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若:将艺术融于医术的“工作强人”

2014-03-18 14:29朱文赫
大众健康 2014年3期
关键词:胸外科外科医生胸腔镜

朱文赫

一步一个脚印做事

刘德若出生在东北乡下,目睹缺医少药的现实使他从小便立下了学医的志向,年轻时当过赤脚医生,老百姓的疾苦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帮助他圆了儿时的梦想,刘德若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接受系统规范教育的刘德若如鱼得水,1992年以优异的成绩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1995年,他在协和医科大学顺利攻取了博士学位。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刘德若成长为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普通医生,再逐步成长为主任医师,担任胸外科主任、大外科主任。

直到现在,刘德若都认为,一名农村医生的经历对于自己一生的影响有决定作用,“不论在什么环境,条件艰苦还是优越,你要始终记得,自己是名医生,救死扶伤、恪守医德是你的职责”。

2002年起,刘德若担任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主持科室工作。当时的胸外科,在前任主任的带领下,虽然在临床技术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年手术量仅200台,平均住院日49天,很多问题不如人意。没有像样的胸腔镜,胸腔镜开展非常差。刘德若担任主任后,继承以往的优势,围绕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开展工作。2004年,许树强院长亲自批示买了1台高清晰胸腔镜。近几年,经过连年向卫生部财政申请和重点学科建设,院里配备了2间一体化手术室,3台高清晰胸腔镜,和EBUS和纵隔镜,使设备达到国内一流。不仅致力于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硬件升级,更是从制度规范上着手加强管理,渐渐,胸外科发展成为中日友好医院的品牌科室,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2011年,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在人才培养上,刘德若不遗余力。对于年轻医生,刘德若在技术上从不垄断,毫不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技巧;“主治大夫以下,包括副主任医师,几乎每位医生都送到国外进修,学习、交流先进的技术、理念,每个都送出国。”共去美国8人,去日本6人,去欧洲4人次。这些医生回国后,经历了历练学习,成长速度很快,很快都能承担起科室的业务,“某种程度上说,在我们科室,每个大夫都是骨干。”

在安全管理中,刘德若特别强调制度规范。为了保证医疗安全性,胸外科一直坚持“术前讨论+术后讨论双把关”的管理办法,每周三下午、周五上午在信息中心会议室全科医生参与讨论,每周三早上7:30业务学习,每月一次多学科讨论,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的质量和术后的看护,努力降低突发事件的概率。

人员调配上,设置各种预案,不仅在手术上,平时的值班安排中,也采取“递进办法”,多级人员配合。平时在岗的医务人员分为三个级别,争取保证每个级别都有人员在场,第一级别如果第一时间不能感到,则有第二级别递进负责。“递进办法”很好地应对了可能出现的各种应急问题。同时,时刻保持通讯畅通,必要时随时请示应急处理。2006年胸外科两位主任去美国学习期间,科内运转正常,没有出现特别状况。

对此刘德若特别感谢科室同事的配合,“确保安全,一方面有制度的约束,但主要还是要归功于大家对制度的遵守。”

有一次,半夜下着瓢泼大雨,一位患者术后出血,夜间手术组医生电话联系到刘德若,请示是否手术。刘德若从不电话会诊,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他坚持感到医院,最后经过会诊,通过保守治疗解决了出血问题,患者避免了二次开刀。

“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医护人员,稍微有所懈怠,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适逢节假日,只要不外出开会,我都要来到科室查房,全科的医生也都保持了节假日查房的良好习惯。”刘德若主任说。

手术台上的工作强人

2002年,刚刚接手主持科室工作时,胸外科全年手术量200多台,平均住院日49天。2012年截止11月底,全科手术量达到1050台,十年间,手术量提高了四倍。而刘德若主任一人就占了200台,而且他做手术都是4级居多,复杂、手术时间长,很多是其他医院推荐来的难度手术。近全科四分之一。平均每周要做四台手术,每个月十五六台,而胸外科手术的复杂性和强度可想而知——在手术台上,刘德若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强人。与此同时,平均住院日也降到了13天。相比于工作量的提升,刘德若更欣慰科室技术水平的提升。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食管癌和胸腺切除,肺移植,肺减容手术,漏斗胸手术,上腔静脉切除置换术……可以说,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已经实现了各种手术无死角,这在国内罕见。“一方面感谢领导的重视,为我们提供了最先进的手术室设备,另一方面也要感谢大家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刘德若谦虚地说。

微创手术是刘德若一直以来的关注点,微创的特点是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尤其适用于年纪大、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可以避免手术带来的高并发症、高死亡率的风险。刘德若主任是全国最早开展此项技术的专家,现在每年的胸腔镜、肺减容手术领域,胸外科都有新进展。目前开展的单操作口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技术,只需一个4厘米的切口,就能完成复杂的手术,患者几天就能出院。而更为微创的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纵淋巴在中日友好医院已经做了1000多台,“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外科是一门艺术”

作为外科医生行医多年,刘德若主任对于医学学科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将艺术融于医术”是他的口头禅之一。对于外科学来说,首先应该将它定位成科学。外科是根植于科学的艺术。成功做手术建立在对患者的病理和生理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然而,如果仅仅将它看作是一门科学,那么难免以偏概全。”外科手术对于医生来说,是脑和手的结合,同时需要将艺术囊括其中。能否做好手术,与医生的思维方式,空间架构能力密切相关。比如,一台手术,如果对于患者的身体没有立体推想的能力,比如这部分血管的连接,脉络的走向,那么手术质量很难提高。“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做好一名外科医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质,与医术结合起来。”当好外科医生,也需要一定的天赋。“有志于做好外科医生的人,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刘德若说。

医学并不孤立,所以,要了解很多人文科学知识。“医生治疗的是一个人,而不仅是一种病,特定人群的风俗习惯,人们对疾病的普遍认识,都会影响到医生的治疗。”一名好的医生,也必须懂得如何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

靠道德力量维护行风

“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面对多种诱惑,药品和医疗器械购买回扣和红包现象是老百姓最深恶痛绝的。外科大夫,是用一针一线牵系着病人的一家安危。面对各种诱惑第一就是靠道德的力量。德,就是修炼自己。当医生,技术和德同样重要,要多去想病人的利益,该治的病再大的风险也要冒,不该做的手术再小也不做,不该用的药一片一支不多用,不该做的检查一项也不多做。我们科从不向患者要红包,实在推不出去的红包,为了让患者安心手术,术后再还给患者。我想,这种奉献爱心、崇尚道德的精神应该在每个行业弘扬。”endprint

猜你喜欢
胸外科外科医生胸腔镜
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体位护理对胸腔镜手术术后快速康复的应用
脚下的风景
荷兰外科医生完成由机器人辅助的超微外科手术
幽默可乐
胸外科管道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的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服务对胸外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