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李汝德
(1.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医疗卫生方面的对口支援是指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专业性支援、协作;内容主要是技术支援和技术协作。早在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开始动员城市医疗卫生力量支援农村, 后来发展到城乡医院挂钩实行对口支援,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十年动乱中, 这一良好的制度遭到破坏。近年来为了破解医改难题,医疗支援又重新被重视起来。
对口支援主要是城市大医院帮扶乡镇医疗机构,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能力、医疗质量和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支援认识不断的加深,支援和帮扶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1.1.1 巡回义诊的支援方式
在建国初期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和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卫生支援的主要形式是城市大医院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支援队伍,以巡回流动的方式为基层广大人民群众举行义诊。这种模式只是单纯对人民群众的诊疗援助,只解决了极小部分群众的医疗问题,对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没有帮助,这种援助模式的作用较小。
1.1.2 单向性的医疗支援方式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医院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仅医疗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医疗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越来越高。而在此期间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在原地踏步。为了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农村老百姓看病的问题,卫生部于1983年8月,发布了《关于组织城市医疗机构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1]等相关的政策。
此时我国卫生支援的方式是,城市大医院根据国家卫生支援的相关文件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医疗支援的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向医院各科室分配任务,最后由各科室提供支援人员、设备、药品形成医疗支援队伍,下到被援医疗机构开展工作。这种模式是单向支援,被援医疗机构只能硬性接受大医院的支援。
1.1.3 双向性的支援方式
近些年来我国医疗支援的模式是,城市大医院和被援医疗机构在充分了解了国家和地区相关的政策文件后,由被援医疗机构提出支援需求,城市大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和实地调查制定可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支援计划,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最后形成长效的医疗卫生支援机制。这种模式下支援医院和被援医疗机构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1.2.1 派遣医生下乡支援
城市大医院在制定详细的支援方案后,根据自愿的原则动员相关科室的医疗卫生人员下乡支援。医院还和受援单位、支援人员三方共同签订协议, 规定下乡医疗人员的费用和补助情况,明确支援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要帮助开展适宜技术的内容与数量, 从而确保下乡支援工作取得实效[2]。城市大医院还选取在医院管理和专业素质方面都较好的医疗人员任职基层医疗机构的副院长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向基层医疗机构输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
1.2.2 接受基层医务人员进修
基层医务人员在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城市大医院每年都安排部分基层医务人员进修学习[3],并在食宿上给予照顾,尽量减免进修学习费用,聘请院内的技术骨干带教,为提高进修人员的学习效果,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多,公众对于社会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增长。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力图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格局,政府角色也逐渐由“划桨者”转化为“掌舵者”,把更多的职能让渡给社会。在这一改革趋势下,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将人、事、费进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由专业社工组织承接,满足社会发展中人们多样化多层面的需求,民办社工组织成为了社会建设和社区管理重要的专业力量,更是连接政府、社会、个人的纽带。在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社区管理道路上,培育民办非企业社工组织承担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是必由之路①。
1.2.3 帮扶建立特色专科
支援医院根据自身的特点,派遣相关专科的医疗队伍,携带设备、药品、理念等,帮扶被援医疗机构建成有特色的基层专科机构,为被援医疗机构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宝鸡市康复医院根据自身医院的康复特色帮扶扶风县绛帐镇中心卫生院建立了开办社区精神病康复治疗专科,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
1.2.4 完善支援的规章制度
为了促进支援的发展和形成一个支援的长效机制,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支援队伍管理方面、支援队伍激励方面、支援财产和设备管理等方面[5]。部分城市医院为了约束和鼓励城市医疗人员下乡支援,提出了晋升职称与下乡支援挂科;规范支援医生的考核制度;对支援医生进行年终工作考核等,以此来确保每名支援医生都能发挥其作用。
1.2.5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看病难的主要问题是患者盲目的选择城市大医院就医。为了合理分流患者,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部分医院探索了在支援医院和被援的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双向转诊就是把病情较重、疑难杂症等患者安排到城市大医院就诊,而病情较轻,常见病或经相关医院治疗后进入康复期的患者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后期持续治疗。这样基层医疗机构不能治疗的病人上转到城市大医院可以得到及时治疗,而城市大医院中的康复病人同样可以下转到基层医疗机构。这样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经济效益的时候,也提高了城市医院病床的使用率。
由于全国各地医疗情况不同,而且医疗支援还处在一个尚未成熟的时期,所以医疗支援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总结与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疗支援是以技术帮扶为主的支援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通过技术帮扶可以提高被援医院医生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等;缺点是需要政府政策支持、资金的大量投入及支援医院的无私奉献等,条件较为苛刻难以形成长效的支援机制。且支援医院和被援医疗机构间存在利益冲突,双向转诊等一些较好的措施无法有效实施。
我国部分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还探索了如医疗联合体、医院托管的对口支援的新模式。新模式的优点是被托管医疗机构实现了“管办分开”;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缺点是模式本身的局限性,要求托管医院有较好的品牌效应,在不影响自身发展的情况下可以派遣医疗技术人员和管理团队对被托管医院进行持续的帮扶等。
医疗支援在支援方式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支援的目的也不明确,导致部分将医疗支援当作是负担的医疗机构消极对待,只派遣少数非骨干医务人员短期支援,达不到政策原来的效果[7]。而且医疗行政机构对医疗支援的监督机制,对支援医务人员的奖惩机制都不健全,使得医疗支援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难以真正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
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和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支援医院不仅要承担支援人员的工资、奖金、补贴及其他各项福利的支出,同时还要免去受援医院进修人员的相关进修费用。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口支援成本必定急剧增加,势必影响城市医院支援的积极性。
只有对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开展医疗支援的作法,面临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才能建立医疗支援的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对口支援的发展,提高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质量。
认识到位是保证医疗支援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8]。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应该加强对医疗支援的宣传工作,使每个人充分认识到医疗支援是提高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水平,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方式,不应该摆形式、走过场。支援医生不应仅仅把医疗支援当作是自己晋升职称的垫脚石,应该看到这是一件利民利国的好事。各个参与者都应该认真总结过去城市卫生支援的经验与教训,整合政府卫生支农资源,努力探索一条医疗支援的新路子。
以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为原则,制定适合各地的规章制度。规定医疗支援的支援方式、支援人员数量、支援任务、支援内容等,使得各个医疗机构和监督机构有据可循。制定关于支援医生的奖惩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医疗支援的效率。
我国的卫生事业是具有福利性质的公益事业。医疗支援应该时刻以政府为领导,在职称、工资方面出台相关的倾斜政策,引进应届毕业生和优秀的医疗卫生人员下乡支农,大力投入资金改建、改造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设施、设备,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场所。
[1]卫生部.发送《关于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J].医院管理,1983,(10):1-3.
[2]夏锡仪,万树平,奚剑波,等.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35-36.
[3]张凤印.卫生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9):557-558.
[4]余庆华.农垦医院开展卫生支农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6,(10):518-519.
[5]万正斌.宝鸡市康复医院卫生支农工作成绩显著[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9,(5):52.
[6]刘厚勤.菏泽卫生支农激活乡镇卫生院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7):42-43.
[7]刘瑞明.卫生支农中存在的误区[J].卫生经济研究,2007,(2):16-17.
[8]周鸿飞.我院对口支援卫生院的做法和体会[J].广西医学,2005,(4):59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