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写作兴趣的消解及重建

2014-03-18 16:52丁平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假话真话语文课程

丁平

写作教学中“教”“学”双方的矛盾,实则是成人意志及社会规范与儿童个体的精神自由与生命成长之间各种矛盾的集合。这些矛盾,并不因为某一教师与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而消融,而是以种种方式时隐时现,不断地遮蔽与切割着儿童的生命,也包括他们的言语行为。矛盾并不可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正视矛盾,在研究矛盾、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才会得到确认,儿童的需求才有可能受到重视,写作教学研究才能发展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儿童言语生命的成长助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儿童写作能力的诸多因素中,兴趣同样是最重要的。管建刚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兴趣”重于“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中曾8次提到“激发”21次提到“兴趣”,涉及写作的内容里出现了7个“兴趣”,显示出《语文课程标准》制定者对兴趣引领儿童学习这一理念的认同,同时透出他们对儿童学习(写作)活动中兴趣缺失的焦虑。老师也常谈到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经验,然而,深究起来,对“激发”这一词语本身也要打个问号。好像学生对写作没有什么兴趣,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去鼓动、去激励。实情是不是这样的呢?

如果真的这样认为,那就忽视了儿童身上真实存在着的言说的本能和冲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给人们知道。那些怕写作的孩子,那些在课堂上不吭一声的孩子,在课堂之外,常常可见到他们眉飞色舞的样子。谈游戏,谈好玩的同学和老师,谈自己的快乐,也谈自己的烦恼,那些无拘无束的言谈,有时甚至会让你惊讶,这家伙怎么这么能说?然而,课堂中那沉默的大多数是怎么回事?写作时咬半天笔杆写不出一个字又是怎么一回事?

细细想来,沉默的大多数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沉默的理由,但有不少原本是爱说爱讲的孩子,为何逐渐选择了沉默?“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使学生越来越倾向封闭内敛,最终关上心门。

《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自由表达,带来的是怎样的写作教学前景呢?

一、构建面向儿童的写作课程,在“语言运用”的高度统一知识传授与能力形成

常听一些老师抱怨,苏教版教材的习作编排没有体系,也没有读写例话的引导,让老师没法讲,学生也不懂应该掌握哪些写作方法。这与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有很大关系。然而,我们忽视了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常识:系统语文知识的识记并不能必然提升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系统的语文知识教授的是静态的语言规则,而表达靠的是动态的言语运用智慧,这种智慧需要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习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概括:“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知识本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与社会,探索自身的实践中不断积淀的经验总和。每一具体知识点的形成,都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写作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必定蕴含知识因子,自有其特定的教学内容。其中关于文体知识、关于写作方法、关于对待写作的情感态度,都要在写作教学中逐步实施。然而,这种教,并非一种简单的告诉,也不能预先构筑起坚固的知识体系,引着儿童进门入户。事先构建起系统的写作知识,再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这样的过程必将鲜活丰富的儿童生命切割得支离破碎,自然会阻隔儿童表达的欲望。

当然,儿童写作教学并不是不要知识。儿童写作需要怎样的知识,在何时进行知识的教学,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通盘的考虑:结合儿童的表达现状进行梳理,用心构建面向儿童的写作课程,并要将这些知识分散到读写实践中去。在阅读中结合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体悟,去发现、获得知识。在儿童需要时适时点拨,让每一个儿童在自己的努力下,构建起符合自身气质的写作知识。朱光潜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道,指不出形状。”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想着要教什么,要学生达到什么,而应真心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带领他们经历“写”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沿路的风景指点给他们,这本身就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二、倾听童心,让“真话实话”驱散“假话空话”

写作是心灵的独语。语言反映出的是精神,折射出的是灵魂,语言往往反映内心世界。《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有这样一句:“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果不仔细思考这番话的深意,我们会觉得很奇怪,哪有孩子喜欢说假话、空话、套话的?儿童初临人世,拥有的是纯真的目光,水晶般的心灵。他们嘴里的假话、空话、套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为什么要说假话、空话?

要儿童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需要纯净的语言环境。儿童学到的语言就是来自成人的世界,如果我们的社会交往中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儿童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又怎么可能不受污染?在我们的语文课、品社课、班队会上,如果总是弥漫着远离儿童的空洞说教,在学校迎接各类检查时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说谎时,假话、空话不是已经像种子一样埋在了孩子的心里了吗?其实,孩子的表达往往是最纯真的,满大街的看客中,指出皇帝身上什么都没穿的,不正是孩子吗?可现实生活中,当这些可能不那么光鲜的真话遇上坚硬的成人权威,结果会怎样呢?鲁迅先生曾开玩笑说自己碰壁多次,把鼻子碰扁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碰壁多了,自然就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反正不说真话。

要儿童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需要成人的宽容。由于经验的限制,每个人把握世界都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盲人摸象的寓言并不完全是虚构的故事。儿童的真话,有可能并不是事实,会片面,会失真,有时甚至还很刺耳。我们要把孩子当作孩子来看,尊重儿童表达的权利,让写作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解放儿童的精神,滋养儿童的生命,呵护真实的种子。

要儿童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还需要我们具有鉴别真话假话的能力。当孩子们在课堂上、在写作时一遍又一遍地表决心、做检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笑意盈盈、频频点头呢?如果我们的思想和语言早已被格式化,恐怕就是听到了那些格式化的空话大话,也无法辨别了。

三、以儿童视角开发教材,让命题写作不再束缚自由表达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学生在自由练笔中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思维活跃,语言活泼。然而在作文课上,在考试中,面对给定的命题习作,他们就像变了一个人,要么绞尽脑汁编造并不存在的故事,要么套用范文,袭用套语,把本来丰富的生活表达得毫无生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也提到了“积累写作素材”“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的要求,在第四学段中更是要求每学年“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如此说来,是不是该弃教材于不顾?以平和的眼光看,教材编写者在构建习作内容时耗费了大量精力,从文学、写作学、心理学等学术仓库中汲取有用资源,在编排上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习作课程的一份重要资源,有论者称是“儿童写作质量的底线保障”。苏教版教材在习作的编排上,引进了许多适合小学生的话题,并且尽量放开限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创设条件催生自由表达。

教材编写者、命题者不一定都是儿童心理专家,也未必整天跟孩子打交道,即使他们尽力以儿童视角来理解儿童写作,但教材中的习作命题仍有可能离学生生活较远。各地的教材使用者各自的社会条件、人生经历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如在阅读教学中大家都认识到的,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命题作文,教师也必须审视教材,确定教学内容,从命题中提取写作主题,寻找最适合儿童的话题,在教材提供的主题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对话点,将儿童的生活导入教材,将教材活化为充溢着儿童生命的言语场。只有我们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活用教材,打通课内外,以教学连接生活与表达,让自由的童心活跃起来,儿童写作才能免于生硬、僵化,变得自然、柔软,闪耀出童心的光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假话真话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讲真话使人健康
假话种种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有谁会对我说真话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假话在狂欢
关注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