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脚丈量的路

2014-03-20 19:47罗艺
中国教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宏光垃圾环境

罗艺

所谓教育,我认为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融入了我们所处的环境。所以,我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自传就是回顾我曾用双脚丈量过的路。

远征的开始

如果说12年的时光是一次远征,那么当我好奇的踏入小学校门时,我已经不知不觉地迈出了远征的第一步。很感谢我的小学是在宏光市逸夫小学度过的,因为这所学校给予我的最大财富是一种道德的启蒙。这样的启蒙源自这所学校良好的校风。每个在这所学校的学生,都会被告知什么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礼节,比如:在什么时候鼓掌等。虽然这看似一个微小的细节,但是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一种正能量。现在回想起来,这所学校最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点或者说小学最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点在于,它更在乎素质的培养。

诚然,我们生活在中国,学校都是有考试与奥数班的。当时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数年之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学业上的成绩,而是我们学校的劳技老师。劳技课总是充满美好回忆,老师教我们怎样包饺子,怎样煮方便面,组织我们做问卷调查,去大桥桥墩下的小河滩烧烤。最有趣的一次,我们去了烈士碑,并在附近的木丛中采摘植物(我还把自己摘的蕨菜带回家,煮了吃)。这些活动似乎没有看起来那么富有教育意义,但是我一直认为这样的活动蕴含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让你与生活亲密接触。

多年后,我偶然听到过一种说法,对于教育而言,在我们出生到小学(甚至到初一、初二)的这一阶段,教育主要应该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感知,用我们的五官去体验,而不是去大量地了解一些逻辑层面的、理论的东西(当然适当的接触是极其有必要的)。我们完全不需要去参加什么奥数班,而应该根据兴趣去做一些画画、音乐之类的事(当然并不是鼓励去参加这之类的培训班,但我认为适当地去参加是有益无害的)。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到,我一小段的学画经历。这是我小学阶段的主要兴趣。老师很祥和,对于出生后没几年奶奶就去世的我而言,她给了我奶奶的感觉。实际上,学画对于当时的我,它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提供给我一个观察世界并记录世界的窗口。我首先要观察一个事物,了解它,然后,用画笔刻画它。这在无形之中,给予了年幼的我一种感性的教育。如今,仍记忆犹新的是那间学画的小屋,那些散乱排在桌上的画笔,更重要的是那种舒适而享受的感觉。

小学是十二年远征的开始,那时的我,怀着希望眺望着明天的光亮。

无奈的选择

原以为我将在这所学校走过六年的旅途,但是当我们感到人生一帆风顺之时,我们开往未来的列车总会难免偏离既定的轨道。我需要转学。为什么?因为我要搬家。为什么要搬家?因为应试教育中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择校。搬到一所示范性中学所在的校区,才不会因为成绩问题而上不了名校(虽然我成绩并不差)。于是,父母向学校提出了申请,我道别了同学。现在回想,那时年幼的自己尚不明白离别的意义,就这样离开了自己生活三年的地方。

离别意味着开始,下一站:实验小学。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有转学的经历,但是这是一次机会,它让我在两所不同的小学读书,从而给了我比较两所学校的机会(在初、高中一般都没有转学的可能,所以这种不同学校的对比很难得)。

学风上的差异最为明显,在实验小学,总能看到一些作风不好的人整天不学无术、拉帮结派、寻衅滋事。这些人经常在下课的时候,欺负、捉弄同学,抢东西。甚至我还见过我们班里有女生用刀划自己的脸,然后,用创可贴贴上说是为了好看。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这里也有讲礼貌的同学,但是和逸夫小学比起来就差得多了。最让我感到不同的是课堂的鼓掌,上课时(特别是语文课)老师通常会带头念一遍课文,在逸夫小学当老师念完后,所有人都会很自觉地鼓掌,而在实验小学这儿,根本就没有人鼓掌。这虽然可能只是件很小的事情,但我一直觉得它是一个学校校风的直接体现。

就这样,我度过了12年中自认为比较灰暗的三年。虽然仍得过一些奖、有过一些荣誉,但与我们班糟糕的学习环境比起来都不是那么令人振奋。交到了一些朋友,但都不是那么知心。时常会想,如果我六年都是在逸夫小学过的,或者是在实验小学过的会怎么样?这是个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我认为,就像这样三年逸夫三年实验的生活,才会比之前那两种情况教会我更多的东西。

意外的转学,带来了意外的经历,但也带来了意外的成长。即使轨道出现了偏离,路边依旧是美好的风景。

最纯真的年代

我踏出实验小学的校门,朝前方望去,简单的建筑构成了一个“八”字,那是一个新的开始。宏光市第八中学,我来了。

初中的生活,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学习。每天三点一线的标准作息,生活枯燥却也充实。

最幸运的是,这是个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极强的班级。这个班级教会我的是对集体的认识,对团队的归属感。无论何时,能有一个如家般温暖的团体,才能在我们遭遇困难时,为自己提供心灵的港湾,我们也才会更好地为这个团体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从初中开始,每当一段新生活的开始,我总会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修补缺点,去做一些从未做过的事,去做一个新的自己。当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有些过于内向的时候,我会尝试着去改变,虽然这种改变不一定有效,虽然有时候没有勇气,但我一直认为这样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的成长。如今回首,我为自己的改变而满意。很多事情,一旦我们付诸行动,其实要比我们想象的简单很多。我们缺乏的只是一种勇气。

教育中,自我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好的环境改变我们需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但一次充足的自我反思教育,却能让这样的改变变得更为迅速,因为它发自我们的内心。尤其是当外在的环境与内在的自我同时对自身产生影响时,改变就会变得相当的彻底与迅速。而当它们冲突时,就取决于我们的意志是否坚定。这样的例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尤其多。

对于我而言,初中是我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候。而这就不能不提到一位朋友——哲学。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充满好奇心的,这样的好奇心驱使我们去探求世界的真相。世界究竟是什么呢?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不是其他人?显然,这样的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它只会隐藏在我的心中,每当它时不时再次出现在我的视野当中时,我都会觉得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还是太少了。因为我们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所以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清晰地认识世界。这些问题是我们对世界最原始的好奇,它促进了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同时也使我们的观念走向成熟。记得周国平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没错,幼年的我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乐于去探求。长大后,我们变得麻木,习惯了周围的一切,懒于去发问,也便失去了成长的动力。

回到学习,初中最重要的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莫过于中考。第一次独自面对这样一场有着特殊意义的考试,难免激动与不安。时光默默流逝。到了中考那天,最幸福的事就是我们把手紧紧地搭在一起,大声说:加油。中考的考题早已在记忆中失去了踪影,但难以忘怀的是那个结束的时刻,我们冲出考场,肆意挥洒着自己的笑声,自由地快乐着。所谓快乐是什么?是相对于痛苦的,是我们压抑后的释放。

谢师宴那天,我们围在一起诉说着我们的三年的点滴,脑子里回忆着我们哭过、笑过的片段。唱着那首《笑忘歌》,回忆三年前我们把三年的旅途献给了八中,初次见面那陌生的身影,泪水不禁浸湿眼眶。即将结束之时,我们相互拥抱,脸上满是泪痕。走出聚会,感到心里多了一份失落,也多了一份憧憬。我们时常抱怨上天夺走了我们生活里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东西,但我们是否想过是上天赐予了我们生活里的美好。人生里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是我们从世界那里租来的,总有那么一天我们需要把它归还给世界,我们所能留下的只是一份美好的回忆。

总的说来,初中是我最单纯快乐的时光。没有过重的负担,没有太多的限制。有的是志同道合的同学,亲切如友的老师,以及一个让我深感自豪的班级。当天空湛蓝的时候,抬头望望,脸上也能不知不觉地绽放出笑容。没有前途的担忧,也少了成长的烦恼。一切都真挚而善良。这是个纯真的年代,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回忆。

梦的战场

告别了初中,我幸运地来到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宏光第一中学。我认为所谓教育,是重在培养我们的品质,我们的情感,而不是纯粹的知识。这是这所高中教给我的。

又是一场相遇、相识、相知最后相散的旅行,但又是一段美好的旅行。我一直庆幸,我的高中与初中,都在一个凝聚力极强的班级。这似乎是一种传承。

看着那熟悉的校门,跳入脑中的是母校的校训:人格健全,自主发展,家乡情怀,世界眼光。宏光高中给予我的是一个广大的舞台。在这里,不仅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有各种精彩的活动。在这里,我们用热爱唱响“秋实”杯卡拉OK大赛,我们将激情挥洒在冬季环校接力长跑赛上,我们用青春为“我的盛典”社团文化节欢呼……漫步于学校的长廊,行走在文渊湖畔,仰望着学长为学校百年校庆所写的《宏光赋》,我想,学校已经真正将校训融入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融进了我的学习与生活。

最好的学校,不是那些仅仅灌输知识的学校,而是有自己特色的、有校园文化的学校。在众多的超级中学里,公众在意的仅仅是这些超级中学创造出的辉煌高考成绩,而没有意识到这些学校所创造的属于自己的文化。如今,大众盲目地抨击着衡水中学,觉得衡水中学的严苛制度是这座高考工厂的核心。其实,衡水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营造了一种氛围,一种狂热的氛围。它所塑造的环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一种狂热,焕发着学生的激情,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奋力拼搏。而我的高中虽然也有超级中学的称号,但宏光一中的文化则是一种自由。这样的文化,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做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学生可以参加社团,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有很多选择,有很多时间来自己调配。但这样的文化,也伴随着风险。这需要学生极大的自觉性。如果一个学生有极强的自觉性,那么无疑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在全方位都能有极大的发展。但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缺乏自觉性,那么在这样的文化中,他极有可能放纵自己的懒惰。所以说,这两种文化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学校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我们则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

在初中的疑问中,我渐渐开始接触到了哲学,于是我开始阅读一些哲学的入门书籍,慢慢地开始自己的思考。但思考也难免陷入误区。

在高一的时候,我曾经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曾经不停地问自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辛苦的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一份工作?还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或者更高远些,为了改变世界?但我们知道人终有一死,即使我们创造了再多的东西,终有一天,世界也会离我们而去。有人或许想说,我们创造的东西能留给后辈,但人类的历史可能也会有终止的一天。如果所有的一切,都会逝去,那么我们创造这一切是否还有意义呢?这样的问题,在整个高一一直都困扰着我,以致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还曾经想过,创造的意义是否就是等着被毁灭?或许只是我太悲观了。但是课业的负担,没能让我沉溺下去,很快将我拉回了现实。在充实的学习中,我渐渐淡忘了这些问题。经过一个学期之后,我逐渐发现对待人生,思考意义就是一件残忍地面对死亡的事情。任何意义在死亡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旅途中的我们,不应该紧盯着终点。所谓“旅”需要我们有积极的心态。既然知道路的尽头万事万物殊途同归,我们不得不面对死神,那为何不保持笑颜呢?人生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重在体验,去见我们没见过的,去干我们没干过的。何必在意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明明知道一切终将逝去,还与命运相抗争,企图有所留下。这即是我所理解的人生。

科学告诉我们,命运是不存在的。科学中的混沌学又告诉我,同样情况下,一些微小的差别,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后,产生巨大的差异。譬如蝴蝶效应。那么,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他是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的,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条件。这是否能理解为命运呢?既然每个人的初始条件不同,根据混沌学,必然导致后天的极大差异。这又是否能理解为命运呢?每天都有偶然的事情发生。当一连串偶然事件相继发生,我们是否能说是必然的呢?我不知道。但我一直相信命运,并且我相信命运操纵着我们的思想,甚至控制着我们是否相信命运。虽然这样说起来,这与不相信命运是一样的结果,但我以为这是世界的真实。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转眼高考已近在眼前。桌面上的书变多了,走道间新添了书箱,教室后挂起了横幅,教室里拥挤得让人步履维艰。同学们的步履也变得匆忙。每一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但我能感觉到不变的是同学间的情谊。在那段为高考而忙碌的时光里,写着一张张试卷,看着那些一届又一届已毕业的学长学姐们为我们加油鼓励的视频,我发现宏光的精神与荣耀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我的心中。

高考那天,感觉时间过得尤为匆忙,事到如今,我更觉得那像是一场关于考试的梦。两天的时光是过得那么的不真实,以致我几经怀疑我是不是考过高考。时常觉得,高考就像一道魔咒。每一次,总会有一些在考场上百战不殆的人,在高考时老马失蹄,也总会有一些默默无闻的人,在高考后一鸣惊人。出成绩那天,有人默默无言,有人欢天喜地。这情景就像是上帝给我们开的玩笑,让我越发觉得世界捉摸不定。但终究,高考更像是应试教育的终结,从考完那时起,我们不再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可以去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

又一次谢师宴,没有了初中哭成一片的情景,看上去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着的。但不难发现,再勉强的笑也掩盖不住浓浓的悲伤。不过,至少当我们忆及那天,都能想到笑容。

高中,更像是一个战场,为了梦想而驰骋疆场。

最后一次面对母校的大门,心里不禁发问:母校是什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解释是,母校是自己可以万般指责她的不好,但绝不允许别人对她有所指责的地方。通俗地说,就是自己可以骂而别人不能骂。对于我而言那里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轨迹,那里有着我们哭过、笑过的点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我们在这儿所有的成长,承载着我们的回忆。

所谓的学风校风,在那时的我们看来,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口号。但是时到今日,在这点滴回顾中才发现,校风早已给我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记。一个好学校需要良好的师资,需要良好的管理,需要优秀的生源。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塑造好的校风,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是什么?我认为教育最为关键的部分,在于环境。对于个人而言,内在的力量固然是强大的,但内心也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对于内心,外在的环境更易促成内心的改变。改变一个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从幼年开始,我们就极其喜欢模仿,这种模仿是不带着价值判断的。看见好的行为,我们就会去模仿好的行为,看到坏的我们就会去模仿坏的。这种模仿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深刻且无意识的。并且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之后,我们依旧受着环境的影响。如果说幼年时期这种影响是立刻发生的,那么在我们有了一定判断力之后,这种影响变成了积累式的。我们知道乱扔垃圾是不对的,并且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乱扔后,我们仍旧知道乱扔垃圾是不对的,那我们今天看到一个人乱扔垃圾,明天又看到一个人乱扔垃圾呢?我们也许依旧知道乱扔垃圾是不对的。但如果你在10天内看到了100人乱扔垃圾呢?这个时候我们会质疑,虽然我们可能依旧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这时的我们会开始乱扔垃圾。我们身边的人组成了我们所处的环境。而我们看到的扔垃圾的人数的增多,就是环境逐渐变坏的过程。而这样的环境的影响,会逐渐改变我们对乱扔垃圾这一问题的认识,从而改变我们的价值观。

未知的远方

12年是一段路,我用双脚在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丈量着它的尺度。当我停下缓缓向后张望,看见了欢笑与眼泪的交织,看见了梦想与现实的抗衡,看见了我走过的地方早已开满回忆的花海。我所经历的事所见过的人共同组成了我自己。我从不后悔,因为每一次选择都有它的意义。对于选择,从来没有对与错,那只是一条岔路。每条路都有着独有的风景。或许现在看起来错误的决定,谁知道在未来它是否会给我们带来一次更大的机遇呢?

最后想分享一段乔布斯的话:

“再次说明的是,你在向前展望的时候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联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这个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陈淑燕)

猜你喜欢
宏光垃圾环境
垃圾去哪了
小车推动五菱再造
人民需要“真·代步车”,五菱说:没问题,安排!
宏光MINI EV
环境清洁工
倒垃圾
品质优、接地气的“国民神车”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