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对“影子银行”实行有效监管
在2014年2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G20)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参照和学习国际经验教训,对“影子银行”实行有效监管。
周小川表示,中国“影子银行”总体规模不大,但近期增长较快,应该谨慎应对。当前债务占GDP比例上升,已经引起政府重视。中国政府将大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但这将是长期工作。
周小川同时指出,中国政府继续采取政策调整措施降低对外失衡。中国将与其他G20国家一道提升生产力,推动结构改革,促进GDP增长。中国将致力于平衡GDP增长、结构改革和稳定之间的关系。7%-8%的增长速度不仅适合于中国,也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使全球环境更可持续。
此外,周小川还呼吁各方尽快采取切实行动,落实G20各国在历次峰会上对IMF改革的承诺,确保2010年IMF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尽快生效,并启动下一轮份额总检查。这对维护国际社会对全球金融体系的信心和G20的信誉、保证IMF的合法性与可信度至关重要。
肖钢:积极探索监管执法的行政和解新模式
2014年2月19日,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在《行政管理改革》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积极探索监管执法的行政和解新模式》,肖钢表示,要积极探索推进行政和解执法模式,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肖钢认为,面对投资者保护的现实难题,境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采取的行政和解执法模式,较好地兼顾了监管机构行政执法和投资者损失赔偿两方面的需要。这一制度的特殊机制在于,监管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与程序,通过与案件当事人协商达成和解,使其主动交出不当所得甚至付出更大代价,并将该资金直接用于补偿投资者所受损失。
同时,肖钢表示,资本市场监管执法更多地采用行政和解执法模式,不仅符合现代行政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更加适应资本市场监管的特殊要求。采用行政和解执法模式,有利于及时弥补投资者所受经济损失,有利于尽快明确和稳定市场预期,有利于减少和平息行政争议,有利于破解制度供给不足或缺陷的现实难题。
肖钢强调,证券期货行政和解制度核心在于投资者救济及和解权力制约。在证券期货监管中实行行政和解制度,必须对监管机构严格执法的能力水平、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案件处理的公平公正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最后,肖钢指出,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统一的行政和解制度,但行政和解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了关注和认同。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立法基础、执法环境和公众的接受程度,可以抓紧研究论证行政和解的相关制度安排,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本着务实审慎、稳健周密、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原则,稳妥推进相关试点工作。首先,积极推动完善行政和解执法模式的法律基础;其次,稳妥推进行政和解执法模式的试点工作;第三,切实加强对行政和解试点工作的监督和制约。
刘士余:正确处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近期在《清华金融评论》杂志上发表的最新文章《秉承包容与创新的理念 正确处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关系》中指出互联网金融的三大风险,分别为:一是机构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越界”触碰法律“底线”。二是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存在安全隐患。三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引发经营风险。
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刘士余提出四点意见:一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市场,呵护创新。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评价,目前尚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数据支持,因此要保留出一定的观察期。二是要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不搞“一刀切”。监管要着眼于具体业态的发展状况,要体现出灵活性和针对性,要能够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具体来说,对于市场规模相对较大、主要风险基本暴露的业态,监管部门应当进行规范和引导。三是要处理好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关系。积极的行业自律是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四是要严守“底线思维”,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刘煜辉:中国必须积极推进存量债务重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刘煜辉在《上海证券报》撰文表示,未来中国宏观政策考虑的方向并不是要关死流动性闸门,而是如何让流动性流向效率的部分。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庞大存量债务的重组,终止“僵尸”信用。
刘煜辉认为,在未来两三年里,中国可能要考虑有序地允许三件事情的发生,包括要允许“僵尸”企业关厂和破产退出;要允许不具备经济合理性的地方在建项目下马缓建,甚至停建;要允许“僵尸”信用终止,积极支持银行进行坏账的清理和核销。
刘煜辉指出,现在的状态是大量的增量资源被无谓地消耗在这三个方面,虽然终止“僵尸”信用的后果是经济短期下行的力度加大,资产价格的下跌,但应对这种状态的政策空间非常充分。同时,可以迅速松绑汇率管制,增强弹性,使中国完整工业链重新获得动力,甚至可以实施某种程度的量化宽松,从而降低整个债务体系滚动的成本。
李扬:改革是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方法
在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2014年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表示,从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没有过去,只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是走出危机的根本方法。
李扬分析,判断危机是否过去,要看实体经济领域中经济发展方式偏颇以及经济结构扭曲的状况是不是得到解决。全球危机还没有过去,表现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危机初期曾出现一个现象,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经济很不好,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很好,以至于出现一个概念,叫做“双速脱轨”,两类国家两个速度,而且是脱轨的。但目前,危机进入第二阶段,发达经济体稳定了,新兴经济体开始危机了。
在谈到中国经济时,李扬表示,从2009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中高速增长阶段,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减速问题,二是房地产问题,三是产能过剩问题,四是金融问题,五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最后,李扬表示,危机深入到如此程度,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因此,走出危机的治本之策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