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次全球金融危机不利因素在于放缓甚至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好的方向在于让金融机制更为完善,让经济的发展在长远中阻碍更少,发展更顺利。金融监管机制漏洞的暴露为金融监管提供了新的考量要素。文章对金融监管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监管机制漏洞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167-02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奥巴马政府下大力气开展金融机制改革,对华尔街的关注也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加强监管也成为其经济执政领域的关键词。金融监管缺失成为金融危机爆发根源之一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也为我国敲响了警钟,提供了借鉴。
1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
1.1 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成为金融机制监管的方向
英国的卢埃林教授在曾对73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统计发现,实行单一机构混业监管的国家有13个,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管的国家有35个,实行部分混业监管的国家有25个。受金融混业经营的影响,完全分业监管已经不是主要选择模式。
1.2 趋同化、国际化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法制的特征
受制于经济、社会以及法制传统,金融监管体制必然会有地区的烙印。但是,发达国家的模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法制引进改造的对象。影响较大的有:第一,英国模式,座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金融监管法制起源较早,发展较为完善。自律是英国对金融业的监管的主要形式。第二就是美国模式。美国与英国恰恰相反,监管法规众多,主要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来为金融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目前各国采用的金融监管方式大多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现状采取对两种模式进行融合的策略,一方面制定完备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不放弃金融业自律的形式。保证金融业的企业社会良心。
1.3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越来越受到金融监管的重视
内部严苛控制,将风险在源头消灭,这是有效实施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外部的金融监管缺少企业内部的高效、有效配合往往就是事倍功半。在国外,银行的内控意识是非常强的,一般有独立的部门仅对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进行内部审计,并有健全的内控制度作为保证。但是,近年一些大牌银行出现了一系列严重事件均与内控机制存在的缺陷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开始重新审视并完善银行的内控机制,同时,外部监管也开始重视企业内控的完善。同业自律在欧美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各国都非常认可金融业相关工会在整个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
1.4 国际化成为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松散关系变得紧密,于此同时,风险也在各国间转移、扩散。国际化已经成为金融监管的必然。西方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国际银行联合监管的方向。《巴塞尔协议》就成为这一方向的规范性文本。
2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解析
2.1 国有资本为市场主导暴露了市场准入受限的严重
市场准入是金融监管的基础,也是确保金融业安全的第一关。但是市场准入不是不让入。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自身发展有着中国特色。一个稳健有序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的根本应该是国有金融机构为主,民营和外资金融机构竞争有序的发展格局,然而,现实却是不管企业开拓任何新的金融业务,或者成立新的金融机构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批。有关部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金融市场准入门槛一升再升,这样只能强化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
2.2 退出机制不完善加剧了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积累
准入与退出机制并重应该是衡量一个金融市场是否完善的标准之一。然而我国在市场准入上层层加码,重视度一层高过一层,但是严进宽出造成的后果就是,当金融风险苗头涌现的时候,金融监管部门只能采取行政手段去硬性干预,缺乏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优胜劣汰的自发机制。这样,金融机构的风险也会转嫁于政府,金融机构被政府关闭,那么,相关债权也就只能由政府垫付,这样下来,不仅让主要债务人的道德风险加剧,也会导致金融机构盲目扩张,“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积累与日俱增。
2.3 监管手段远低于国际水准
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运用能力仍然显得乏力;可操作性上,监管制度中一些相关规章制度不具备现实执行条件,一些惩罚措施非常单一;存款保险、信息披露、银行评价等制度上有明显的缺位;与此同时,监管信息化进程缓慢,一些监管软件的研发不足,明显落后于既有的监管需求。
3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与风险管理完善的措施
3.1 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进程需要加快
(1)建立正确的合规性监管理念和方法。第一要明确监管重点,将监管的重点转向外部督促和外部评价银行合规风险管控机制的建设,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转向具有国际水平的管控机制建设,第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深入有效分析,同时第一时间向银行提出改建意见和建议,同时履行改进督促指责。
(2)“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导手册”之类的参考文本可以说是简单有效的手段,相关监管部门要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同时结合本国金融业发展状况来制定出台《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导手册》,从制度上、法规上来明确银行内部合规责任,相关部门的地位、作用、职能、结构得到清晰划分,根本上确保银行合规经营。
3.2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需要完善和实施
第一,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机制首先需要完善。银监会、证监会需要以国际相关金融机构的经验为借鉴,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完善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从中找粗重点问题,找到重点监控对象,并将问题和监管进程形成管理档案,强化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全面监管。
第二,加强监管的前提下,一定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行政强制干预要适时适度。银监会、证监会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完善市场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逐渐减少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直接干预。
3.3 全面提升监管方式和多样化监管手段
(1)由合规性监管为主转为合规性监管与风险监管并重。任何单一的手段都存在缺陷,风险监管与控制不能适应金融创新发展要求同样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风险管控是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现和保持我国金融秩序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从当前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运行体系的的现状来看,金融监管可以从完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着手,积累中弥补相关漏洞,同时配合行政手段对金融机构经营进行规范,通过逐步的市场条件实现预防、分散、转移风险的目的。
(2)提高银行监管手段技术含量。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也让风险更高,需要监管机构投入更大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监管软件的研发,堵住可能存在的漏洞,最快速度更新,提高地区、国境间的监管信息的电子化程度。
4 结语
金融全球化发展是未来大势所趋,发展中必然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也必然要与其实际相结合同步发展。但是,前提是要充分认识到和尊重金融业发展的市场规律,在以金融创新为主导的金融监管理念指导下,以金融创新的发展规律为准绳,多元化对策完善,就可以实现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在遭遇金融危机过程中将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实现稳健有序的发展格局。
作者简介:叶勇(1979—),男,云南玉溪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研究生,天津雷沃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