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不挡云 水浅能容月

2014-03-20 22:25丁锋丽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能容应试本真

丁锋丽

诗歌是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高中语文加强诗歌教学正当其时——高中学生正处在谈理想的年龄阶段,而诗歌往往是能够畅述理想的。但现实教学中由于应试压力的作用,诗歌教学往往成为一种解剖式的教学,诗歌所构建出来的整体意向往往被应试这把手术刀解剖得支离破碎,使得诗歌的美感不再,这不能不说是诗歌教学的一种困境。诗是思维的结晶,故常有经由思、抵达诗的说法;诗是可以用来传唱的,故又有了诗歌的说法(当然当下诗歌的含义已经超越了这一理解),赋诗以歌本来就是古人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暂时走出应试的狭隘圈子,本着一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来教诗歌,或许我们更能够带领高中学生走入诗歌的世界,而最终仍然可以收获应试的技能。此实为两不误之事,焉能不做?

一、山高不挡云,教师的诗歌教学立意

诗歌不同于一般文学体裁,尤其是在白话的世界里,诗歌有时会被学生视为另类,对于一个不知诗歌赏析为何物的人来说,一篇诗歌放在其面前往往起不到诗歌应有的感动效果,因而诗歌教学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曲高和寡的工作。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学同行对诗歌之研究也未达应有的深度,故对诗歌之解只能照搬参考书,成为他人观点的搬运工。而对于懂诗甚至能赋诗的语文教学同行而言,其在语文教学中或许又面临着另外一个任务,即怎样才能在对诗歌的理解已经有了制高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一同走入诗歌的世界。这里或许我们就需要一种“山高不挡云”的教学态度。

这里所说的山高固然是指教者本身对诗歌的理解,而云却是指学生的视野。山高不挡云本指山虽高却不挡云之飘逸,笔者此处引用既取其本义,又赋予其教学的意义。学生既然被我们带到了诗歌世界的门口,那我们就认定他有学习诗歌那般云的视野,教师喻山虽高,却不能居高临下以辅学生。更何况,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多多少少已经背过一些诗,已经在诗门之外转悠过不知道多少遍。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中有“笔落惊风雨”一单元,其中集聚着古代的名诗巨赋,可以视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主要场所之一。我们研读目录中的那些小标题,其实也能读到山高不挡云之意。“诗词是一家”“文以气为主”本有山高之意,而“诗从肺腑出”则有不挡云之教诲,李杜诗篇名扬天下之时,孟郊还只是当时诗人大军中不起眼的一员,然其内心却有一股云不为高山所挡的韧劲,苦学不辍,遂成一代苦吟诗人,一曲《游子吟》千古传唱,故苏轼评其为“诗从肺腑出”。

故一言以蔽之,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一种心态是己须如山却不挡学生云之视野。那学生学诗的应然与实然又是什么情形呢?

二、水浅能容月,学生的诗歌学习述实

在教学的视阈中,学生学诗起码有两种途径:一是跟在教师后面领略诗意;二是自主学习中的诗意把握。这两者无非是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的事,但无论是何种样式,有一点学者内心必须明白,即自己固然水浅,却当容诗歌之月。何意?即不把诗歌往破碎处学,不把诗歌往庸俗处学。就算在学习过程中有诗歌被恣意解剖的情形(譬如应试那把手术刀),一如浅水荡漾之后月亮的影就破碎了;就算在诗歌学习中有肤浅的嫌疑,但也要有一湾平静的浅水可容完整月亮的气度与耐心。

譬如李白的《蜀道难》,学生熟之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其它则无深刻之印象。从学习心智的角度来看倒也不奇怪,名诗中的名句才有脍炙人口的效果,名句最能进入学生的长久记忆也是正常现象。但作为学诗,仅记名句显然是不够的。在笔者看来,此处取“水浅能容月”的心态来学诗,意旨与意趣均在于能在不同水平上整体感知诗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可结合学业中的困惑进行较低层次的理解,可结合治国理家进行高层次的理解,但不管什么层次,这种理解都必须是能自合的,必须是能形成整体感受的。当然,那种“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的整体感觉,还是由水浅至水深之后的不同容月感受。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其大抵是高中学生内心较为热爱的一篇,其中动因概因学生的年龄特点所致,高中学生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或许正是水浅之证,但并不影响对此词的整体感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与“长亭外,古道边”很容易在学生的心里形成某种情绪的沟通,因为其中都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只是后者是用“芳草碧连天”来衬托的而已。离愁别绪就是学生此时现有的“水”,有此水当能容切乎柳永或越乎柳永之月。

学生的认知基础在诗歌面前几乎都是浅水,但浅水亦可容月,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在于挖掘学生的深度,引领他们容更完整之月。

三、山水之畔赏云月,追寻诗歌教学本真

诗歌教学多有诗情画意,当然其中亦有辛词之金戈铁马。而当这种含义引申到我们的山水云月的隐喻中来时,其实也不影响我们追寻诗歌教学的本真。或许,追求本真而不是应试技巧,才是诗歌教学的本来面目。

古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之说,笔者常想,高中学生的世界本当是春意盎然或秋高气爽的,本来是一片大好时光。但应试的压力常常让这样的时光变得压抑,而语文教学包括诗歌教学也因此失去了本来面目。学生经历了诗歌学习之后收获的只是诗歌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是整体美感,不是诗意。这与诗歌的本来面目肯定是不一致的。既然如此,我们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至少应当保持山水之畔赏云月的心态,努力与学生一起去探寻诗歌之美——毕竟我们自己也不能说全读懂了那些诗歌。至于应试,还是等这一过程结束之后再努力罢,况且现在的高考已经部分的证明,赏云月之后形成的能力一样可以在高考中获得分数。

行文至此,感觉惬意,唯一不满足者,就算对诗歌教学的分析,还是离不开高考这个话题。于是畅想,什么时候我能和学生一起畅游诗歌,而不再受高考的牵绊呢?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

猜你喜欢
能容应试本真
青春语录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青春语录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做个平和的人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