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状况报告摘录(二)

2014-03-19 16:09
食品与生活 2014年3期
关键词:同比增加食源性市民

(五)查处食品违法行为情况

1. 案件查处情况

2013 年上海市有关部门以错时监管、飞行检查为主要手段,开展日常巡查、监督检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共计55.5 万余次,同比增加38.8%;发现问题企业1.7 万户次并予整改和处罚,同比下降24.3%。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统一部署, 结合上海市实际,各区县、监管部门密切配合,以突出问题为重点,集中力量, 联合执法,开展了食品违法添加、餐厨废弃油脂、农(兽)药残留、致病性微生物及其毒素、重金属污染等重点领域共开展13 项专项整治;积极开展保健食品打“四非”(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的专项行动。同时,加大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力度, 始终保持监管高压态势,特别是公安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加大了惩处力度。上海市相关监管部门注销或吊销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证照共计13 192 张,同比增加34.7%;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12 395 起,同比增加4.1%;罚没款金额11 267 万元,同比增加33%;上海市公安部门侦破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案件137 起,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16 人, 同比增加93.5%。

2.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情况分析

2013 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跨区域犯罪特点日益突出;二是部分领域“潜规则” 犯罪仍时有发生;三是利用新业态、新技术,使犯罪手段更趋隐蔽。

(六)投诉举报受理情况

上海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接到食品类投(申)诉、举报和咨询68 212件, 同比增加57.4%,按时答复率100%, 办结率98.5%,举报查实率68%。其中,“12331”直接受理52 186 件,占总量的76.8%;包含“12345”转办的5 922 件,约占9%;各区县、街镇通过“大联勤、大联动”机制受理5 962 件,约占9%。平均办结时间缩减到18 天,同比缩短了2.6 天,落实有奖举报件784 件,同比增加3 倍,奖励金额同比增加6.4%,市民对投诉举报件的处理结果满意率为80%。

投诉举报数量较多的五类食品:一是米饭和菜肴,主要问题是餐饮店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餐饮店卫生状况差等;二是肉及肉制品,主要问题是肉制品有异味、熟肉制品变质等;三是粮食及粮食制品,主要是大米、馒头等粮食制品出现变质、有异味、有异物等问题; 四是焙烤食品,主要是蛋糕、面包等食品包装内有异物、出现霉变情况等;五是饮料及饮品,主要问题是摊贩销售鲜榨果汁。

三、集体性食物中毒情况

2013 年上海市共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8 起,中毒人数184 人(无死亡),中毒发生率为0.77/10 万,继续保持历史低位。

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交流

(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情况

由上海市食安办协调,上海市食药监、质量技监、工商、卫生、经信委、商务委、粮食局等部门共同配合,统一制定了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根据食品消费量和食品中可能含有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分类安排监测样品量和频次。2013 年上海市以17 个区县为监测点,固定采样点调整至456 个,同比增加204%;食品供应主渠道覆盖面提高到85%。通过风险监测, 客观反映上海市各类食品安全的状况, 为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

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以30 家综合性医疗机构、9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区(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监测和报告主体,建立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 异常健康事件临床报告和预警机制,加强了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制度。同时,通过“上海市学校因病缺勤监测系统”,加强对中小学生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腹泻情况监测;通过药店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开展药店腹泻类药物销售监测,作为食源性疾病辅助监测工作。全年共收集18 起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事件报告,发病人数654 人,无死亡。

(三)食品风险评估情况

目前,上海市进一步完善了常规和应急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本年已完成24 项常规评估项目,针对社会热点开展应急监测和评估11 项。另外,立项并启动3 项风险评估项目。

(四)风险交流情况

各监管部门加强了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上海市食安办和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中心全年共编写风险监测信息专题报告135 份。根据风险监测和评估结果每月通报相关监管部门, 共发布了104 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异常结果通报,其中向兄弟省市通报45 起, 涉及不合格或异常结果样品503 件。各相关监管部门根据通报内容,从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等各环节采取有力措施, 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对风险监测不合格食品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查不合格产品的原因,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在政务网设立了“预警公告”、“消费提示”和“行业指南”3 个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栏目,发布上海市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品种和节日食品、凉拌菜、河豚鱼、贝类毒素消费提示和预警,以及食品中铝、致病菌、寄生虫、食用香精等

20 余项风险交流信息。同时,上海市食安办和各监管部门还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提示,一方面主动接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等主流新闻媒体采访100 余次,在《新闻晨报》每周刊登食品安全专刊; 另一方面通过上海市食品安全网站,累计发布各类食品安全信息2 800 余条, 通过短信平台,发布细菌性食物中毒一级预警3 次,二级预警60 次。

2013 年6 月起,上海市食安办每双月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严重失信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共发布4 批“黑名单”, 涉及18 家企业,34 名个人。

五、市民对食品安全现状评价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关于《上海市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程度调查报告(2013 年度)》反映的情况看:

(一)市民食品安全知晓率保持在较好水平

市民食品安全知晓率是衡量市民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要指标,食品安全法颁布4 年来,上海市民食品安全知晓率保持在较好水平。2013 年市民食品安全知晓率总体得分80.2 分。

(二)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总体认同率上升

多数市民认同上海食品安全状况, 调查显示,市民认为上海食品安全状况“很安全”、“比较安全”和“一般” 的,三者合计达到92.3%,同比提高了4.6 个百分点。(三)市民遇到及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调查反映,被调查市民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出售病死牲畜肉”(占21.4%,同比上升1.3 个百分点)、“食物中毒”(占17.6%, 同比上升0.5 个百分点)和“蔬菜中农药残留”(占12.5%,同比下降1.1 个百分点)。

(四)市民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方面和监管措施

调查反映,市民认为最应该加强重点监管的环节列前三位的分别是“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占70%,同比上升7.7个百分点)、“环境污染的整治”(占65.4%,同比上升8.8 个百分点)和“种植养殖环节的监管”(占52.6%,同比上升10.6 个百分点)。

调查反映,市民认为最有效的监管措施列前三位分别是“加强监督执法” (占35.5%,同比上升3.5 个百分点)、“严厉查处违法者”(占33.7%,同比上升4.5 个百分点)、“公布不合格企业和产品”(占10.1%)。

(五)市民参与创建良好食品安全氛围意愿高

调查反映,市民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选择“很关注”和“关注”的达到92.9%。市民最希望了解的食品安全知识列前三位的分别是“食品营养”(占56.6%,同比下降1.5 个百分点)、“食品质量鉴别”(占49.9%,同比上升3.6 个百分点)、“食品添加剂知识”(占45.1%,同比上升6.5 个百分点)。

(本栏目由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供稿)endprint

猜你喜欢
同比增加食源性市民
统计局:中国5月原铝(电解铝)产量同比增加1.1%
依依股份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41亿元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2018年9月份PVC产量统计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