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丽,郑雅慧,刘 举,朴永吉
1.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 2.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271000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的新生代旅游产品,是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消费对象,通过创新策划,开发组合成旅游产品,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来满足城市居民渴望走出城市,回归自然的愿望。乡村旅游的特点是其具有浓郁的地域性、乡土性和双向带动作用。它依托于地域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农村乡野风光、农业生产活动、村寨文化特色和地方民族习俗等来吸引城市居民,感受到乡间生活的新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动型产业,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随着各种假期的增多,乡村旅游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要,将有效扩大居民消费。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最能吸引城市游客的应是农村特有的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人类祖先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开垦、种植和聚居而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文特征的综合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融合了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山水资源、村落资源、人文民俗资源等,是一个动态综合系统,具有美学、生态、经济等功能。一般来说乡村景观包括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乡村自然景观由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等要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乡村人文景观是指在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叠加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有村落、建筑、街道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间节庆活动、宗教信仰、审美观、道德观等要素。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景观成为吸引城市游客的核心要素,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乡村景观的地域特性是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础,丰富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容,提升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品质;同时乡村旅游开发使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等得以充分体现,使乡村景观得到重视和保护,促进了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但随着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乡村景观的无序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千百年来延续传承的优良乡村景观特色正逐渐消退。乡村景观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再也无法恢复。因此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体现其价值与活力;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可以将乡村景观得到更好的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地域文化精髓,这正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
胶东半岛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有很多村镇滨临海域,这些渔村村落选址依山傍海,独特的山、海、岛并融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村落自成一格的自然景观。渔民世世代代以海为生,对大海充满了敬畏之情,这种情感体现在个性鲜明的海洋文化景观中。上世纪90年代,胶东渔村经济是以海洋捕捞、养殖业为主导的传统渔业,后期由于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逐步衰减,闲置下来的加工厂房、劳动力、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民风,都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这种立足山、海、岛、滩等滨海乡村自然资源和渔家民俗文化发展的乡村旅游项目,其意义是:一是为城市游客提供与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渔村生活及生产图景和渔家民俗文化氛围,使游客能够感到新鲜;二是促进胶东渔村农业结构调整,有效解决渔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扩大农村就业和渔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三是随着渔民生活的逐步小康化和城镇化,很多胶东渔村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民俗风情正被现代渔村的新姿所取代,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可以将千百年来延续传承的优良渔村自然景观以及渔家民俗文化再现给广大游客,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传统,而且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使广大渔民认识到乡村景观在市场经济中不可估量的价值,更加注重对渔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当地海洋文化的挖掘与整理,使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所蕴含的古老文化、民风习俗得以传承和发扬,这对维护我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深刻而重大的意义。目前海岛渔村之旅已成为胶东渔村游的特色品牌,如烟台长岛、威海石岛、日照王家皂、任家台、青岛崂山沙子口等的“渔家乐”越来越受推崇。
以长岛为例,长岛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人口5.3×104,岛陆面积56 km2,海域面积8700 km2。它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素有“海上仙山”之称,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渔家美食、渔家民俗文化等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几年来,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在全国叫响了“渔家乐”品牌。2012年长岛凭借“渔家乐”品牌的拉动,接待游客1.5×106人次,旅游直接收入6.9×108元,年户均纯收入可达3.2×104元,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县GDP的37%,第三产业实现的税收占全县整个地方税收的60%,长岛“渔家乐”成为县域经济拉动力强、潜力大、渔民受惠、政府受益的支柱产业。
自然气候优越,胶东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1度至12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集中,雨热同期。气候凉爽宜人,是我国著名的夏季避暑胜地。
海岸线曲折绵长,沿海岛屿罗列,滩涂广阔,港湾众多,自然风光十分秀丽。浩瀚的蓝色大海与平缓细软的沙滩、礁石林立的岩石滩、海雾缥缈的松树林,构成了美丽的暖温带海滨风光。
生物资源多样,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呈现出原生态和多样性。胶东半岛近海也是海洋捕捞的重要区域,海珍品的养殖和捕捞,是价值很高的生态旅游资源。
胶东渔村人文景观是指在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叠加人类活动的产物。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胶东渔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海洋文化。如胶东传统海草房民居、渔家民俗、剪纸、面塑、秧歌、龙头舞、狮子舞、九龙池庙会、天后庙会、渔灯节等,这些民俗活动与广大渔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有着浓厚的生活基础和浓郁的乡土色彩,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
各种影像中有关大运河的记录,也不过百年,但这些记录,却写满了沿岸人民的回忆……今天,我们就走进运河岸边的江北水城——聊城,听一听她的运河故事。
海草房作为胶东渔村村落最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和海味民居建筑形式,从宋代开始渔民就利用—种天然海草作为房顶建筑材料,有着独特的建筑景观价值。胶东渔村村落的空间布局形态基本上是沿曲折海岸线,呈现出一种后靠青山、三面环海的带状格局。海草房建筑沿山坡缓缓逐级而上,随坡就势,高低错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巧妙,相得益彰,形成了统一而又多变的村落街道景观。灰草石墙的建筑掩映在山海中,显得苍厚而质朴,并且其实用功能、生态功能都非常突出,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
渔家的民俗和节日也同样吸引着游客。如蓬莱的“渔灯节”就是胶东一带渔家最重要的节日,它是渔民的一种祭祀祈福活动。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因渔村而异),所有的渔民在鞭炮齐鸣声中,抬着装满供品的“柳斗”,到各自的渔船上,叩拜“海神”,祈求来年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到了晚上,渔民们还会把用萝卜和面做的渔灯放入大海。同时举行扭秧歌,放焰火,敲锣打鼓等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总之,胶东渔村人文景观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思想健康,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可以使游客得到心理需要或是精神需要的满足。
目前胶东渔村开发的一系列的渔家乐、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发展速度比较快,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很多都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管理。这种农户粗放的、分散的旅游开发导致了胶东很多渔村千百年来延续传承的优良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正在面临不可恢复性的破坏。
在开发农村旅游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于乡村各种景观要素的整体规划与设计缺乏规范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为了迎合游客及短期市场需求,不惜置换出大量农田,在海边、林间大建度假区,破坏了乡村耕作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另外对原有乡村景观资源的建设,更多的体现在建筑的更新换代、道路加宽等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有的开发者简单认为越洋气越时髦就越能吸引游客,对海草房、古井、戏台这些所谓的“过时的”、“落后的”、“毫无用处的”建筑和景观小品不加思索推倒重来,根本没有考虑到它们的利用价值和保护意义。这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的开发与建设,必然会造成传统意义上的山海渔村自然景观遭到破坏,使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正逐步消失,损失将永难补偿。
渔村是海洋、滩涂、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替过渡地带,它包含了多种地貌类型和丰富的生态类型,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比较容易破坏的地带。渔业养殖、码头、海产品加工、滨海休憩度假区等,都对海水水质造成污染,使海岸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尤其在旅游高峰期,超规模接待游客,对沿海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扩大建房面积、占用土地资源、过度开采地下水、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海中等等,沿海生态环境的污染必然会影响对海上珍贵生物资源,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平衡失调,最后必然会使乡村旅游的功能完全丧失。以海草房所用的海草为例,这种生长在5~ 1 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野生藻类,由于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少,海草材料的短缺使特性鲜明的传统海草房民居正在消失。
对于乡村景观资源开发利用更多的是为迎合经济增长需求和“新”农村景观风貌。当前渔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于是城市建设的模式正简单、生硬地取代原有的渔村意境,破坏了渔村原有的生态系统和村落格局,使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景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在传统渔村建筑聚落格局更新过程中大都照搬城市建筑样式,而脱离了传统聚落格局和韵味,大量的传统海草石屋、红瓦房被是材料雷同、建筑样式单一的新建筑取而代之的。
胶东渔村的渔家乐、农家乐在旅游内容和项目的选择上,基本上都是垂钓、渔家餐饮、采摘等低层次的旅游项目,胶东特色不够鲜明。对于渔家民俗文化的开发也表现出一种快餐形式,如渔家歌舞“舞台化”,祭祀活动“日常化”,使得文化差异性也逐渐模糊。在特色平淡的旅游环境中,多数游客停留在饮食与观赏的形式上,而缺少亲自体验渔家捕捞或感受海上生活的乐趣。
发展胶东渔村旅游是逐步缩小半岛地区城市和乡村间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纽带,它能充分利用渔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来解决“三农”问题,增加渔民收入;同时也促进当地渔民对乡村景观和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与发展,所以各级政府都要大力扶持。在旅游开发中,必须坚持渔村乡村景观保护优先,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体现价值。
基于旅游开发,结合实际情况来规划和保护渔村乡村景观。地方政府可以作为总指挥进行宏观调控、科学规划,利用行政力量积极引导,并制定政策、法规来加强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的获取以及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明确本地区发展旅游的优势和特色、重点开发项目、配套项目、环境保护、客源承载、组织机构等,作出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描绘,量力而行,然后按远、中、近期实施,有序推进,逐步完善。
结合旅游的规模和特色可以把渔村划分成几个功能区域,如管理区、休闲娱乐区、生产观赏区、民俗文化区、餐饮住宿区,每个区域有各自的功能。管理区主要功能是负责接待、向导、宣传管理和安全、医疗、救助,主要形式有客服中心、景区管理中心、警务室、紧急救援中心等;休闲娱乐区功能是度假、娱乐、休闲、观光,形式有海上观光、岛上垂钓、海边拾贝、游乐场所等;生产观赏区主要生产、参观、体验,包括渔业养殖区域、观赏渔业区域、种植体验区域;民俗文化区域功能是展示渔村文化,包括渔家文化博物馆、各种与渔相关的作坊、各类节庆活动场地;餐饮住宿区主要负责居住、餐饮功能,形式可以是渔家农舍、乡村酒店。依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其相应的位置、范围大小,以及旅游项目、游览路线的走向。最后是每个区域中要保留和保护那些景观像海草房、古树、村落公共活动区域、石磨、水井等或要相应设置那些景观。当然根据功能有些区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建设,新的建筑应控制其高度、体量和造型以及材料的选择,使它们与原有村落景观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另外每个区域中景观规划设计还要突出地域特色,围绕着立意新颖的渔家主题进行,主题突出,为渔村旅游确立了与众不同的价值和卖点,从而使旅游者产生新鲜感。
在旅游开发时,保持渔村海湾的原生态性,避免过度改造地形、地表。加强对排水、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管理,通过原有的天然渠道排水,避免地表积水。最低限度采伐植被,避免干扰野生动物活动和繁殖,尤其是鱼虾洄游必经之路,降低开发活动对海洋生物活动的影响。
禁止生活污水、废水直接排入大海;建立固体垃圾集中处理系统,控制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固体垃圾分类和处理制度,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对于海边的沙滩,应杜绝过度性和破坏性使用,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应注意沙滩活动的性质,鼓励开展沙滩趣味运动如沙滩足排球、沙滩车、飘舞风筝、沙滩极限攀爬、和沙滩帐篷等系列休闲游乐项目,限制沙滩烧烤等容易破坏沙滩美感的活动。
渔村村落的保护。对于村落格局和形态的保护,包括村落后靠青山、三面环海的带状格局、交通道路及街巷胡同、街道对景、公共活动区、海草房以及红瓦建筑、海神庙、古树名木等内容。它们是构成渔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与延续村落的活力与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所以要保留或保护原有形态、肌理、文脉,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新建、扩建活动。
乡土建筑的保护。对于渔村村落中的建筑也应当持慎重态度,注意其形态与色彩的继承与发扬,对现有建筑的结构、质量、外观形式、以及建造年代等进行调研、评估与分类。
第一类:建筑风格保留完整,仍在使用的海草房。规划建议予以保留,并对居民宣传保护的意义,减少进一步的破坏,并且进行恰当地维修整理。
第二类:立面或其它部位不完整,有破损或坍塌的海草房。规划建议这类建筑经适当翻建处理,修复时要尊重原有的建筑形式、高度、体量以及比例、尺度,采用原有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突出原有的艺术风格,做到“修旧如旧”,尽可能恢复原先的形象。
第三类:用当地土方烧制的红瓦建筑,这部分建筑造型整体和谐美观,红瓦与碧海和蓝天的景观已经成这一地区的特色鲜明,并且大多保存完好,规划要求对这类建筑予以保留并加强维护的保护措施。
更新与建设主要是对于旅游服务基本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结合新农村建设,提高旅游的通达性,使旅游环境得到全面的改善。一是完善通往各个旅游点的交通路网、停车场、码头的建设,确保旅游者进出安全、快速、便捷;二是完善餐饮、住宿客房的建设,改变渔家农舍卫生间大多为设置在室外的旱厕,既不方便也不卫生,另外还缺乏洗浴设施的情况,加入现代生活所必需的一些设备,有条件的也可开通宽带网和有线电视,使其更适应现代人生活的需要;三是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为改变垃圾围村、污水随街巷排放等现象,要加快完善垃圾收集区域和中转站的建设,为旅游的发展创造优美、洁净、和谐的村容村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追求文化底蕴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海为生的胶东渔民把对于“大海”的信仰、喜好和审美情趣,融汇成为渔民生活中最具影响的民俗文化及渔家传统节日。这些渔家文化通过旅游再现给广大游客,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传统,而且丰富了旅游内涵。故应以开展民俗旅游作为自己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发挥地方特色,突出旅游项目的新、奇、异,以此来吸引游客参观游览。一是把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节日活动,与旅游有机结合,如春节、庙会、渔灯节、三月二十三妈祖生日庆典等,通过节日丰富旅游的的文化内涵;二是吃住在渔家,体验渔民劳作。给游客讲渔家劳作的一些常识,教游客捕鱼与掌舵的方法、也可以让游客乘渔船在浅海区拔蟹笼、扒海虹、海带、在海边拾贝等,亲自体验收获海产品的每一个环节,体验渔民收获的喜悦;三是深挖渔家餐饮文化。让游客吃到最新鲜的海产品和独特的地方风味美食;四是兴建渔家风情博物馆。馆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当地海产品的种类、养殖、捕捞等知识的,以及当地渔民风情、渔民的服装服饰、捕鱼工具、渔业生产的发展历史等,也可以介绍世界各地的渔民风情让游客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趣味;五是创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如渔船模型、贝壳制品以及加工的海产品。
总之,开发乡村旅游不仅为旅游领域拓展了新天地,而且为胶东渔村经济的经济发展注入一股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只有合理的保护与利用乡村景观,才能使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 邓燕萍.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51-53
[2]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
[3] 常玺强,武继欣,王 崑. 论乡村景观的旅游价值[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30-32
[4] 李贺楠,李 燕,李 政. 胶东沿海地区渔村村落与民居的保护及更新[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35-139
[5] 徐 清. 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景观危机[J].中国园林,2007,23(6):84-87
[6] 董小静. 山东半岛滨海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7] 徐 彬,曹艳英,李振兴,等. 胶东渔民祭海习俗的演变与旅游开发[J].当代经济,2007,(2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