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惠敏,袁 静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高职高专医用化学课堂导入例析
时惠敏,袁 静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重要步骤。有效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本文介绍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并列举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方法。
医用化学;课堂教学;课堂导入
医用化学是高职高专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化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该课程概念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学方法不同于中学的精讲多练,课堂信息量大,学生普遍学习吃力,缺乏兴趣;还有部分学生认识不到医用化学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化学无用,缺乏求知欲。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医用化学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学而言,课堂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抓住课堂导入环节。课堂导入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是预示高潮和结局的序幕,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航标。教师在授课伊始,若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有目的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就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刘显国教师曾把导入新课归纳为短、新、精、平、快、奇、巧、准8个字[1]:短,即语言简短、清晰、易懂;新,即有新意,形式新颖;精,即设计精心,内容精练,讲解精彩,抓住关键,画龙点睛;平,引入时的知识坡度不宜过大,最好先在一个水平面上;快,新课引入,一般以1~2 min为宜;奇,给学生留下一点奇妙的悬念;巧,即设计巧妙;准,即新旧衔接的知识点要准,语言使用要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中,应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
2.1 复习旧知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或经验,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自然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它能够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印象,增强学习信心,集中学生注意力,不会使学生觉得新知识的出现很突兀,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但要注意,回顾旧知识应简明扼要,不能占用太多时间,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复习,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例如,在学习烃的含氧衍生物时,可使用此法通过复习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引入: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氢化合物又叫做烃,烃分子中的氢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即为烃的衍生物,如果取代的基团中含有氧,就叫烃的含氧衍生物。此外,在学习油脂时,可以通过复习羧酸和醇(甘油)的酯化反应引入。
2.2 图片导入
图片可以把美丽的现象浓缩于尺幅之中,以小见大,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快速投入到探究知识奥秘的学习中去。如在讲授溶胶时可搜集一些与溶胶性质有关的优美图片,如江河入海口处的三角洲、清晨茂密树林中透过枝叶间的一道道光柱、黑夜中探照灯的光束等,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教师配以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提示,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此时,抛砖引玉,这些美景是怎么产生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溶胶里。由此,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奥秘的强烈探索欲望,兴致勃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3 典型案例导入
典型案例导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具体案例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如在进行对映异构新课教学时,可使用典型的药害案例“反应停事件”导入。“反应停”(沙利度胺)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眠作用,20世纪60年代前后,曾被欧美至少15个国家的医生用于治疗妇女妊娠反应,一度成为“孕妇的理想选择”。但随即而来的是,许多出生的婴儿都是短肢畸形,形同海豹,被称为“海豹肢畸形”。(此时,展示几张海豹肢畸形婴儿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增强学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社会责任感。)1961年,这些症状终于被证实是孕妇服用“反应停”所导致的。原因是“反应停”存在一对对映异构体,其中右旋体(R型)具有镇静催眠作用,而左旋体(S型)不但没有镇静作用,反而有强烈的致畸作用。那么什么是对映异构体?对映异构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由此,通过典型案例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对医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新知[3]。
2.4 生活常识导入
生活常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通常人们只熟悉现象,而往往不知道成因。心理学研究证明,太熟悉的东西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完全陌生的东西因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联系不上,也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接受美学认为,恰当的方法是把新颖度定在“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尺度上[1]。在课堂导入中,若使用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常识,符合接受美学的观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新课电解质溶液的导入:“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不能用湿手或出汗的手去触摸电器,否则容易导致触电事故。这是因为水会导电,而汗液中除了有大量水之外,还含有NaCl、KCl等,它们溶解在水中也会导电。实际上,除了NaCl、KCl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化合物溶解在水中有不同的导电作用,有的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也可以导电,人们就把溶解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离子就是通过一种电解质溶液——体液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细胞。因此,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从事剧烈运动的人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样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学生易于接受。
2.5 联系临床或后续课程导入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与知识的有用性密切相关。对于医用化学,若能在课堂导入中将知识与临床或后续课程联系起来,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渗透压的导入:首先展示一张学生非常熟悉的临床输液图片,然后结合临床设疑,为什么输液时常用的注射液如NaCl溶液的浓度是9 g/L、葡萄糖溶液的浓度是50 g/L,为何不使用其他的浓度?如果将两种溶液的浓度增大或减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由此导入,使学生认识到该知识对自己将来从事的临床工作有用,就能产生学习的动机,从而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缓冲溶液的导入语可与后续课程生物化学相联系,如: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一般维持在7.35~7.45之间,但是人体每天都在不断地从食物中摄取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而且人体新陈代谢也会产生酸、碱性物质。为什么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却能够维持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呢?究其原因,主要是血液中存在着多种缓冲对,具有缓冲溶液pH值的作用。据此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用化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不拘一格,对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即使是同一位教师,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或教学对象不同时,使用的导入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无论采取何种课堂导入方法,一定要遵循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原则,切不可流于形式。
[1]周明星,张柏清.创新教育模式全书(上)[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宝峰.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3]凌云云,黄勤安,吴运军,等.内隐学习理论在高等医学院校《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0):2826-2827.
G421
B
1671-1246(2014)13-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