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道明
课题方案是研究工作的设计蓝图,有具体的格式化要求,如:研究背景、内涵界定、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主要观点和创新点、成果形式等,具有内在关联性,是一个整体的逻辑框架。按照申报书提供的结构框架,充实各部分内容,就可以形成研究方案。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下面结合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基于行动导向的‘二次作业法实践研究”研究方案,谈谈自己对几个“关键点”的理解。
关键点一:怎样确定“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是课题研究的范围、内容及类型,乃至创新点的集中概括。例如:“基于行动导向”标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二次作业法”标示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及创新点;“实践研究”标示课题研究的类型是“应用研究”。之所以没有标举研究范围,即在名称前加上“职业学校”,是因为“行动导向”本身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质,隐含的观点是具有普适性。
看到课题名称,人们自然会问:什么是二次作业法?作业可以成为教学方法吗?为什么要做二次呢?作业与练习有区别吗?作业是指文化课还是专业课呢?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确定课题名称的依据和过程。确立课题选题及名称时,可以多问自己这样一些富有层次的相关性问题。当我们通过文献检索和思辨,逐渐将相邻概念和相关问题区分开来时,观点就会清晰起来,课题名称也因此得以概括、提取。可以说,只有将名称真正确立起来,其他问题才能顺畅解决。换句话说,课题名称浓缩了课题方案中的“是什么”“为什么”以及研究方法等信息,是课题的眼睛。
关键点二:怎样撰写“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在申报书中的完整表述是“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具有高度关联性。对此,我们要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和精要的评述,既要概述与本研究相近的代表性观点和成果,阐述对自己的启发,更要找到自己的研究空间。要么对已用研究成果进行应用转化,要么做进一步补充或重新改造等等。我们在撰写“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的“研究背景”时,主要思路是:选取核心概念,评述研究现状,阐述研究价值。示例如下:
(一)关于“行动导向”内涵的研究阐释
国内代表人物有姜大源、徐国庆、赵志群等。姜大源教授指出:行动导向就教学过程而言,就是教师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使学生在“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徐国庆博士指出“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构建“技术知识”。赵志群博士指出“有效的职业学习只能通过实际工作来实现,即‘做中学”,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学习原则。国际领域的“行动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德国的教学指导原则,“从外延特征看,‘行动表示服务于特定目标的系列化的动作,包括物质的、实践性的行动,也包括非物质的、智力性的活动;从限定属性讲,行动导向学习重在突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政治和教育意义……强调教学所产生的有意义的理性化的结构”。
这些观点给我们的启发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既要突出职业性,突出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教育意义。当然这些理论也留有很大的实践探索空间,至少可以启发两点思考:第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行动”过程序列,是外在于内容的组织程序,如何根据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心理逻辑组织“行动”呢?值得深入探讨。第二点,教学或行动的结果,既然指向经验和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由哪些类型的知识来表征和解释的呢?教学中又该如何利用这些知识类属,重新组织内容,建构新的知识呢?需要细化研究。
(二)“二次作业法”的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作业的内涵研究。“作业”在2009年版的《辞海》中是一个跨越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广域概念,是指完成工作而进行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作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认知主义的文本性作业,把作业视为课程补充和教学延伸内容。另一种是杜威的“主动作业”,把作业看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的“主动作业”具有鲜明的“行动导向”,但又不止于借助某种技能获得外部实利,而是指向更高层面的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内外世界的双重关怀。就职业教育而言,采用“主动作业”能够有效提高各种职业行动的关联度,促进能力跨领域迁移,形成关键能力,因此,主动作业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策略。
关于“二次作业法”的实践研究。“二次作业法”,作为教学实践创新,提法少见,却有坚实的教育实践基础,如“洋思经验”的“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教学模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合一,师生共用”,都是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结晶,都贯穿着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领域,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形式丰富多样,但是,如何将其向上提升一个层面,能够在普通教育学中得到解释,使之既具有个性又符合一般原理,在实践中易于传播、理解接受和广泛运用,却是一个难解的课题。笔者认为,使用“作业”这个人们熟知但又赋予新内涵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更容易引领职业教育跨越普通教育学的槛界,解决新理念难以传播的问题,有助于建立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关键点三:怎样撰写“内涵界定”
“内涵界定”全称为“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提示我们采用分项阐释的方式,需要对“研究背景”中的详细阐述再次概括,凝练出课题研究的观点和视角,阐释清晰“是什么”。示例如下:
行动导向。是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它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有意义的理性化的结构以及提高情意水平为目标,借助“行动”建构行动能力和技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是一个整体的系列化的行动过程。
二次作业法。本课题中的“作业”是广义概念,指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二次作业法”,是指教师基于“行动导向”的指导思想,以“作业”为驱动和过程,组织教学并指向作业结果的动态教学组织策略。
实践研究。是在“行动导向”思想指导下,探索如何有效设计“二次作业”引导教学;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相关的典型教学案例,为理论提升提供实践智慧。
关键点四:怎样撰写“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在解决“为什么”研究及研究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后,就很容易确立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了。从前面的“研究背景”可以看出,研究价值或空间在于对“行动导向”理论进行完善,在实践中有创新发展;当然,作为实践的需要,还肩负着提升质量的使命,为此确立相关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如下。
研究目标:
实现理论创新:丰富拓展“行动导向”的理论内涵,使之能统摄、指导、解释职业教育(含文化课)的教学实践,提高理论的周延性和阐释力。
实现实践创新:提炼出“二次作业法”的简约理论模型,编制出《作业指导书》,内置知识系统,统摄专业课和文化课学习的“行动序列”,有效汇聚教学双边活动,引导教与学双向反思,积淀基于行动过程的教学研究案例。
通过“二次作业法”的教学实践探索,逐步推广并形成全校性的统一行动,形成整体的结构化的教学行动序列,形成本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教学特色和综合效应,提升教育的质量内涵。
研究内容:
传统的作业设计及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如何阐释“行动导向”理论的内涵,使之简明而易于解释学习过程及结果;职业教育部分主流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教学模式在行动中运用转化,能清晰地掌握其中的程序逻辑,为分层设计、实施二次作业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研究编制二次作业法的《作业指导书》样例并不断修订,使之成为师生共同使用的、引导学习与反思的框架式教与学指导文本;二次作业法在主流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研究。
笔者认为,以上四个环节是撰写课题方案的“关键点”,是课题方案质量的主要体现,需要大力研究,精心阐述,特别是文献引用要全面、准确,评述得当。至于“研究思路、主要观点和创新点、成果形式”等内容,涉及研究工作的管理问题,其中“成果形式”尤为重要,值得高度关注。总之,把握关键点,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反复推敲,就一定能编制出较高质量的课题方案。■
(作者单位: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