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荣,吕晓江,杨 洁,吴 春,王建军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 南充 637000)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和预后有关,现有文献主要从疾病临床表现判断病情,而客观指标如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判断病情轻重的相关报道较少[1]。故本文对近3年在乙脑流行季节(7~9月)收治的乙脑患儿的常规实验室检查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讨,以丰富乙脑诊治经验。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乙脑流行季节(7、8、9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及感染科初诊乙脑患儿共3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0例,男∶女为2.8∶1,年龄6月龄至12.5岁,平均(5.1±3.0)岁。
38例均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214-2001。38例患儿入院后血液标本送南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结果回报乙脑抗体IgM均呈阳性。
乙脑分型和分组标准根据乙脑分型标准[1],分为普通型组和重型组(包括极重型)。普通型组:体温≤ 40℃,烦躁、躁动、惊厥、昏睡,可出现颅内压升高表现。重型:体温> 40℃,昏迷、躁动、反复或持续的惊厥,浅反射甚至深反射消失,瞳孔缩小,但对光反应存在。极重型:体温迅速升至40 ℃,甚至>41 ℃,深昏迷,可出现呼吸衰竭,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吞咽及咳嗽反射亦消失。纳入病例其中20例符合普通型乙脑,18例符合重型或极重型乙脑。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行外周血血常规,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外周血血清及脑脊液神经元烯醇化酶测定。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及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测定为常规实验室检测,38例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了常规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常规实验室检查普通型乙脑和重型乙脑无差异。结果见表1。
表1 乙脑各组的常规实验室指标结果比较
38例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了外周血及脑脊液神经元烯醇化酶检测,结果显示外周血和脑脊液中神经元烯醇化酶普通型乙脑和重型乙脑有明显差异。结果见表2。
表2 外周血及脑脊液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检测结果比较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由蚊子传播的以脑实质病变为主的病毒性脑炎,为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之一[2]。普通型及重型乙脑预后差异大,普通型乙脑预后好,很少留下后遗症,而重型乙脑预后差,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3],家庭经济负担重[4-8]。从临床表现看,本地区乙脑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均可以发生惊厥,与朱朝敏等[5]研究结果一致。而重型乙脑患儿更易出现意识障碍和呼吸衰竭,这与朱燕凤等[6]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显示乙脑患儿均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普通型及重型乙脑患儿该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脑脊液白细胞数稍高,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故除从临床表现初步判断病情轻重外,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不易区分病情轻重。
神经元烯醇化酶是中枢神经特异的蛋白质,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胞浆中,正常脑脊液中含量很少,脑脊液中NSE可作为脑损伤的灵敏标志物[9-10]。李继荣等[11]研究发现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NSE明显升高,而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NSE升高不明显,而本研究显示:重型乙脑患儿无论是脑脊液还是外周血清中的神经元烯醇化酶浓度均高于普通型乙脑患儿,这可能与乙脑病毒主要导致脑实质细胞受损有关[12]。徐志伟[13]研究发现乙脑患儿脑脊液NSE水平随病情加重程度而升高,且极期、恢复期血清NSE水平与脑脊液水平呈正相关。本研究也显示出类似结果,提示重型乙脑患儿脑实质受损程度比普通型更重。该研究显示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浓度可以作为帮助判断患儿病情轻重的客观指标,对指导临床工作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3-769.
[2]卫生部.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脑监测方案[S].2006.
[3]Yin Z,Wang H,Yang J,et al.Japanese encephalitis disease burden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 four cit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Am J Trop Med Hyg,2010,83(4):766-773.
[4]杨绍基,任 红,李兰娟,等.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93.
[5]朱朝敏,许丽娟,牟艳杰,等.46例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1898-1899.
[6]朱燕凤,曾 玫,王晓红.等.上海市中型与重型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比较[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3,8(2):92-97.
[7]李子林,马 福,高 君.江苏省2008年乙型脑炎疾病经济负担调查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09,20(3):17-18.
[8]王旭霞,李艺星,尹遵栋,等.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疾病负担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3):246-250.
[9]Hergenroeder GW,Redell JB,Moore AN,et al.Biomarkers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J].Molecular diagnosis & therapy,2008,12(6):345-358.
[10]Varma S,Janesko KL,Wisniewski SR,et al.F2-Isoprostane and Neuron-Specific Enolase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fte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Journal of Neurotrauma,2003,20(8):781-786.
[11]李继荣,汪光蓉,凡瞿明.颅内感染性疾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腺甘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5):474-476.
[12]吴光华,杨佩英,唐家琪.八种重要传染病的防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39.
[13]徐志伟.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检测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5):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