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陈世宏,俞杨,陈建霖,郭艳荣,徐玲珑,张凯竞,董丽华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凝血功能异常治疗探讨
陈赛,陈世宏,俞杨,陈建霖,郭艳荣,徐玲珑,张凯竞,董丽华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凝血功能异常不同治疗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08例初治APL有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小剂量肝素联合支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支持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情况。结果诱导期两组在临床出血改善时间,纤维蛋白原恢复正常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恢复正常时间及血小板计数稳定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但治疗组3例出现严重出血,其中1例死亡(1周内),而对照组2例出现严重出血,其中1例死亡,1例产后死于栓塞。治疗1周后两组在临床出血改善时间,纤维蛋白原恢复正常时间,APTT、PT恢复正常时间,血小板计数稳定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并且两组无一例死亡,治疗组无一例发生严重出血。结论全程小剂量肝素治疗能缩短APL凝血功能异常时间,且不增加严重出血及死亡风险。
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急性;小剂量肝素;凝血功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出血症状与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减少有关,临床上对于肝素应用抗纤溶作用存在争议,为了研究肝素对APL早期出血是否有积极意义。本文对108例APL并发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2年8月至2013年6月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PL并发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男22例,女32例;年龄23~70岁,中位年龄58岁。对照组男25例,女29例;年龄24~71岁,中位年龄59岁。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下肢出血点。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全反式维甲酸胶囊10 mg tid口服诱导治疗和去甲氧柔红霉素针8mg/m2隔天注射,总量不超过50mg,如超过50mg后,白细胞仍>10.0×109/L,予阿糖胞苷针100 mg每天至白细胞<10.0×109/L停药。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包括D-二聚体、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当出现APTT≥50s或>正常10 (s正常参考范围26~44 s)、PT≥18 s或>正常3(s正常参考范围11~14.8s)、血小板计数≤60×109/L(正常参考范围100~300×109/L)、纤维蛋白原≤2g/L(正常参考范围2~4g/L)中的任何一项时,治疗组予以小剂量肝素联合补充凝血成分,肝素60 mg每天静滴维持24 h,直至D-二聚体正常停用,同时补充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等,即肝素联合支持治疗。对照组单纯补充凝血成分,包括补充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等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监测两组临床出血显著改善时间、纤维蛋白原恢复正常时间、APTT、PT恢复正常时间、血小板计数稳定时间及观察临床出血情况,统计两组输注血小板数目、输注冷沉淀剂量。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诱导期治疗组患者临床出血显著改善时间,纤维蛋白原恢复正常时间,APTT、PT恢复正常时间,血小板计数稳定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0.05),且治疗组输注血小板数目及冷沉淀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但治疗组有3例出现严重出血,其中1例死亡(1周内);完全缓解53例。而对照组2例出现严重出血,2例死亡(1周内),其中1例因严重出血死亡,1例因产后栓塞死亡;完全缓解52例。见表1。治疗1周后两组在临床出血改善时间,纤维蛋白原恢复正常时间,APTT、PT恢复正常时间及血小板计数稳定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并且两组无一例死亡,治疗组无一例发生严重出血。见表2。
2.2 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3例出现严重出血,其中1例消化道出血(第2天),1例鼻腔出血(第4天),1例脑出血死亡(第2天)。对照组患者2例发生严重的出血,1例鼻腔出血(第6天),1例脑出血死亡(第3天),1例产妇发生肾及肺血栓死亡(第1天栓塞,第5天死亡)。注射肝素患者注射局部无红、肿、热、痛,局部有不同程度瘀斑。
APL是一种急性髓性白血病,具有独特的细胞遗传学的改变,通过诱导治疗,预后比其他类型白血病好,完全缓解率极高。近80%APL患者早期易发生血凝功能异常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出血是导致APL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1]。
如何处理这种凝血功能的异常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方案,部分学者主张DIC早期给予小剂量的肝素[2],同时强有力的对症支持治疗,即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如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等。本文显示单纯补充凝血成分能很好的纠正凝血功能异常,而联合小剂量的肝素能缩短凝血功能异常的时间,减少补充凝血因子的剂量,但可能存在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治疗组3例严重出血,其中1例脑出血死亡,均在治疗早期1周内出现,此时原发病未控制。而DIC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原发病的控制,原发病控制即治疗1周后有明显改善出血风险。本文在治疗1周后两组均无一例严重出血,无一例死亡。治疗组在出血显著改善时间,纤维蛋白原恢复正常时间,APTT、PT恢复正常时间及血小板计数稳定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均<0.01),且治疗组输注血小板数目及冷沉淀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原发病控制即治疗1周后,为高细胞期,予化疗降细胞治疗,释放内毒素及促凝物质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此时予地塞米松抑制内毒素释放,同时小剂量肝素抗纤溶治疗,可以缩短凝血功能异常
的时间,从而减少凝血因子输注的剂量。
表1 诱导期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表2 诱导期治疗1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肝素的应用目前仍然是APL患者治疗中一个争议。有研究发现肝素并不能降低DIC患者的病死率,肝素过量反而有加重出血的危险[3]。本文结果显示,肝素不能提高APL患者完全缓解率,相反可能存在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但在治疗1周后,予以小剂量肝素联合支持治疗,并无发生一例严重出血,认为在原发病控制后,再予以小剂量肝素治疗可能相对更为安全。因本研究样本量少,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仇倩瑶.急性白血病出血机理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6, 19(3):166-169.
[2]Sanz MA,Grimwade D,Tallman MS,et al.Manage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recommendations from an expert panel on behalf of the European Leu kemiaNet[J].Blood,2009,113(9):1875-1891.
[3]杨力.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浸润临床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3):261-263.
10.3969/j.issn.1671-0800.2014.04.033
R733.7
A
1671-0800(2014)04-0429-03
318000浙江省台州,台州市中心医院(陈赛、陈世宏、俞杨、陈建霖、郭艳荣、徐玲珑、张凯竞);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董丽华)
董丽华,Email:dong_lihua@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