单位,台湾汉语口语里的“觉得说”已经词汇化成一个结构单位了。台湾的“觉得说”有两种并存的用法。第一种用法的“觉得说”,像“接着说”、“强调说”、“介绍说”、“回答说”、“称赞说”、“骂他说”一样,属于连动短语。第二种用法的“觉得说”是认知动词,相当于“以为/认为”。那么台湾“觉得说”的词汇化经历了3个阶段:连动短语阶段—连动短语与认知动词并存阶段—认知动词阶段。储教授认为可以从“觉得说”后面宾语的变化来观察这3个阶段。“觉得说”的宾语都可以表示对人或事物的看法或想法,但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看法或想法,不同阶段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变化的过程,而且突出了宾语表达方式对“觉得说”词汇化的影响作用。而从语义角度看,“觉得说”经历了由“想说”到“认为说”到“认为以为”的语义转变。大陆没有“觉得说”这种说法,台湾不但有连动短语“觉得说”,还有成为认知动词的“觉得说”。两岸汉语在这一点上的差异是外部原因导致的还是内部原因导致的?储教授通过考察表明,“觉得说”的词汇化是台湾汉语内部发展演变的结果。

鲁东大学文学院院长亢世勇教授以《台湾编纂出版的两岸词典的优势、问题及对策》为题作了大会报告。亢教授先对台湾出版的两岸词语差异词典作了总体介绍,认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具有趣味性,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一,两岸词语使用的说明不准确;第二,释义不够严谨;第三,例句不够地道。针对这些问题,亢教授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解决问题:利用网络充分调查大陆词汇的使用情况,谨慎利用“百度百科”等网络资源的释义,不照搬权威性辞书,利用网络查询词语用例时要注意语言信息处理中的所谓歧义切分等等。经过比较研究后亢教授发现,目前大陆用词比台湾更开放、更灵活、更新潮,这也值得学者们继续研究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的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刁晏斌教授长期从事两岸四地现代汉语研究,论著颇丰,在这次会议上,刁教授以《台港澳地区标准书面语汉语的共性与个性》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刁教授认为,在两岸三地或四地的标准书面汉语对比研究中,人们通常以港台、港澳或台港澳地区为共同的一方,来与大陆普通话进行整体性的对比,然而在突出两地或三地共性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个性,由此而造成了一些研究以及认识上的空缺。台港澳三地标准书面汉语不仅有诸多共性表现,也有不少个性差异,二者结合,才能从总体上和个体上更好地把握它们各自的现实面貌及特点。而从标准书面语这一方面来探讨,台港澳三地最大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与早期的“国

语”(也可称之为早期现代汉语)高度一致,即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它的传统;第二,在新词、新义、新用法方面保持高度的同步性或一致性,由此而使得三地之间词语(特别是新词语)的一致度远高于大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从历时角度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及语言上的离心与向心;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是由于惯性作用,二是由于三地互相之间往来的频繁与交流的便捷。台港澳三地标准与大陆相比也有不少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语,二是方言。台湾地区的方言以闽南方言为主,另外还有客家方言,而港澳地区则以粤方言为主;外语上,由于台湾受日本殖民统治50年,语言上自然留下了日语的痕迹;香港则受英语的影响;澳门受葡萄牙语的影响。针对以上语言现象,我们要正确认识三地标准书面语的汉语共性与个性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戴红亮博士针对两岸辞书编纂问题发表了研究成果。戴博士的着眼点是语音,他从两岸语音声调、声母、韵母、大陆音、台湾音等5个方面,对《国语一字多音审定表》和《现代汉语词典》的两岸语音作了比较研究。除了对比,戴博士还作了原因分析,认为大陆音比台湾音多的原因是现代因素占重要地位,台湾音比大陆音多则是由于古代汉语的因素。如台湾音存在多通假、多义项、多专名等特点,大陆音则存在多方言、多拟声、多轻声、多口语音等特点。以上是两岸单音字差异原因分析,戴博士认为还需要结合音韵学进一步分析,也希望学者可以从多音字差异角度进一步挖掘两岸汉语语音差异的原因所在。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的方清明副教授基于口语库的统计,对两岸华语指示作了比较研究。方教授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两岸华语口语语法的动态浮现特征,但同时对口语语法现象的差异我们既要注意又不能人为扩大。该研究的语料来源主要是“台湾政治大学口语语料库国语语料”和大陆电视剧“家有儿女”前20集的转写语料。通过对两岸口语语料的对比,方教授总结出两岸华语指示标记的性质差异与频率差异。在只是标记词“这”与“那”的对比中,“家有儿女”里“这”的使用率明显高于“那”,而“国语语料”中“那”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这”。方教授认为,从传统的语义角度并不能解释该现象,应该从对话体应答句角度、新信息出现角度、话题跳跃角度、非现实事件角度、弱社会化程度、多维度动因的角度来解释台湾话语中“那”使用频度更高的原因。而关于“这样子”这一指示标记词,“国语语料”里使用频率显示了台湾华语口语中“这样子”的使用频率显然比大陆华语口语高。方教授发现,“这样子”在台湾华语中已经经过了词汇化,二次回话的原因正是因为二者句法位置相邻且高频连用,二者语义互相浸染,其内部结构发生了重新分析,结构边界进行了重新调整,成为了话轮结束标记的“这样子”。

二 小组论文交流的主要观点

本届研讨会的论文较前一届相比,涉及领域范围更广,内容也更丰富,角度更加新颖,体现了两岸四地现代汉语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参加小组交流的24篇论文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两岸四地现代汉语语言要素的差异与融合的论文17篇;辞书编纂问题研究的论文4篇;语文政策的现状、沿革与走向的论文1篇;两岸汉语教育与教学研究的论文2篇。

(一)两岸四地现代汉语语言要素的差异与融合

在两岸四地现代汉语语言要素对比研究的论文中,关于两岸四地词汇研究的论文是最多的,共8篇。来自闽南师范大学的吴晓芳副教授对闽南方言在台湾国语的渗透与吸收问题上作了深入研究,以《重编国语词典》(重编国语辞典编辑委员会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为例,从词和词义两个层面分析了这个问题,她发现闽南方言对国语有着很深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为词语的借用,还表现为构词成分、构词方法、词义的派生蔓延等。这是汉民族共同语与方言相交融影响的结果。在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的重要理论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比如如何看待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在承认相互影响、渗透的同时,需不需要对其提出一定的规范要求,是完全被动地接受还是需要作出一定的指导与约束等等,她的论文引人深思。

本次会议在两岸四地语法研究上有新的突破。华侨大学文学院的胡斌彬博士对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语法差异进行了探索。他以台湾地区政界领袖近年的演讲致辞为语料,分析两岸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语法方面的差异和融合的表现,其中包括了实词的词性和组配差异、个别虚词的用法差异。胡博士认为我们应当思考如何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

性给两岸人民带来的不便和误解,同时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时也要注意处理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还应思考如何加强与台湾进行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辞书编纂和语文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语言调查研究、语言规划以及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合作。

两岸四地的文字书写差异一直是两岸学者争论的重点。在小组论文交流时,有不少论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魏晖教授的论文谈两岸文字的统合问题。他认为:我们应当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两岸文字的差异,不应当故意夸大差异,因为经过调查研究,台湾同胞认读简化字并没有太大困难,大陆民众认读繁体字也没有太大困难,因此不应急于消除两岸文字差异。两岸应适当停止争议,而是要“凝聚共识,包容差异、化异求同、渐进统合”。

(二)辞书编纂问题研究

除了对两岸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研究,有4篇论文围绕两岸词书编写展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郭龙生教授的论文回顾了海峡两岸工具书编纂的昨天,考察了工具书编纂的今天,展望了两岸工具书的明天。他认为海峡两岸的工具书过去虽有出版,但都是大陆学者单独完成的;而现今两岸合作不断展开和深入,两岸学者在积极合作的同时,大陆也可看到台湾学者自行编写的工具书。随着两岸合作的持续深入,必将迎来两岸工具书编写生机勃勃的明天。两岸语文词典大陆编委会的仇志群教授则是在“一语两体”的视角下来谈论词典编纂问题。他认为现今编写两岸语文词典,第一,要注意描写两岸现代汉语的共时面貌,需要进行全息式的描写;第二,要逐条立目做到两岸词语对应;第三,要在词条上反映融合;第四,要注意敏感词条的处理,减少回避空间。

(三)语文政策的现状、沿革与走向

语文政策研究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北京语言大学张宝林教授将语文知识与语料库建设相结合,提出了对“世界各国语言政策数据库建设与研究”的总体设计。他拟逐步收集世界各国语言政策的相关材料,为语言政策方面的研究提供平台。张教授认为:现在学界对语言政策的研究范畴、研究性质、理论基础等尚无定论,而语言政策这一课题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显著,但尚不平衡,这仍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我们在与世界研究接轨的同时,应建设质量最好、内容最全的全球性语言政策数据库,这也是该文的研究目标。这项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计量语言学的统计方法,进行世界各国语言政策方面的建设,逐步积累,最终完善,并且海内外合作共建,资源共享。这个议题引起了小组的热烈讨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吕同舟副所长就提出,不仅要收集当今世界各国的语言政策,同时要关注各国语文政策的发展,并且建议这项课题可以与国家安全或经济相关部门合作。

(四)两岸汉语教育与教学研究

华侨大学文学院院长孙汝建教授的论文《汉语教育学倡言》提出:汉语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海内外的汉语教育问题。从涉及的领域看,包括境内汉语教育(汉语的学校教育、汉语的社会教育)和海外汉语教育(海外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从教育内容看,既包括汉语知识传授和汉语技能训练,又包括汉语的文化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从教育途径看,既包括汉语的课堂教育与教学,又包括汉语的课外教育与教学,还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养成教育与环境熏陶;从教育手段和方法看,不限于讲授汉语知识和安排汉语技能训练,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拘一格;从理论和方法看,汉语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自海外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境内汉语社会教育、境内汉语学校教育所涉及到的理论和方法,但又不是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针对海内外汉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择其善者而用并使理论和方法达到高度融合;从学科前景看,汉语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汉语教育体系、汉语教育手段、汉语教育途径、汉语文化素养的养成、汉语教育现代化、汉语教育效果评价等,会使“汉语教育学”的学科面目焕然一新。

三 大会开幕式及闭幕式反映出的主要观点

国家语委办公室主任、教育部语用司综合处处长周道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吕同舟、魏晖,语文出版社原社长李行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刁晏斌等来自中国大陆及香港的22所高校、出版社、研究所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届研讨会。

华侨大学文学院院长孙汝建教授主持了11月

9日上午的开幕式。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吕同舟副所长、语文出版社原社长李行健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研究所刁晏斌所长在大会上致辞。贾益民校长介绍了华侨大学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对两岸四地及世界华人华侨社会所做的贡献。贾校长指出,华侨大学在两岸四地高校活动中具有纽带作用,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侨大学举办有助于该校语言学学科的建设,同时,学校的境外留学生也可以为专家学者继续研究两岸现代汉语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吕同舟副所长阐述了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性质及重要性,指出学术研讨会为各地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切磋平台,希望今后能促进两岸四地语言研究者的切磋与融合。李行健教授在大会致辞中指出,本届研讨会由华侨大学文学院举办,具有地域和研究对象上的优越性,他介绍了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并以海西地区推广普通话为例,论述了两岸现代汉语究竟是要消除差异还是化异为同,他提出应当以化异为同为目标,研究重点也应该由描述差异向如何化异为同转变。

研讨会共提交论文32篇,其中8篇于11月9日、10日的大会报告,另外24篇论文分为两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讨论。与会者共同交流和探讨了在当代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共同语存在差异又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各要素的差异与融合、相关词典编纂的现状与问题、两岸四地语文政策的现状与走向等学术论题,与会者们在会上畅所欲言,讨论气氛热烈,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

11月10日的闭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刁晏斌教授主持。小组负责人汇报论文发表及讨论情况。教育部语用司综合处处长、国家语委办公室主任周道娟作了总结性发言,指出本次会议研究讨论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针对性强、研究方法新颖,这对两岸四地辞书编写有很大的启发。周处长介绍了语用司综合处最近的工作,希望两岸四地语言研究的内容及成果能够纳入语用司的工作中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魏晖也作了闭幕致辞,他认为目前的研究更多集中在语言差异上,专家学者应当加强共性研究、理论研究及政策研究,并表达了对承办方华侨大学文学院的感谢,期望在今后会议中两岸能有更多的交流。作为下一届研讨会承办方——鲁东大学文学院院长亢世勇教授也发表了讲话,欢迎更多的学者能参加下届研讨会。最后,华侨大学文学院院长孙汝建教授宣布会议闭幕。

总之,本届研讨会进一步体现了两岸四地现代汉语比较研究的专业性,与第一届会议相比,本届会议的论文质量有了更大的提高,研究领域更加广泛,角度多样新颖,在理论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研究方法则更为先进,借鉴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分析方法,充分体现了研究者思维的活跃以及学术修养的提升。另外十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论文也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体现了新一代研究者的新视角、新观点。当然,两岸四地现代汉语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需专家学者去探讨,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有更优秀的成果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刘英玲)

H102

A

1674-9014(2014)01-0136-05

2013-11-19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科研项目“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重建研究”(FJCGGJ12-059);2011年度华侨大学教育管理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台湾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11HJYZX03);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台湾华文教育研究”(HWJY201201)。

孙汝建,男,江苏南通人,华侨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学、现代汉语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

猜你喜欢
华侨大学现代汉语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找词语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一枚词语一门静
华侨大学香港校友会庆建国六十周年暨《祖国与我》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