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河北省深州市王家井镇周家村完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张欣
河北省深州市王家井镇周家村完小
小学语文阅读担负着从学习语言到应用语言的过渡。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言语实践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内容,同时,可以不断提高自身言语表达。本文就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由浅入深,让学生学会运用适当的言语表达真情实感,从而有效提升言语能力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语文阅读;言语表达;运用
在《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的课程性质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要求学生能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就明确了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为学会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和实践。在小学阶段,阅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手段,所以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到学生阅读的盲点——言语表达,对准“靶子”做针对性的探寻,力求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促使学生揭开语言的“神秘面纱”,并学会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真实情感,从而有效提升言语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中,有些文本文字浅显易懂,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并不困难,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不要急着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情感内容,而是让他们自己先读一读,然后丢开书本说一说课文说了些什么内容,刚开始接触可以让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然后培养他们按一定的顺序去表达。比如教学《一去二三里》这篇古诗,诗意十分浅显易懂,我们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会说,几处房子、几座亭子、红红的花朵、冒着烟火的烟囱……说完之后老师要给予肯定,接着就要去引导: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按什么顺序来讲故事的,我们从上到下,由远及近地说一说,好不好?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编成一篇你认为最美的文章。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有不少能让孩子们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文本内容再讲一讲,演一演,回家还可以说给自己的父母听一听。这样在复述,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并运用到说话中去,使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逐步提升学生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小露珠》中,比喻句的运用是文章写法上的一个独特亮点。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应该教什么呢?我认为,不仅是童话本身,还应借此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来训练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进行比喻句的训练,对话的练习,仿写的训练,等等。怎样对学生进行比喻句的认识和运用呢?请看如下的训练:
首先,老师直接出示三个比喻句:
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请学生准确地说出:小露珠和钻石相像的地方是因为;和水晶相像的地方是因为;和珍珠相像的地方是因为。
第二步,请学生仿说: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早哇,的小青蛙。”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早哇,的小蟋蟀。”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早哇,的小蝴蝶。”
第三步,仿说的过程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比较哪个更贴切。最后请学生分角色读一遍最贴近的句子,也可读自己写的句子。
再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作者用“像老人”、“像巨象”和“像骆驼”表现出了桂林的山奇就奇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用“像翠绿的屏障”和“像新生的竹笋”写出了桂林山的秀美;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写出了桂林山的险峻。教师如果能适时引导学生揣摩其中的用比喻来状物等表达方式,学生就会明白只作一般叙述,而不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就很难把事物的形状及其变幻表达得具体可感。
用数字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作比较突出事物的明显差异等,都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训练的表达技巧。
对于这类文本,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在语言的模仿、积累、运用上下工夫,没有能借此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就意味着未能有效实现其教材的教学价值。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中,有些文本内涵较丰富,言语形式独特新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产生情感共鸣,再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捕捉作者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表达技巧。在讲《爱如茉莉》这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上,在读中让学生从内容、写作手法、写作顺序或角度、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让学生去思考文章好在哪里,启发学生学习文章作者是怎样构思,怎样立意,怎样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的。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父母之间平淡如茉莉的情感的同时也掌握了文中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一波三折的布局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担负着从学习语言到应用语言的过渡。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言语实践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内容,同时,可以不断提高自身言语表达。言语训练的实践活动需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规范表达和创意地表达,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说”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依靠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锤炼语言,语文才能不断彰显语文味,学生才能稳定的提高自身言语能力和素养。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11,(8)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