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

2014-03-20 07:18
科技视界 2014年2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李 冬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采取课堂灌输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也一直沿袭这种课堂灌输教育式教育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不强,也不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文件强调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培养即将跨入社会的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主要学科来讲,就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灌输式教育

1844年9月,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反对“把庸俗习气灌输到共产主义运动中去”[1],首次使用“灌输”这一概念。但灌输理论在中国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国古代的灌输思想集中体现在先秦、汉唐、宋明三个时期,在这三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至今一直影响中国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方面。

当代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是课堂灌输式教育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而不能真正的融入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内,成为学生自身的东西。形成这种学习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围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广泛而丰富,但是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又不能随意而发,因此制定了统一而严格的课程内容标准,这些课程标准就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它的范围之内。授课教师就只能按照课本来讲述,学生也只能按照课本来学习知识,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形成了机械的循环教授过程。

其次,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权威性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奠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权威性,使这门课在学生的认识中形成了一种高大、神圣、不可侵犯的影像,为此学生便不敢随便对这一门课程随意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紧跟授课教师的步伐同时紧盯课本的内容,而不敢自主创新,将课本和教师教授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只是机械的学习。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最后,受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的影响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限定和其内容的权威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的授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使许多学生因长期被动接受大量的理论性知识,而对这门课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厌恶感。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的考试一般也是采取写论文的形式。学生大多应付了事,为了通过考试就会使用各种方式抄袭或借用别人的论文,使论文质量降低。这不仅没有使学生得到应有的知识相反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从以上几个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论课灌输式教育的原因来看,这种教学模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消极作用。

2 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危害

灌输式教育模式的缺陷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素质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东西,就不能体会到这一学科的真正作用,自身的素质也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就会产生较多的负面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比较脆弱,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容易沮丧或是放弃。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本为主,以教师为主,脱离实际。教学中教师以课本为主进行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发掘学生的特质潜力与专长。学生缺少独立性的思考、讲辨、动手等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符。

第三,实践操作能力差。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反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学科当中,便是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已有的理论知识,将其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而不是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东西。学生逐渐丧失自己的主动应变反应能力,消极的储存知识,并且这种储存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考核的短暂记忆,一旦通过考试知识便会被慢慢遗忘。

3 如何变大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在这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对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技能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学习活动中,作为知识的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成为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3.1 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3.1.1 对某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兴趣是人类的“自主性功能”,是一种感情状态,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有很高的积极性,从而,他能在自己感兴趣的基础上在学习时投入更多时间去研究和学习它,并且在遇到困难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从学习效果上说,兴趣与学习效果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美国的拉扎勒斯研究了兴趣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表明智商稍低而对课程感兴趣的兴趣组在学期末的最终学习效果要大大好于智商高些的智商组。[2]

3.1.2 学生个人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种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重要人格特质,即个体对自我应负责任的自觉意识与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Wong(1995)的研究表明,有责任心的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对失败的批评。并且具有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动机。Singg(2001)研究发现,责任心强的学生其自我评价更积极,更倾向于下较大的决心去达到预定目标,他们的学业成绩往往也比较优秀。[3]

3.1.3 学生个人的上进心,也可称作进取心

上进心指不满足于现状,力求超越自己、超越他人,以取得更大成功的心理倾向。[4]在教育心理学中,上进心被看作是学习动机的一种,因此,它同样具备学习动机功能,其具体表现为:使个体的学习朝向具体的更高的目标。使个体为到达某一目标而努力,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提高信息加工水平,决定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5]

3.2 如何引导、推进大学生主动接受学习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大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3.2.1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们的印象和他所讲授的内容也是这样。科目有很多种,有时候会因为课程本身的原因使学生失去兴趣,有时也会因为教师的讲授方式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经过初中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之后都积累了自己独有的学习经验,对于知识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深度,能够在教师讲授之前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假如传授者的第一堂课便是照读课本,便会使学生从内心失去对此科目的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学科在内容上受教学计划的限定,会比较枯燥,因此就更需要借助课程教师的讲授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把所讲的内容巧妙地与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联结起来,把学生带从课堂带到社会,学习将要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以创设不同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社会实践活动,专题研讨,课堂辩论赛等等。这样的课堂设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感兴趣了,就会自觉地去接触和接受这门课,就会主动的去学习和体会这门课,从而就会将教师所讲的东西通过自身的体会学习而变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3.2.2 提供自由的空间,营造自由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课堂学习不要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而是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并且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多方位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学习,这一点对于大学生了来讲尤为重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课程来说,教育工作者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来启发诱导,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爱学习、受教育的主人。同时要让学生全部参与学习,而不是针对部分学生,全部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面来说的,在课堂上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受到关注的程度本应是均等的,但实际上并不均等,教师往往会让基础好的同学发言,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惯例,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就会逐渐不愿意发言,怕自己回答错误,老师更加不愿提问自己,形成听老师讲和同学讲的习惯。因此要想使全体学生主动起来,除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外,还要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明白答错了没有什么关系,最要紧的是积极参与交流。只有让学生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认识到老师都是一视同仁才能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照顾每个层面的学生,按问题的难易来选取不同的回答对象,曾强每个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主动”起来,课堂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教师的作用就是千方百计地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设置适应学习内容的情境,做到课堂生活化、学习内容生活化。

3.2.3 有的放矢,注重学生三个方面“主动意识”的培养

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参加各种相互交往活动,这都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程由于内容的广泛性所以它的学习绝不仅仅受限于课堂教授而应该广泛的存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内。这就要提高大学生在各个领域的积极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大学生主动地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离不开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交往既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社会交往作为现代人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社会交往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而这一项技能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更应该引导和疏导学生,使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对社会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与现实所需相融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培养大学生主动地展现自己的才能。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了解、挖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能力和学习内容的某一点结合起来,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应该积极的发挥和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和认同自己。只有让每个学生主动地向同学、老师、学校展现自己的才能,才可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学习主动性。

第三,培养大学生主动地求学。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的主动学习。首先,培养大学生主动地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有了深入的认识,就会有相应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才可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可能主动地求学。其次,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可行的学习方法。以往课程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如何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所以教师更应该注意方法上的引导,教给大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取和吸收知识。这里重点要说的是,改变课堂的教授方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改变应试教育下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会’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会学’为目的的这样一个适合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体现素质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模式,”[6]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规律,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大学生自己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主动学习时就能依靠自己不断前进,完成“不会——学会——会学”这样一个转化过程,形成自学能力。再次,培养大学生主动地寻求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大学生的知识的获得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老师讲授,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书籍获得,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获得,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适合自己的寻求知识的途径。

3.3 大学生主动接受学习的积极意义

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学习积极性能给学习活动提供动力,推动大学生学习自己所感兴趣或所需要的内容,它对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注重内在学习和吸收的课程而言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掘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自觉参与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就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培养大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所努力追求的目标所在。在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主动创造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人才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性地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因此在传统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仍以教师为中心,无法将学生培养成不断发展、具有创造能力的人,这与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神背道而驰。在高校教学活动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真正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观念的体现。

[1]马克思恩格斯通讯集(第1 卷)[M]:3-4.

[2]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65.

[3]谭小宏,等.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5,28(4):991-994.

[4]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03.

[5]朱新伟,朱拓扬.大学生学习动因分析与调整[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6).

[6]王玮.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J].江西教育科研,2001(10).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