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淮河路是合肥历史上有名的商业街,位于市中心四牌楼商业区,交通可达性强,商业集聚度高。早在明清时期,淮河路一带就十分繁华,20世纪70年代末,步行街上虽然热闹,但街道不足三米宽;直到1993年市政府对淮河路进行拓宽改造,现代商业才逐渐兴起,淮河路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步行街;1998年再次对淮河路东段进行拓宽整改;之后又兴建了地下美食城,将淮河路的商业功能进一步拓展。当前,淮河路步行街面临着众多问题,交通不畅、空间发展受限、周边环境混杂、管理的缺失、配套服务设施的落后等等,都限制了其整体品质的提升。刘阳[1]以淮河路步行街为例,分析了我国城市商业步行街区面临的各种问题;余婷[2]运用符号学理论研究淮河路步行街,从符号学的角度提出见解和建议;曹烨君[3]以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为参照,分析了淮河路步行街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整理,从空间序列、尺度、历史古迹、节点以及交通等层面,分析了淮河路步行街的发展现状,同时针对现状,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淮河路步行街全长920 m,街道宽约22 m,西起宿州路,东至环城东路,南临长江中路,中部由北含山路贯穿南北。它联系着环城河、市府广场、省委省政府、九狮苑等一系列重要的城市节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合肥市著名的商业街。而淮河路步行街的价值还在于历史遗存和场所记忆,它汇集了教弩台、李鸿章故居等古迹,九狮桥、逍遥津近在咫尺,众多的历史古迹为淮河路步行街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不同于新开发的商业街区。
两条南北向城市道路将步行街分为三个部分(如图1)。西段:宿州路至含山路东侧。主要商业包括百大鼓楼商厦、新安商城、海亚商城等,历史保护建筑—李鸿章故居坐落其间,此段建筑体量、尺度和风格相去甚远,整体形态极不协调。中段:含山路西侧至明教寺。拥有海亚大世界、百盛等大型商场,其中逍遥津路是步行街和古逍遥津的纽带,历史古迹——教弩台旧址则是步行街整部乐章的华彩。东段:明教寺至环城东路。此段为1998年拓宽改造部分,是淮河路改造比较完整的一部分,建筑风格主要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有着很浓厚的文化氛围[4]。但东段商业业态分布不合理,造成整体气氛较为冷清,未能充分发挥商业价值与文化宣传作用。
表1淮河路步行街比例尺度分析Tab.1 The scale analysis of the Huaihe street
淮河路步行街的平面布局为“街-广场-街”的形式,空间序列以“手”雕塑为开端,发展至明教寺广场达到整个步行街的高潮,步行街东段则作为尾声。街道整体形态是以线性为主的单一布局,但缺少面状广场系统的点缀;街道宽度无收放、无变化;景观环境未与线性活动模式相配套;建筑风格杂乱无章,使得淮河路步行街作为商业空间所应该具备的秩序和节奏未能体现。在920 m的长度上,空间感受平淡无奇,序列组织放任自流,无主题、无变化造成了空间序列的单调乏味。所以从现状来看,淮河路步行街仅仅是一条购物街。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指出,D/H比值大于1后会逐渐产生远离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D/H比值越小于1越会产生接近感,逐渐变得狭窄。D/H=1时,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均衡之感[5]。
淮河路步行街西段,李鸿章故居D/H约为3,产生空旷感;怡和锦江宾馆为高层建筑,因此,街道高宽比失调,D/H约为0.3,此处感受较为压抑。中段D/H约为0.8,街道空间围合感较强,是比较舒适的空间比例。东段D/H约为1.4,街道尺度产生较为舒适的围合感,给人群创造了愉悦的购物环境(如表1)。在步行街上的行走,基本上是怡人轻松的状态,不会有太强的压迫感。但两边的建筑低层、多层与高层并肩而立,参差不齐,尤其是怡和锦江宾馆与建信大厦高度的陡然变化,让天际线缺少节奏与层次感。
文物建筑是公认的最有价值的三大旅游资源之一。大量的历史古迹在淮河路步行街聚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到合肥的游客都会到步行街游览一番。位于淮河路步行街西段的李鸿章故居(图2),是江淮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晚清名人故居,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淮系展览馆,西院为故居陈列馆。建筑群沿街而立,长达60余米。明教寺,是见证合肥历史的重要古迹(图3)。三国时期为曹操点将台;寺院始建于南朝时期,称铁佛寺;明代改称明教寺;后迭经兴废,清光绪年间得以重建;抗日战争时期被炮火摧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修缮;1998年,步行街拓宽改造中,在明教寺入口前加筑台基、设置广场。但两座古迹的周边皆为尺度较大的现代风格建筑,古朴的建筑特色与所处环境格格不入,周边缺少绿化景观的点缀,路灯、其他等环境设施也未能与古建筑群相配套。
整个街区的城市设计忽视了地域文脉的延续和文化内涵的营造,使得淮河路步行街的历史文化意义仅仅停留在古迹的保护和再现阶段。文物古迹作为街道空间的标志物,不仅未能带动周边的文化氛围,反而是周边建筑庞大的体量、鲜艳的色彩和张扬的风格对古迹形成压迫之势。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节点就是一些要点,指的是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十字路口或道路会集处以及结构的变换处等等。它的重要性来自于它是某些用途或特征的集中。它的影响波及整个区域,成为这个区域的象征[6]。针对淮河路步行街来说,节点是由道路交叉口、逍遥津路、飞骑桥巷以及明教寺前广场共同构成。
宿州路入口(图4):地处市中心,西邻市府广场、绿都商城和江淮大戏院,南接长江西路,人流量和车流量都非常大。步行街入口处两侧,鼓楼商厦相对宿州路退让约15 m,形成入口前广场,原省糖业烟酒公司大楼做转角处理,空间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围合感。入口中心处为“手”型雕塑,未设置其他绿化配套设施。交通拥堵和聚集在此的摊贩,严重影响了入口处的空间品质,而雕塑的尺度较小,也被周边噪杂的环境所淹没,入口形象被弱化了。
北含山路交叉口:周边四栋建筑物三荣大厦、海亚商城、锦华商城和海亚大世界,沿道路交叉口处均被设计成转角形态,将三个立面突显出来,曲折的界面创造出明显的阴角空间,芦原义信认为,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交叉口还有利于打破建筑立面连续过长所产生的封闭、单调和沉闷,而空间的开合形成收放变化也为空间注入节奏感[7]。然而,北含山路繁忙的过境交通与步行街巨大的人流在交叉口汇聚,导致秩序的混乱。实际情况是,人们在步行街上的活动要小心翼翼的避开车流,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并未展现阴角空间的精神。
逍遥津路:东邻明教寺,北接逍遥津公园,南面是百盛商场。全长约85 m,是联系步行街和古逍遥津的纽带,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氛围。逍遥津路在中部与东西方向的立志巷、北油坊巷相交,这两条巷子内部满是五小行业,其杂乱的环境延续到了逍遥津路上,本该拥有高品质环境的逍遥津路,却也被混乱的地摊和无序的停车所充斥(图5)。
明教寺前广场:毗邻百盛停车场,与九狮桥路接壤,平均宽度 45 m、进深 40 m,面积约为1 800㎡。广场与街道相互串联,能够接纳从各个方向前来的公众,但西侧与百盛广场之间界限模糊,南面仅用路障与九狮桥街分隔,空间领域不明确。明教寺前广场是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场所,除却外地旅行团和礼佛人士,在此处逗留的人群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因为缺少座椅、绿化等相关功能性设施,这不仅弱化了明教寺的文物保护意义,更难以突出广场的文化传承功能和历史价值。
飞骑桥巷:位于步行街东段,紧邻金都商城,长约百米。因三国时期的典故“吴侯孙权飞骑过断桥”而得名,但由于古迹的遗失,现在的合肥人早已不明其详。近年来由于缺少保护与规划,飞骑桥巷也只剩下一个残破的路标。
环城东路入口:环城路被誉为合肥市的“绿色项链”,步行街环城东路入口相对较为宽敞。之前的入口标志为结合座椅设计的图腾柱雕塑,因此在此处停留的行人较多。可惜近期将雕塑拆除,仅立一巨石作为标识,绿化等景观设施也被停车位所替代,原本的场所精神荡然无存。
公交在步行街的对外交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的实现了公交车与步行的接驳。公交逍遥津站、鼓楼桥站、市府广场BRT站台、临近九狮桥路入口的大东门BRT站台,距离淮河路只需步行五分钟,方便了人们的购物,公共交通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步行街周边拥有数个停车场,包括逍遥津地下停车场、北含山路上的淮河路停车场、九狮桥路停车场、银泰中心地下停车场,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就近选择市府广场地下停车场以及宿州路上的国元信托大厦停车场。
步行街周边车流主要来自横穿南北的北含山路、宿州路和环城东路,三条道路皆直通主干道长江中路,车流量较大,道路通行能力差,极易造成交通的混乱局面。北含山路上,送货车和小轿车随意停放在路边,使得原本就狭窄的街道更加拥挤。据调查,停放步行街各道口的自行车、三轮车中,真正购物逛街者使用的只占一半,其余是商家员工的[1]。在商业街人行高峰时段,经常造成交叉口的拥堵,由于缺乏交通信号指示,行人的步行安全也存在极大隐患。
充分挖掘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以提高步行街的文化品质,新建建筑与装饰装修以延续历史风貌为原则,与历史古迹文化环境相协调,营造具有浓厚文化气质的街区环境。同时,可以开辟品质较高的、具有安徽特色的经营区域,引入老字号、融合休闲饮食文化,使其形成商业定位,吸引人群。
重点针对街道交叉口、街边广场与历史古迹,布置绿地、花坛,增加高差变化和改变地面铺装,创造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针对合肥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应增加绿化和水景设计;在街道公共活动空间中布置座椅、咖啡座等舒适的休憩设施,增加人们的社会性活动;街道中间小吃亭的设计可与绿化、休息设施相结合。
加强周边的交通建设,疏散步行街附近的交通压力;在步行街附近各大路口增设地下停车场,分散从不同方向前来的车流,就近停放;借助交叉路与辅道规划货运通道,力求与步行街人流互不干扰;禁止路边停车,规范流动摊点;引导非购物、非游览人群从城市支路通行。
淮河路步行街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的文物古迹,作为合肥市的著名商业街,应当彰显城市的历史与发展。通过对空间序列、尺度、历史古迹、节点以及交通几方面的现状研究,提出应该注重提高步行街的品质,形成具有徽派特色的地域商业文化;积极地优化外部环境,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购物场所;改善内外交通条件,为人们的步行购物环境提供安全的保障,从而为整个地区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1]刘阳,张 泉.城市商业步行街区的问题及对策——以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5(05):95 -98.
[2]余婷.合肥淮河路商业步行街中的建筑符号学运用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160-163.
[3]曹烨君.城市商业步行街规划研究-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发展规划思考[J].安徽建筑,2010(2):50-51.
[4]张庆宇,潘五六,查 昕,等.探求历史的文脉,创造宜人的城市公共环境——合肥市淮河路文化商业步行街设计构想[J].安徽建筑,1998(5):90-92.
[5]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李大为.哈尔滨中央大街空间特色剖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5(4):369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