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边缘型村落改造规划
—— 以泰山风景名胜区进贤村为例

2014-03-19 10:00王妍婷宋国伟于文丽于东明
关键词:边缘型名胜区风景区

王妍婷,宋国伟,于文丽,于东明*

1.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2.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日照 276826

1 前言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在概念上具有双重性, 即风景区边界内的边缘地带与风景区边界外的边缘地带。前者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控制范围,后者是风景名胜区法定地域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宽度,介于风景名胜区中心区与外围之间的过渡地带[1]。与之相对应,风景区边缘型村落是指位于风景区边缘地带的村落,可划分为风景区边界内边缘型村落与边界外边缘型村落。

相对景区内部村落而言,该类村落在环境及社会等方面更具有复杂性、敏感性。且由于区位关系,受风景区周边经济及城镇发展的影响: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居民点发展、土地利用、行政区划等问题错综复杂,往往导致风景区边界后退,是景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当前国内对该类村落的处理方式有外迁、内聚与控制三种[2]。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不尽人意的:对于需要拆迁的村落,居民不愿拆迁,抵触情绪大;拆迁后居民生活工作得不到有效保障,以致引发社会问题;村落发展不考虑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片面追求现代化村落改造,与景区风格严重脱轨等。

目前,国外有关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体系)社会问题及规划方法的研究,有着较丰富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国家公园规划中,把公园范围内的居民与地方议会合作列入管理目标,而且在景区发展中充分考虑当地居民意愿,采取与当地居民合作的策略[3-5]。而国内有关风景区村落的改造实践中,考虑问题的侧重点往往局限于景区,规划方法主要采取评价—规划—执行的自上而下的策略,规划中缺乏民众参与,或简单的拆迁策略。虽然有初步的理论研究,但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未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实践体系[6]。本文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泰山风景区”)边缘型村落进贤村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一种适合景区边缘型村落与景区和谐共存的发展策略。

2 场地概况及景观现状

2.1 场地概况

进贤村位于泰安市与泰山风景名胜区交接地带(图2,属于风景区边界内边缘型村落),南邻环山路,北至五贤祠,东至普照寺,南北约550 m,东西约350 m,规划总面积约20 hm2。现村落常驻人口约350人,村落内部仅有极少量耕地,主要经济来源为农家乐饮食及外出打工。此外,村落北部毗邻的原泰安200师驻扎遗留地被开发为素质拓展基地,成为村落另一特色,与村落饮食消费互动,共同构成进贤村“饮食-娱乐”一体的经济结构。

图1 进贤村区位分析图

2.2 景观现状

进贤村所处位置特殊,村落特色明显:(1)景观资源丰富。村落周边有丰富的景观资源,河流、古树、自然山石等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石板路、村落旧居、普照寺、五贤祠等人文景观各具韵味;(2)交通便利。村落紧邻泰安市环山路,有着便捷的交通;(3)较好的发展潜力。村落的农家乐饮食、素质拓展等吸引游客来此消费。

然而,由于长久以来缺乏治理,如今的进贤村面临着以下问题:(1)建筑风格与体量控制不力。范明枢墓及普照寺景区周边有部分高大建筑,破坏原有的景观风貌;(2)水景观有待整治。村中河流为季节性河流,无蓄水措施,水景有效期短,且由于管理不当,水污染严重;(3)游览路线组织不畅。缺少由进贤村通往普照寺的游览路线,通往五贤祠的游线不明确;(4)人文资源保护不力。村落内多处石刻题字被荒置,古建墙壁被乱涂乱画。珍贵景观资源面临着流失及被破坏的可能(图2)。

可行的解决策略:(1)治理违规建筑:把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条例的建筑拆除,进行生态修复;(2)重塑水景观:充分利用场地原有水源,采取雨季蓄水措施,保证水体总量,采取合理措施保证水质;(3)梳理游览线路:系统规划观景线路,做好道路引导以及观景标识;(4)保护与开发景观资源:对现有人文景观资源加强保护,系统整治村落面貌,与泰山大环境相协调。

3 融合——进贤村改造规划

3.1 规划主题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5)中,将泰山周边村镇划分为无居民区、居民衰减区及居民控制区三类。其中,进贤村位于居民衰减区。然而,作为景区边界内部村落,进贤村与泰山风景名胜区有密切的联系,优秀的村落景观本身是泰山景观资源的组成部分。因此,有保留改造的价值。

“融合式改造”是针对风景区边界内边缘型村落而言,即在村落改造过程中采用与景区大环境相似的景观风格,有效地组织融合村落自身的各个要素,形成依附于景区却又有自身特色的统一整体,避免过于突兀僵化而脱离景区或者过于模仿景区而造成景点重复的改造策略,重在挖掘村落自身特点的同时,与景区大背景保持紧密联系。简言之:景区为背景,相融不相同。

图3 观赏与体验相融合

本规划中,主题“融合”体现于两方面:其一为村落与泰山风景区的融合。结合普照寺、五贤祠等景观资源,使村落建筑形态及色彩、植物种植方式及种类与泰山风景区传统园林风格相呼应;其二为村落内部各要素的融合,即观景与体验的融合。通过组织村落道路,联系村落内部各个要素,形成田园、民居、饮食、娱乐相结合的统一整体(图3)。

图4 进贤村更新规划平面图

3.2 景观详解

根据现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及村落布局,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主线组织梳理规划区内各要素,将进贤村划分为东溪滨水休闲区、文化宣传园、田园民居区、农家乐体验区、素质拓展训练区、普照寺景观区及生态修复区7个区域,共21处观赏与体验点(图4,5)。

A东溪滨水休闲区——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对村落东部河道进行治理改造,结合乡土花草植物营造一处具有山居溪流特色的滨水休闲空间。通过拦截蓄水,保证水量,在提升整体环境的同时,为周边农田提供灌溉用水。溪流随地势起伏,呈现林间穿行、清泉石上、花草浸芳、闲云潭影等不同态势。结合周边的草药圃、乡土草花圃等营造出“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的景观。该区位于进普照寺南侧,进一步烘托普照寺的世外幽隐。

B文化宣传园——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将规划区内高大建筑冯玉祥小学迁址,该小学位于泰山风景区规划范围内,不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相关规定,且学校出口紧邻车速较快的环山路,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迁址可避免范明枢墓与普照寺之间景观视线的隔断。该区在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设纪念性小游园,旨在纪念与此地颇有渊源的范明枢及冯玉祥两位名人文化。加强对范明枢墓的保护,并丰富其周边景观。利用拆除的建筑废材形成纪念性道路、休闲场地及文化宣传小品,保留原有景观色彩,避免全新景观塑造。结合东溪滨水休闲空间,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处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山前游园。在纪念两位名人的同时,对泰安教育文化发展史进行一定的宣传展示。

图5 功能分区图

C田园民居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村落中废弃建筑较多,建筑垃圾破坏村落整体环境,废基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将村落中废弃建筑、违规建筑拆除,建筑废材用于CS场地建设或部分民居的改造,并对被拆区域进行植被修复。对村落中部分有特色的旧居进行保护改造,建筑改造风格与泰山古建风格相协调。发扬当地民居绿色环绕的风格,结合村落东面耕地,形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田园民居景观。实地调查发现,村落东面靠近东溪地段土壤肥沃且水源充足,是村落中比较适于农作物种植的区域。在该区进行农作物种植,可为当地居民提供部分食物来源,多余的食材亦可售于村落中农家乐饮食,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此外,该区可结合文化宣传园进行乡村植物文化宣传,为城市里的孩子提供体验乡村、学习乡村文化的机会。

D农家乐体验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进贤村的主要经济收入为农家乐饮食经营,故设计中做了部分调整与保留,在不影响主体景观的前提下,拓展餐饮发展。利用进贤村的景观资源优势,着重于“观景饮食文化体验,在追求味觉享受的同时充分体验视觉享受。规划中采取庭院景观塑造以及环村落水景观塑造的手法:利用进贤村原有的村落住户,植以庭院树以及花草,以一个院落为单位设计农家式饮食;利用河道改造及雨水收集拓展环村水系景观,使整个村落坐落于山青水秀的大环境中。水量充足时形成水流蜿蜒的水景观,水量少时利用水景旱作,种植湿生植物,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景观空间。饮食空间利用建筑、植物划分为封闭、半封闭及开敞空间三种不同体验。

E素质拓展训练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村落北部紧邻原泰安200师驻扎地,村落中遗留多处部队建筑。受其影响,进贤村有浓厚的部队文化。其中村落北端部队遗留地被开发为CS素质拓展基地,常年都有不同的人群来此游戏、锻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场地设施已经难以满足公众需求。考虑到环境保护及场地有效利用,规划将素质拓展基地迁往村落中部部队遗留场地,对原场地进行生态修复。新迁区域为原部队训练场一带,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场地东边为山溪沟谷,西边为植被林,根据立地环境的变化可创造不同的素质拓展场地(如CS游戏、林中探险、吊桥等)。

F普照寺景观区——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

普照寺周边景观以保护为主,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生态修复。通过东溪滨水休闲空间增设进入普照寺的游览路线,结合村落中的草药圃,在修身养性的寺庙文化中,以传统药理为基础开拓“普照寺养生”。该举旨在为普照寺发展寻找合适的契机,避免单纯的博物馆式静态保护,有利于普照寺的长远发展。此外,疏通由进贤村中部到普照寺、五贤祠到普照寺的景观路线,将各个区域联系起来,提升村落旅游的整体水平,拓展观景体验面,延长游客驻留时间。

G生态修复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生态修复区以五贤祠为核心,重点改善五贤祠周边环境状况。五贤祠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孙复在此创建泰山上书院,之后几经更改,于清道光年间改为五贤祠,以纪念孙复、石介、胡瑗、宋焘、赵国麟五位先生。历史上曾有多位名家在此讲学,是泰安文化传扬地之一。该祠位于普照寺西北方向,其周边有多处石刻题字,祠东为投书涧,西有香水峪,另有讲书台、授经台、侍立石等景点,有着较高的文化纪念价值。然而由于长久以来缺乏管理,该处景点正逐渐荒废,观景路线亦不通畅。

设计中,将区域内的CS场地迁至村落中部,使村落上部还林于山,重点进行植物种植、生态修复,改善五贤祠周边环境,同时打开由普照寺通往五贤祠的游览路线,重现五贤文化。该区域地势相对较高,且有山洪冲击形成的沟谷,环境更显深幽,通过合理的植物搭配营造不同的观景空间,形成村落与泰山之间良好的过渡。至此,形成范明枢墓—普照寺—五贤祠的观景线路,提升村落人文景观的整体性,并实现与泰山风景区总体风格的融合。

4 结语

景区边缘型村落处于核心景区边缘,在发展核心景区的同时,带动边缘村落的旅游发展,既能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问题,亦可丰富观景空间,使整个景区系统而条理。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核心与边缘的关联,使之协调发展,利用核心带动边缘,形成整体特色才是景区边缘型村落改造的必由之路。融合式村落改造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改造模式,利用核心景区的资源优势,带动客源,再充分发掘村落自身特色,综合考虑周边的景观元素及观景特色,与核心景区相呼应,共同构成协调融洽、相互促进的景区大环境。避免生搬硬套,一味追求新颖特色,将村落与景区孤立的改造策略。此外,任何情况下的村落改造,都应遵循以人为本、节约型、生态型改造原则,视村落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切忌劳民伤财。

[1] 吴承照,徐 杰.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的类型与特征[J].中国园林,2005(05):35-38

[2] 王淑芳.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和谐发展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2010(03):139-143

[3] Marianne Penker. Landscape governance for or by the local population A property rights analysis in Austria[J]. Land Use Policy , 2009 (26):947-953

[4] Robert R,Hearne C,Alejandro Santos. Tourists' and Locals' Preferences towar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Maya Biosphere Reserve, Guatemala[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05 (07): 303-318

[5] Krithi K,Karanth. Making resettlement work: The case of India's Bhadra Wildlife Sanctuary[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7(39): 315-324

[6] 祝佳杰,宋 峰,包立奎.基于综合价值评判的风景区村落整治与保护研究:以浙江江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09,25(06):30-33

猜你喜欢
边缘型名胜区风景区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某风景名胜区悬索吊桥检测探讨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内心满是空洞的“边缘人”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向边缘型人格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