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科 曹桂霞 孙霆芳 白万红 石君慧 杜 娟 梁 琳
(1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儿科,北京 10001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孙光荣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北京 100013;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儿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长期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等症状,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对小儿健康状态及智力的发展均有影响。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属脾胃疾病范畴,传统医学无明确病名记载,但有若干零散文献的记录,归属于 “恶食”、 “不思食”、 “不嗜食”、 “不饥不纳”等病[1]。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厌恶进食问题的发生率约为12%~34%[2]。国内无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据临证实践,本病发病率亦较高。有研究发现[3]该病在城市儿童中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儿童,但无明显季节性变化。该病西医主要采用调整饮食,合理喂养,补充多种消化酶、维生素、微量元素,改善营养等对症处理[4],但疗效不佳。中医多采用运脾养胃的方药化裁治疗,疗效显著,但是疗程比较长,汤药煎煮繁琐,服药困难等问题困扰家长及患儿,少数长期服药患儿出现吐药、拒药等现象,如此,加剧进食不佳,形成恶性循环,亦存在诸多弊端。本研究采用小儿捏脊疗法治疗该病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拟寻求一种安全绿色、疗效确切的治法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小儿捏脊门诊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的小儿厌食症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大者13岁,年龄最小者2岁,平均 (6.7±2.2)岁。病程最短14天,最长达5年。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随机纳入课题观察A、B组,A组给予西医干预措施,B组给予小儿捏脊疗法。A、B两组各30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医诊断标准参考 《中医儿科学》[5],以厌食为主症,伴面色少华,易于出汗,易罹外感,有喂养不当史等。病例选择入组标准为:症见精神较差,或精神萎靡,面色萎黄,进食不香,拒食,挑食,厌食,易汗出,易感冒,易疲劳,若稍进饮食,则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毛发偏黄,唇色偏淡,舌苔薄净或薄白,脉无力,年龄在1~14岁的患儿。
1.3 排除标准 年龄超范围者;其他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肠道虫症、泄泻、呕吐、疳证等;有严重心脏疾患、慢性肝肾疾患、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急性热性病及患儿后背有皮肤破损感染、疖肿而不宜进行手法治疗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
1.4 干预方法 A组:小儿捏脊具体方法为:对患儿虚实进行准确判定,以确定手法程度。实证采用泻法,手法要求重;虚证主张补法,手法要求轻。做好准备工作,整理好按摩床,打开烤灯,准备滑石粉或痱子粉。医者双手清洁并消毒,做好医患沟通,简单介绍该过程。拍打督脉及膀胱经3遍 (空掌,9拍),推督脉及膀胱经9遍,耗时约1分钟。采用 “捏五提一”的手法捏脊9遍,耗时约5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
B组:口服多酶片 (四川依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1020247,产品编号:B1320201516),每次 1~2片 (<3岁 1片, >3岁 2片)及复合维生素片 (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1164,产品编号:B1320200347)1片,每天3次,连服10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 .1 临床表现改善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6]2001年《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中厌食的疗效标准制定如下:痊愈:食欲显著增加,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1.5 .2 血红蛋白 两组患儿分别在入组前及治疗后,经指尖采血检查血常规,统计并比较血红蛋白值。
A组小儿捏脊患儿配合良好,仅有1例患儿因为疼痛哭闹甚,加之家长怜惜患儿而终止。B组服用西药患儿总体依从性良好,1例患儿因支原体肺炎入院治疗而终止治疗,2例患儿因无明显改善而终止治疗。详见表1。
表1 治疗1月后2组临床疗效情况 [n(%)]
A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B组,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即表明A组的疗效明显优于B组。捏脊治疗后A组血红蛋白水平较B组明显升高 (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改善情况比较 g/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改善情况比较 g/L)
注:*两组之间在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在治疗后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29 112.9±9.4 121.6±11.3 B 组 27 110.1±9.6* 113.5±8.4**t值 P值13.64 <0.01 5.4 >0.05
小儿捏脊,又名 “捏积”,是一种采用提、捏为主要手法,作用于脊背部位,具有调阴阳、和脏腑、疏经络、理气血、培元气、健脾胃等功效的按摩手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其作用确切,在临床应用广泛[7]。捏脊疗法是推拿学中的一种手法,其理论同样受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学说的指导。脊柱属阳,捏脊作用于脊柱部位的表皮也属阳,在经脉中的督脉上,两侧可累及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五脏六腑的背腧穴皆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督脉为阳脉之海,相互交接,循环无端地运行气血,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该手法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历史悠久。本研究结果显示,厌食症患儿在采用捏脊手法治疗一个月后,进食明显改善,并且通过临床反馈,相关的伴随症状亦消失或减轻,有效率达93.1%,并且与西医对照组比较,展现了一定的优势,此研究结果与程红云等[8]、吴红莲等[9]报道接近。小儿捏脊疗法通过调谐阴阳,健脾开胃,疏通气血等机制达到整体调治的目的,从而健运患者的脾胃,增进患者的食欲,达到良好的疗效。
有报道[10]称小儿厌食症的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贫血,其主要原因为缺铁所致。但目前我国众多儿童的膳食中不乏铁,而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铁剂供给不足而是由于吸收差。小儿厌食症的患儿,脾失健运,脾气虚弱,对进入机体的食物不能良好的消化吸收,从而导致吸收铁元素不足而贫血。本研究发现小儿厌食症的部分患儿存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发现与之前报道一致,经过捏积治疗1个月后,血红蛋白值升高,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并且小儿捏脊治疗对于提升血红蛋白的作用优于西医治疗。小儿捏积疗法可能通过整体调理而达到健运脾胃,补益脾胃气血的作用,进而提高铁元素的吸收而升高血红蛋白值,此研究结果与郑军[11]等研究一致。
可见,小儿捏脊疗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并且能够改善血红蛋白含量,与西医治疗比较,具备一定优势,在临床上可以推广。然本研究观察样本量尚小,并且小儿捏脊疗法改善食欲的机制尚不明确,尚待进一步探究。
[1]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99-302.
[2]金明星编译.婴儿和学前儿童进食问题的原因和治疗[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5,6(3):106.
[3]吴勇.中医药外治小儿厌食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6)134-137.
[4]郭饮源.针灸配合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7):1142.
[5]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69-670.
[6]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85-489.
[7]梁忠培,崔瑾,龙奉玺.捏脊疗法古代运用探析[J].光明中医,2011,26(5):983-985.
[8]程红云,葛湄菲.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7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12):45.
[9]吴红莲.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 60 例[J].甘肃中医,2010,23(7):43.
[10]吴晓慧.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型)疗效观察[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4(4):38-39.
[11]郑军,佘继林,钱进,等.冯氏捏积手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2007,2(2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