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红 赵清玲
(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输液中心,青州 262500)
临床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护生掌握与将来临床工作相适应的本领。在临床实习教与学的过程中,护生对学习的适应是重要目标之一,所谓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学习,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效等的综合的学习行为过程[1]。本研究通过选取护生不同实习阶段医院适应性显著指标作为实习适应性的应变量,按是否独子、家庭户口、学历、性格、学生干部、家庭收入作为自变量,并加以探讨,以期揭示护生的个体特征及成长环境与临床实习适应性关系。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实习的183名护生全部发放问卷,其中,女175名,男8名;本科18名,大专153名,中专12名;农村户口142名,城镇户口41名;独子37名,非独子146名;学生干部39名,非学生干部144名;性格内向型74名,性格外向型109名;年龄17~24岁,平均(19.45±1.236) 岁。
1.2 研究方法 将护生8个月临床实习时间分成3个阶段,前2个月为实习早期,3~5个月为实习中期,6~8个月为实习晚期。对2013年度183名实习护生分别在实习早、中、晚期末用各自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分两部分:护生的个体特征及成长环境资料,包括是否独子、家庭户口、学历、性格、学生干部、家庭收入情况;护生对实习适应性的态度及感受[2]。问卷有效情况:早期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96.20%;中期有效问卷169份,有效率92.30%;晚期有效问卷171份,有效率93.40%,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各变量影响因素分析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1 护生在不同实习期对实习适应性的态度及感受(表 1)。2.2护生的个体特征及成长环境因素与临床实习适应性指标的回归分析 (表2~8)
表1 护生在不同实习期对实习适应性的态度及感受 [n(%)]
表2影响护生对地位认可度评价的因素分析
表3影响护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的因素分析
表4影响护生对将来临床工作重要性评价的因素分析
表5影响护生对医院教学重视度评价的因素分析
表6影响护生对医院适应能力评价的因素分析
表7影响护生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评价的因素分析
表8影响护生对动手能力评价的因素分析
表1显示,随着实习时间的延长,护生认为护士的社会地位、对从事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实习的重要性、医院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的百分率降低,认为对医院的适应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百分率升高[2]。同时,调查显示,处于同样实习环境的护生所发生的变化并不一致,护生的个体因素及成长环境是造成实习结果优劣的关键。现将表2~8中影响护生实习适应性的首位因素作逐一分析。
3.1 护生家庭收入与护士地位认可度因素的关系 以护士地位认可度为应变量,检验护生个体特征及成长环境对其的预测作用。表2显示,家庭收入、独子、学历、家庭户口变量依次对护士地位认可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5)。 其中, 家庭收入 (β 值3.10,OR值22.21,P<0.01)位于首位因素。在经济收入相对低下的农村家庭中,信息来源、知识层面接受欠广泛,受社会上对医护职业传统评价的影响,认为医生护士是治病救人、无比高尚的职业,护理人员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稳定,且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宝贵的医疗资源,能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是很好的选择。家庭收入高、生活条件优越的护生,受社会价值观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认为护理工作是服务性很强的职业,给患者扫床、打针、送药,随叫随到,特别是生活护理是伺候人的行为,甚至遭到部分患者和家属的刁难,社会地位低下,影响了对护理职业地位的认同。
3.2 护生性格与护理工作满意度因素的关系 表3显示,护生性格、家庭收入、独子、家庭户口、学生干部变量依次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5)。其中, 性格 (β 值2.41,OR值11.22,P<0.01)位于首位因素。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特别是实习早期,普遍存在着紧张焦虑心理,如果不具备乐观、开朗、宽容、豁达的性格,将会使紧张心理进一步加重,抑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或产生逆反心理。性格内向的护生,由于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相互沟通,在工作中难以赢得医护人员及病人的信任,处理不当直接影响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绪稳定及外向特质的人会较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流,遇到情况情绪较稳定,可以处变不惊,困难的事情能冷静面对[3],能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具备此性格特质的护生在实习中会觉得护理工作适合自己,从而得到较大的满足感。
3.3 护生学历与实习对将来临床工作重要性认识度的关系 表4显示,学历、学生干部、独子、家庭户口、家庭收入变量依次对实习在临床工作重要性认识度上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5)。其中,学历(β值1.65,OR值5.22,P<0.01)位于首位因素。本科护生在实习中面临实习与考研时间上的矛盾冲突,虽然认为实习对今后临床工作重要,但是考研更能体现个人奋斗目标和人生高层次的追求。在实习期间,本科护生普遍存在为了考研而应付的心态对待实习,不用心实习,经常为了备研而请假,甚至放弃实习。专科护生对于实习重视程度较本科护生高,通过实习,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加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本着就业原则,特别重视实习这一特殊时期的学习,为将来的护理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3.4 护生担任学生干部与对医院教学评价因素的关系表5显示,学生干部、家庭户口、性格变量对医院教学评价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1)。其中,学生干部 (β值1.21,OR值3.38,P<0.01)位于首位因素。学习中担任学生干部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良好交往能力、积极的生活态度、科学的工作精神[4],勇于承担责任、自信、热情,较能够考虑到他人需要而有时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得到同学和带教老师的肯定。学生干部是带教教师与护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担任学生干部的护生对医院教学的评价能引导非担任学生干部的护生。注重与学生干部的沟通交流,能及时评估护生对临床教学的态度,对护理教学起到积极的反馈作用。
3.5 护生是否独子与医院适应能力的关系 表6显示,独子、家庭户口、家庭收入、学生干部变量对医院适应能力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1)。其中,独子 (β值1.36,OR值3.90,P<0.01)位于首位因素。刘亚平等[5]认为,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中护生的个性更难适应护士工作。独生子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独生子护生及普通人群,以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较为突出,且与年龄呈正相关[6]。进入临床实习,首先打破在校学习的时间安排,白班、替午晚、大小夜班,时间无规律。其次,护生对医院环境陌生、各项操作及工作程序不熟悉,独生子护士进入临床实习后产生的心理应激较非独生子女明显,适应能力差。此结论与苑春永等[7]研究不一致,可能受地域及样本选择限制,需扩大样本进一步追踪研究。3.6护生学历与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因素关系 表7显示,学历、性格变量对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5)。其中,学历 (β值1.11,OR值3.17,P<0.05)位于首位因素。本科护生文化层次高,理论知识全面,理解能力强,而且年龄比中、大专护生偏大。较强的理解力及全面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她们临床技能的提高,因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强。中、大专护生由于年龄较小、理论知识较薄弱、动手能力及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因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不如本科护生。这与高文等[8]观点一致。
3.7 护生是否独子与动手能力因素关系 表8显示,独子、学历、家庭户口、家庭收入变量对动手能力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5)。其中,独子(β值0.18,OR值6.18,P<0.01)位于首位因素。在独生子家庭中,父母的爱全部倾注孩子身上,总是为孩子提供 “全方位”服务,除学习之外的事情往往都由父母包办,缺少对做家务的培养,正所谓 “勤”妈妈会教育出 “懒”孩子,导致孩子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在实际工作中,动手操作技能特别受心理素质影响,以上提到独生子所具有的心理特质,使得独生子护生动手能力比非独生子差。在家庭教育中不重视培养动手能力,将来势必影响护生的临床技能操作。
本研究探讨了影响护生临床实习适应性相关的个体特征及成长环境因素。护生的学历、性格、家庭户口、家庭收入、独子以及学生干部对护生的临床实习适应性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家庭及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参与,为护理事业的发展与壮大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
[1]徐富明,于鹏,李美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299-300.
[2]杨淑美,梁汉武,潘红,等.根据学生不同实习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8-20.
[3]王建荣,张黎明,黄炽森,等.性格特质和职业兴趣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04,39(10):771-773.
[4]王挺,沈永健.高校学生干部的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03-105.
[5]刘亚平,高雪.独生子女护士个性特征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4C):1039-1040.
[6]石彩秋.独生子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9):199.
[7]苑春永,陈福美,王耘,等.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情绪适应的差异——基于倾向分数配对模型的估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296-299.
[8]高文,陆梅春,韦义萍,等.不同层次护生动手能力差别调查及分析[J].全科护理,2011,9(3C):81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