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祝日耀 巫寿福 罗水根
毛竹山承包经营的“三部曲”—承包大户姜志云的家庭产业链
◆撰文//祝日耀 巫寿福 罗水根
近日,笔者来到江山市廿八都镇浔里村村民姜志云承包的毛竹山中,只见几十只鸡活蹦乱跳,见到陌生人立刻向竹林深处跑去,一群白鹅、番鸭倒是“目中无人”,只顾低头觅食。竹林旁就是姜志云创建的竹器加工厂,4名员工正忙着劈竹条、拉竹片、编竹席。这是一条完整的“种植、养殖、加工”家庭产业链,姜志云一家就此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幸福路”。他笑容满面地向笔者介绍了自己承包经营毛竹山的“三部曲”。
今年52岁的姜志云是个老篾匠。他15岁拜师学手艺,19岁出师后在当地一家竹器厂做工,23岁“自立门户”办厂,专门做砖厂用的砖坯竹帘盖。1989年,已经颇为强劲的“改革春风”吹醒了姜志云的斗志,他决定把竹器厂转让给别人,自己去闯出一片新天地来。这时,浔里村村集体在仓坞湾有25亩毛竹山要对外承包。姜志云经过仔细分析,认为自己承包毛竹山有3个有利条件:一是毛竹山就在村边,离家近,便于管理;二是山上毛竹稀疏,发展潜力较大;三是自己有手艺,且有竹材加工经验。于是,姜志云抓住良机,与村集体签订了12年的承包合同,并当场付清了承包款。此后,姜志云尝到了承包毛竹山的“甜头”,在2001年合同到期后,又与村集体续签了30年的承包合同。
浔里村村集体还有一片“插花山”,位于10公里外的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汪墩乡林丰村,面积达120亩。由于距浔里村较远,交通不便,管理较难,山上的林木经常被盗伐。1993年,村集体决定将这片“插花山”对外承包。姜志云凭着自己的实力一举中标。就这样,姜志云承包的毛竹山面积达到了145亩,成为全镇为数不多的毛竹山承包大户之一。他将毛竹山经营得有声有色,逐渐构建了现代林业立体经营模式,并形成一条完整的家庭产业链,让毛竹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姜志云刚刚承包仓坞湾毛竹山时,由于毛竹山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立竹量仅1500株,且竹株分布很不均衡。姜志云在毛竹林中挖些竹笋或砍些毛竹出售,只能勉强赚回承包费用。“杂草遍地生,牛群满山坡,茶叶夹茅草,山坞雨水冲”是当时毛竹山的真实写照。如何彻底改变“穷竹山”的面貌呢?姜志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围绕“实”字做文章,以“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打响“深挖、施肥、禁牧”三大战役。
首先是对毛竹山进行深挖,这是改变“穷竹山”面貌的关键,也是“三大战役”中最基础、最艰苦的“战役”。这一“仗”,姜志云足足打了10年。他不仅亲自“上阵”,还另外雇了几个人,每天起早贪黑,在山上全面深翻板结的土壤,挖掘树根,清除荆棘,深埋杂草,为毛竹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年“挖山”时的情形姜志云至今记忆犹新。姜志云是个手艺人,细皮嫩肉,第一天“挖山”下来,他的双手掌心起了很多的血泡。等到第二天上山,他一握锄头就感到一阵钻心的疼。但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地挥锄挖土。在他的带动下,大家干劲儿十足。为了把毛竹山上的土壤全部深翻一遍,姜志云他们挖断了20多把锄头。其次是给毛竹林施肥,这直接关系到毛竹增产增收。在山村长大的姜志云知道,施用化肥不是长久之计,化肥用多了,会使土壤板结、地力退化,只有立足长远,施用有机肥,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所以,他舍得投入,大手笔做好“土肥”文章。姜志云一口气承包了粮站、镇政府、村集体的3个公共厕所,雇人及时清理,将一担担粪肥挑到毛竹山上,每年亩均施粪肥1000多公斤,为毛竹林多出笋、出好笋备足“食物”。对于距村较远的那120亩毛竹山,尽管交通不便,姜志云依然事事亲力亲为,坚持做好山林抚育,亩均施用复合肥400公斤。最后是禁止在毛竹山上放牧,这是管理毛竹山的重要环节。姜志云刚刚承包毛竹山时,有七八头牛被放养在山上,自由自在。因为牛的主人都是姜志云村里的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他看到牛在山中吃草,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姜志云花了大力气来“挖山”、施肥,毛竹山再也不能成为“放牛场”了。于是,姜志云划定了禁牧区。而且,随着毛竹山管理到位,杂草丛生的景象不见了,牛无草可吃,自然便不再来了。目前,姜志云的两处毛竹山均是毛竹青翠挺拔,竹叶铺地,土壤松软,雨水大多渗入地下,再也看不到大雨冲刷成的条条水沟了。
如今,姜志云的毛竹山亩均立竹量已从60株增加到了120株,毛竹竹径从3厘米增加到了10厘米,年均竹材产量达30吨,显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立体养殖
1995年,姜志云的毛竹山上除了种毛竹外,还种了约两亩的柑橘树,每年可收5吨左右的柑橘;山上也种了些茶叶,但产值不高。为了突出毛竹的主体地位,姜志云逐渐把柑橘树“更新”成了毛竹,茶叶移植在山脚边。近年来,廿八都的“古镇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前来游玩,姜志云产生了利用山林资源发展立体林业的念头。有一天,姜志云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有人依靠山林发展立体林业的信息,他深受启发。说干就干,他在山脚边搭起了一间简陋的禽舍,购买了100多只小鸡养在毛竹林里。到了年底,这些“土鸡”供不应求,每公斤售价在70元以上,纯利润达1万余元。后来,姜志云又在山下种起了蔬菜,部分品相差的菜就和玉米籽、谷糠等一起成了家禽饲料。接着,他采取原生态养殖家禽的模式,用“自繁殖、自养育、自销售”的“三自”策略,年销售土鸡、白鹅、番鸭近2万元。考虑到毛竹林的生态承载能力,他严格控制鸡、鸭、鹅的数量,保证质量,每年仅养鸡200只左右,鸭、鹅60余只。鸡、鸭、鹅被放养在毛竹林里,找活食、灭虫害,粪便又是毛竹生长的肥料,一举两得。姜志云说:“现在原生态的土特产很受欢迎,我种养的竹笋、茶叶、蔬菜、家禽都十分畅销。”为进一步提高毛竹林的经济效益,姜志云租下了毛竹林边上的3亩地,投资2万元,办起了竹材加工厂,每年的毛竹使用量达100余吨,大部分毛竹都是从他自己的145亩毛竹山上砍伐的。厂里有员工6人,专门生产竹胶板席,年产量约2.5万张,产品畅销江西、福建、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年销售额在20万元以上。
为了学习种养知识,姜志云长期订阅《农家报》等报刊。他说:“绿色环保是当下农业发展的‘金钥匙’。毛竹林、茶园为鸡、鸭、鹅提供了活动场所,在空气清新的山上搞养殖,不仅能提高家禽的肉质,而且家禽和植物都不易患病。”目前,他的毛竹山上种的大部分都是毛竹,还有一些是茶树,毛竹林里养了家禽,山下种了蔬菜,初步形成了立体种养模式。如此一来,毛竹林为家禽提供活动场所,家禽为毛竹林提供有机肥料,毛竹作为原材料供应加工厂生产,获得的收益又投入到对毛竹山的经营中去,姜志云构建了一条以毛竹山为中心的“种养加”循环产业链。
2013年7月15日,姜志云注册了“江山市志云家庭农场”,主要经营毛竹、茶叶、家禽养殖等项目。姜志云说,自己接下来要更新理念,顺应发展潮流,以办好家庭农场为契机,以145亩毛竹山为依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他计划投资30多万元办一家竹拉丝厂,进一步提高毛竹山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