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引路?促进阅读

2014-03-18 09:40沈美华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郑和海伦司马迁

沈美华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让课堂提问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得新课程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关于课堂提问,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质“疑”而问,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引人探索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境,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课时,我抓住“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迅速进入文本,进行主动探究性的学习。学生由此问题而引发另一疑问:“火星和地球既然是孪生兄弟,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而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进而引起了对下文的思考,激起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有“的”而问,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着语文目标的实现。设疑提问,既要紧扣文本内容,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又要合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易于回答且能够回答。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性要明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而问。在《海伦·凯勒》一课教学中,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初步体会到了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我提出问题:“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海伦的不屈不挠精神?”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找出文中的重要句子:“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于小小的手指都摸出了血。”。让学生自由朗读,再通过赏析句子中的词语,如“夜以继日、如饥似渴、每天坚持、甚至、练习”等,让学生感悟海伦的不屈不挠,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受到心灵的震撼。当然,问题的提出要疑而不难,提问的难易要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思考后能够答出来的程度,要能引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自问自答,以问促读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主体。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氛围中获取知识,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还应把自己作为参与者,实实在在地参与课堂,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师生成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中,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让学生仔细读读每个自然段,并针对每一段的内容试着提一到两个问题。学生在读完后大都能根据段落内容设计问题,如:“金字塔坐落在哪儿?是什么样子?”“金字塔为何而建?为什么叫金字塔?” 有的问题看似简单,但能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提出问题,再找出问题的答案,自己弄懂了,比老师的讲解更能让学生印象深、感受真切。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也可以通过让学生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郑和远航》这课中,揭示课题之后,我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郑和是个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寻根究底,注重“追问”

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有效提问能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敲开学生兴趣的大门。追问作为一种提问形式,更有其优势,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追问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提问,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不仅促使课堂的生成,又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精神。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文中写到司马迁遭遇飞来横祸,悲愤交加,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此时的司马迁面临着怎样的抉择?”将学生的回答总结后得出“生”与“死”的抉择,学生从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体验到司马迁的生不如死。接着我追问下去:“司马迁能死吗?”引导学生继续读书,继续思考,由此引导学生读出文中司马迁的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表面意思学生们都懂,但是怎样让学生们透过文字想到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呢?我让学生仔细读读这句话,试着走进司马迁的内心,思考他是怎么想的,从而让司马迁的顽强不屈、忍辱负重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变得丰满而又厚重。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否成功,关系着课堂教学成效是否明显,关系着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愉快地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课堂问题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主体、不同文体“因材设计”。只有不断探讨交流,在教学中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郑和海伦司马迁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郑和下西洋
作家死亡之谜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海伦·凯勒的故事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
不可鄙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