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琪,刘春梅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药材工作迅速发展的精神法宝
李 琪,刘春梅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药品的需求激增,由于财政资金短缺,政府就地取材、发展药材生产、设立医药合作社、多方筹购,使得药材工作迅速发展。这源于3个精神法宝——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尊重科学的求真精神。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药材工作;精神法宝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地瘠民贫,加上军阀割据、连年战乱及封建剥削,文化教育卫生水平极低。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药品和器械的供应严重不足,患病军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延误和加重病情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负伤将士因药品缺乏失去生命。
面对抗战时期边区药材供应严重匮乏的局面,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就地取材,发展药材生产,设立医药合作社,多方筹购,使得药材工作迅速发展,大大缓解了边区药品匮乏的状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药品生产能迅速筹措、投产和见效,药材工作快速发展,主要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1 药品需求激增是客观原因
自抗战爆发后,战地迫切需要大批救护药品。由于抗战时期遍地狼烟,交通阻隔,药品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运品,因此,补充购置极为困难。而要坚持抗战,保证有生力量,减少部队伤亡和维护百姓健康,就必须尽快解决药品的供应问题。
1.2 财政资金短缺是经济压力
由于边区财政困难,药品得用现金购买,一支普通的针剂要付几块大洋,价格昂贵。自办药厂,就地生产,可以节省边区政府的财政支出,减少财政压力,减轻人民负担,还有利于稳定金融,平抑物价。
1.3 丰富的可利用资源是有利条件
边区药材种类繁多,如甘草、枸杞、麻黄等,但很少用来采制加工。创办药厂,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药材资源,改变缺医少药现状,促进边区医疗卫生工作发展。
2.1 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中国革命是在极端困难又基本上无外援的环境中进行的。抗战期间,毛主席多次强调:“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如果过去也讲自力更生,那么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自力更生就更加重要。”[3]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始终贯穿于边区的群众卫生运动中,不仅表现在广大医务人员办医院、办学校、培养干部和教育群众方面,同时,还表现在解决药品缺乏、器械不足及开办药品器材厂方面。
边区的医药机构尽管曾经遭到敌人破坏,物品供应相当困难,但是医药技术骨干发挥各自专长,创造出惊人成绩。材料自己编,如《军医外科学》《战地救护法》《止血法》《抗战新药集》等;药物自己采,成立各种制药厂,就地取材,生产中西药。如仅有8台压片机和2具大型蒸馏器的光华制药厂,造出了葡萄糖、标准血清、光华退热散、八路行军散、光华治痢症丸、光华补脑丸等百余种药品,平均每月可造各种丸、片、粉剂500磅,卫生材料250磅、注射液500支。所产药品经各地医生临床实践,效果良好,基本无副作用。光华农场陈凌风同志,为扑灭边区7县牛瘟,自制兽疫预防针与治瘟血清。卫生材料厂自制圆边视野镜、血球升降器、切片器、牛角听诊器等,部分解决了医药器材短缺的困难。1938年成立的延安制药厂每年可产注射用安瓿几万盒,丸、片、水剂十几万磅,当时已经能够制作一般的玻璃和金属医疗器械。
此外,自力更生精神还表现在鼓励发明创造和培养医药人才上。如八路军制药厂非常重视研发工作,1942年开展发明创造和革新活动,当年的大小发明创造(仿制药品、自制仪器等)有68项。1940年,八路军制药厂设立研究室,主要承担药品鉴定和新药品研制工作。研究人员根据药典,反复实验,以科学方法改制中药;利用民间验方,改变药物形态,制造了便于携带和服用的中药,如解热用的汗必灵、外科消毒用的红色幸福膏等,每月平均生产500磅;用化学方法从中草药中提炼有效成分约10种,如麻黄素、当归油、当归精、苛性钠等。保健药社开办中医兽医培训班,学习结束后将培训人员派往农村服务;卫生合作社开办卫生夜校、助产训练班,办黑板报宣传卫生知识。八路军制药厂建厂的同时就成立了药剂班,开设了多期制药人员训练班,后又增设了药科学校。药科学校隶属药厂工务处,与药厂合作培养药工技术人员,为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
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联合群众共同努力,不畏艰难险阻,发挥集体智慧,专心搞研究,使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器械不断改进;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精神,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解决了边区药品不足的问题,使边区各医疗机构的用药水平基本达到30、40年代的国内水平。没有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就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就没有脚踏实地、科学求实的态度;没有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任何事情都是办不到、办不成的。这是一个克敌制胜的精神武器,也是一条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
2.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抗战时期,党中央大力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涌现了许许多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人物。延安时期,“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的白求恩,组成流动医院,组织制作了可做100次手术、换500次药和配制500个处方所用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卢沟桥药驮子”;制作的换药篮,被称为“白求恩换药篮”;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输血队。在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时期,白求恩提议开办卫生材料厂,解决了药品不足的问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白求恩还将自己的X光机、显微镜、一套手术器械和一批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和典范。
毛主席在1939年为悼念白求恩同志写下挽词:“贯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挽词被公认为医务工作者服务的方针。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医务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前线战士,谁能多救活一个伤员,谁就为抗战多贡献了一份力量。据统计,边区医院1941年治疗的病人中,群众占25%,1943年达30%,群众的看病人次为9 611人次,其中治愈9 322人次,治愈率为97%。医生毕光斗看病时不分穷富,私人设药铺,病人没钱时就免费。当时边区各医疗单位对群众看病全部实行免费,病人住院仅需自带伙食。据陇东分区医院统计,1943—1944年该院免收群众药费44万元。
正如纽约《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在延安访问数天后说:“我觉得在延安访问中,有3件事使我感动,第一件事是我体味到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所亲见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是货真价实的。”[1]由此可见,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力量巨大,这种力量所产生的影响感染着每一个边区人。
2.3 尊重科学的求真精神
党中央和红军到达陕北后,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反对巫神、破除迷信、尊重科学、普及卫生科学知识等工作。尊重科学的精神在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尊重科学,反对巫神迷信 1944年4月29日发表的《开展反对巫神的斗争》号召各地党政军民坚决“取缔当地巫神的活动,处罚伤害人命与造谣惑众的巫神”,要人们“不信巫神,相信医药”。1945年边区二届参议会批准的《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认为,“要消灭巫神的势力,首先要普及卫生运动和加强医药工作,否则就是主观的空想”。
边区各级党政组织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卫生科学知识宣传。《解放日报》专门开辟卫生副刊、专栏,刊载了大量医学科普文章,对群众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培养群众的防病和健康意识。1939年5月,八路军军医处率先举办卫生展览会,之后,延安医药界和市青救会、中国医科大学、中央医院等先后举办医药卫生展览会,普及卫生常识。1944年7月17日,毛主席为在延安市杨家岭大礼堂举办的卫生展览会题词:为全体军民服务。展品以实物、图表、连环画、故事及数据形式,说明疾病的危害及各种防病常识,清楚易懂。周恩来、李富春、杨尚昆、邓颖超等领导在百忙之中前去参观,给予赞扬和指示,认为这是推动卫生运动最有效的宣传方法。
2.3.2 尊重科学,中西医并重 西医传入我国后,与中医并行于世。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张限制进而消灭中医,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主张中西医并重,提出中西医要团结合作的卫生工作方针。1940年6月14日,边区政府正式成立中医研究会,首次提出“国医科学化”的口号,明确中医中药的改良要趋向科学化,加强中西医之间的联系,互相帮助,共求进步。1941年,光华制药厂联合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成立中西医研究室,以科学的态度共同研讨医药生产及用途。194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文教会组织召开中西兽医座谈会,明确提出了“中医要科学化,西医要中国化”的口号[2]。在中西医团结合作运动中,西医鲁之俊和中医任作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被评为中西医团结合作的模范。
此外,尊重科学还表现在对药品、器械制作技术的精益求精和药材使用的良好效果上。如1940年,八路军制药厂研究室从马牙碱中结晶出小苏打,纯度达99.6%,比国外用仪器解析出的纯度还高。1944年,卫生材料厂制成的新药——肝脏制剂,其注射液经临床检验补血效果良好[3]。
2.3.3 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卫生部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知识分子云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真正做到对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技术上培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首先,在政治上信任知识分子。1941年4月23日,《中央军委关于卫生部门工作的原则指示》的第一条中指出:“卫生部门之健全的中心一环,是使用有高明医药知识及技术的医生作负责的工作,如委任他们当医院院长及卫生部长,没有高明医生做领导工作,只靠行政工作与政治工作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又说:“各卫生领导机关的负责人,如果专门知识及技术并不高深,则应虚心,不要干涉专家之工作,相反的,应时时注意赞助知识技术高超的专家,信任他们,否则自作聪明,现出自己的无知,则无法建立自己的威信。”[4]所以,在边区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领导配备上,中央充分考虑让知识分子和技术骨干担任。1939年12月,经王稼祥批准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鲁之俊(毕业于天津北洋军医学堂)担任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5],经陈云和李富春批准何穆博士(毕业于法国都鲁士大学医学院)担任中央医院院长,李治(毕业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担任陕甘宁边区卫生署署长等。这些职务的安排,不仅是对任职人员的鼓舞,而且对当时其他从蒋管区来的高级医务专家和技术干部来说,也是一次关于我党知识分子政策最现实、最深刻的教育。
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还充分体现在对知识分子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1941年7月30日,毛泽东、朱德、叶剑英向各兵团首长发出“吸收大后方医务人才予以特别优待”的指示。在当时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对知识分子和技术骨干在生活上尽量给予优待。1942年7月12日颁布的《医务人员技术津贴等级暂行标准》规定毕业于国内外医学专门学校的高级知识分子(甲级者)每月可享受津贴60~80元。1942年10月2日边区卫生处《关于所属各类技术人员待遇规定的通知》中规定,司药以上者一律吃小灶,高级医生家属与本人同等对待。
抗战时期由于边区政府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使知识分子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工作中吃苦耐劳,勇挑重担,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技术知识贡献给了卫生保健事业,在边区药材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积极合作为群众服务[N].解放日报,1944-11-4.
[3]留守材料厂自制葡萄糖小苏打[N].解放日报,1944-5-22.
[4]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3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
[5]兰州军区后勤部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F407.7
A
1671-1246(2014)05-0156-03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项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党的卫生工作研究”(SQSM20121002500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