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路及其旅游开发

2014-03-18 19:17舒光美
关键词:台山淘金华工

舒光美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广东 广州,511363)

澳洲早期华工淘金史是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分支,相关研究有一定基础。C.Y.蔡[1]、张秋生[2]等学者在其专著中提及相关内容,但不多;黄昆章[3]、简斯顿[4]等对四邑淘金工在澳洲早期的淘金历史进行了研究;王孝询[5]、姜天明[6]等对澳洲早期华人职业构成及经济生活进行了研究;Warwick Frost[7]、费晟[8]等对澳洲早期华侨淘金及生产技术应用与传播进行了研究;吴丹[9]等对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体来讲,目前对澳洲早期华工淘金史的专门研究成果不多,对于国内某个特定地域华工赴澳早期淘金以及早期澳洲单个淘金地华工淘金历史研究更少,对海外华工淘金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对台山—亚拉腊(Ararat)华工淘金历史进行了研究,并探讨这段淘金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价值与方法。

一、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背景及艰辛历程

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自然灾害、土客之争等诸多原因,台山人纷纷出洋谋生,澳洲是其重要的目的地之一。1851年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发现金矿,8月又在距墨尔本不到100英里的巴拉腊特和班迪戈发现了金矿,澳大利亚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澳洲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中国淘金工从广东台山等四邑地区奔赴澳大利亚金矿。台山人雷亚梅1851年以契约华工身份被卖到澳大利亚,在维多利亚州金矿区劳动,他把维州发现金矿的消息,写信传递给了家乡的亲人,1852年即有一批台山同乡与雇主订约到达维州矿区。1853年有19人回乡,又带去了一批乡亲。1854年6月,有3000多以四邑人为主的粤籍契约华工到达墨尔本,1855 年又有11 500人到来,共有23 623个中国人在维多利亚金矿,[10]其中大多数来自广东四邑地区,即台山、恩平、开平和新会,其中台山淘金工又占了半数以上。

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行进路线一般是这样的:从台山先到广州,辗转到香港,然后乘船前往澳洲。从香港岛到澳洲这段海上航程犹如“浮动地狱”,华工受尽船长和水手的折磨,被关在甲板下面。由于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缺乏粮食、淡水和通风设备,再加上卫生条件恶劣,很多华工患上痢疾、坏血病、霍乱等疾病,途中死亡率极高,通常在13%-25.2%之间。[11]经过60到80天的艰苦航行,华工运输船到达澳洲,台山华工们为逃避人头税被迫选择从南澳上岸,在靠近维多利亚边境上罗布的桂珍湾登陆,从罗布到亚拉腊金矿区有44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先是从罗布到袋鼠客栈,去潘诺拉镇,经过博格拉腊农庄、桃乐格拉农庄,然后穿过切特温德牧场、万多戴尔牧场,靠近万多戴尔镇后经过库隆莫特,到达巴拉莱特。继续行进到沃罗克庄园,北上万农河,抵达北汉密尔顿农庄,再转向东北去敦克德进入威廉山,最后到达亚拉腊或巴拉腊特。华工每天行走约35公里,沿途要经受恶劣天气、疾病劳累、食人土著及野兽等的袭击,很多台山淘金工死于寒冷或劳累。1857年5月,一队前往班迪戈的四邑淘金工在亚拉腊山找到了澳洲历史上最丰富的浅层冲积金矿,中国淘金工称之为 “广东矿脉”,随后便开始开采挖掘。前6个月,共产出了158 221 盎司的金子。华工们的这一发现吸引了很多人前往亚拉腊,高峰期人数达到40 000到 50 000,中国矿工占到一半以上,后来由于受到当地政府和白人矿工的干扰,许多华工离开了亚拉腊。到1926年,中国矿工在阿拉腊特的开采全部结束。[4]22-26,34-37

二、台山华工在亚拉腊开发中的历史贡献及旅游开发价值

(一)台山华工在亚拉腊开发中的历史贡献

华侨矿工虽比白人矿工晚到澳洲矿区开采,但他们工作时间长,能吃苦,所开发出来的黄金产量不亚于白人矿工,此外,还开发了石英、锡矿等。雷亚梅等台山华侨先辈最先都是从亚拉腊淘金工开始做起的。19世纪50至60 年代,四邑华工80%以上在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及昆士兰各州的金矿区以淘金为生。据资料统计,1858年,金矿开采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州有矿工总数147 000人,华人矿工约34 000人,约占四分之一。[12]华人淘金工为澳大利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1851-1861年,澳国黄金产量约占世界同期产量的40%,时值约1.24亿英镑。其中以维多利亚州居首位,1851-1860年黄金产量超过1000吨,时值1.1亿英镑。足见华工为澳洲采矿业作出的历史贡献。[13]

随着华工的增多,大批人来到亚拉腊,逐渐形成了以“广东矿脉”为中心的城镇,以台山华工为代表的四邑华工在亚拉腊定居下来。华工发现金子和建立广东矿脉5个月后,亚拉腊镇从一个帐篷城发展成为永久市镇,1858年9月24日作为自治市镇正式注册成立。除了采矿业和城镇建设外,台山华侨先辈还对亚拉腊早期的农业种植、商业流通和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亚拉腊乃至澳大利亚社会的广泛认同。直到现在,亚拉腊市民仍将早期华侨视为他们的祖先,每逢清明和春节加以祭奠,亚拉腊成为澳大利亚公认的唯一一座由中国人创建的城市。

1985年,亚拉腊成立了中国传统协会,目的在于提升公众对于华工在发现金矿和亚拉腊及周边地区创建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1994年9月,亚拉腊市与广东台山市结为友好城市,两市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往十分密切。1997年,亚拉腊市政府开始在“广东矿脉”遗址上修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心(又叫“金山博物馆”),以此纪念华侨开发亚拉腊的功绩,2001年4月金山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在博物馆馆前广场设有两尊华人矿工铜像,铜像附近有两座纪念碑,分别用中英文刻着歌颂华人历史功绩的文字,详尽记录了台山等四邑籍华侨开发亚拉腊的艰辛历程和历史贡献。1995年,澳大利亚总理保罗·基廷评价华侨华人贡献时说道:“澳大利亚华人150年来,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本人坚信华人的智慧和力量,会继续造福整个澳大利亚社会。”澳大利亚著名学者艾瑞克·罗斯说道:“澳洲在21世纪机会并不多,除非我们至少保持30%的华人和亚洲人。到那时,我们将能接受我们所处的位置,并取得相应的繁荣。我们崭新的人民将开创我们的未来”[14]。

(二)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历史旅游开发价值

1.有利于加深中澳两国人民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是旅游的精髓,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根据溢出效益理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旅游经济本身带来收益,而且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和其它方面的发展。华工淘金历史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加深中澳两国人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进而促进两国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产生重要的政治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通过对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历史旅游项目的开发,既能很好地展现广东先辈开创的“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还能凸显以台山人为代表的华侨华人先辈在澳大利亚早期开发中的历史贡献。中澳这段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基础。此外,可以以这种专项合作探索两国各领域深化合作的新模式。对于中国游客来讲,通过重走先辈的澳洲淘金路,能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上的洗礼,并通过访寻先辈在异国他乡的奋斗足迹了解中华儿女敬祖爱亲、不忘先贤的优良传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路径,也能增强在澳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向心力,促进澳大利亚政府和人民更全面地认识华侨华人在澳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维多利亚州政府的积极参与,使得中国人感受到澳大利亚政府和人民对中国华侨先辈的尊重和诚意,系牢中澳两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纽带,增加中国人民对澳大利亚的友好意愿,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2.有利于促进中澳旅游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据澳大利亚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赴澳的游客数量为62.64万人次,为澳大利亚带来了42亿澳元的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有价值的入境游市场,并成为澳大利亚入境游的第二大客源地。澳大利亚旅游预测委员会报告指出,2011-2017年,中国赴澳旅游市场每年会以8%的速度增长,而到2020年,中国对澳大利亚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可达90亿澳元。但是,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游客出游目的地中澳大利亚仅排名第13位,在8318.27万人次的出境游客中不足1%。澳大利亚国内有70多万华侨华人,亚拉腊所在的维多利亚州有5.5万华人,早在 2011年,中国游客为维多利亚州直接带来8.16亿澳元的旅游收入[15],亚拉腊每年却只有800万澳元的旅游收入,同期维多利亚州旅游业收入超过80亿澳元,由此可见,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提升空间很大。应加大开发中国游客市场和在澳华侨华人市场,通过开发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历史旅游项目,实现中澳旅游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有利于丰富中国游客赴澳旅游的体验

澳大利亚旅游局在其“2020旅游战略计划”中针对中国旅游市场开拓时提出,将在今后旅游开发中注重提升中国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品质,同时澳大利亚推出“澳大利亚,尽是不同”的品牌宣传,不断创新开发适合中国游客的品牌旅游,除了已有的自然和生态旅游资源以外,以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历史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其不可多得的独特文化资源,对于进一步开拓和提升中国旅游市场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澳大利亚旅游局2012年年度统计报告可以看出,赴澳大利亚旅游的中国游客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13个城市,其中67%的游客以休闲度假为目的,45-59岁的中国游客最多,这部分人无论年龄、职业、学历还是欣赏水平,都具有进行深层文化旅游的需要,因此,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历史旅游项目的开发必将进一步开拓中国旅游市场,丰富中国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感受。

三、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历史旅游开发对策

(一)建立中澳旅游跨国开发机制,联合规划和开发华工淘金历史文化旅游

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路为中澳两国共同的历史遗产,这一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是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为此,需要两国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首先,需要双方对开发方式、线路的设计与推广、淘金遗迹资源整合等进行详细的前期调研论证。此条旅游线路开发可以在省州层面进行合作,由中澳两国政府倡导,中国广东省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旅游相关部门合作组成跨国旅游合作小组,确定人员组成、工作机制、工作内容等相关事宜;另外,由于中国广东的台山市与澳大利亚的亚拉腊市已结为姐妹城市,可以由两市负责具体工作。中方工作重心主要是对早期的台山—亚拉腊华工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对旅游线路进行前期的针对中国游客的市场调研和论证,提出可行性设计方案,并负责线路开发后中国客源市场的组织与宣传;澳方主要加强对台山—亚拉腊淘金路沿线遗迹的保护和修缮,为游客提供基本的旅游设施和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中方的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可行的旅游线路并具体实施。

(二)注重旅游线路设计的文化性和教育功能,提供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

根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的统计分析,在澳大利亚旅游资源中,中国游客最熟悉和感兴趣的是其优美的自然和生态资源。由于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历史不长,本土的历史和文化根基不够深厚,因此,澳大利亚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后倡导多元文化政策,鼓励多种文化并存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华工淘金文化旅游的开发契合澳大利亚政府的文化战略,通过这种新新的旅游线路开发,一方面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丰富澳大利亚多元旅游品牌。目前,维多利亚州已成功开发疏芬山金矿旅游,台山—亚拉腊华侨淘金旅游开发可以依托这一基础,进行开拓创新。疏芬山虽然也为金矿旅游开发,但主要是面向大众游客的淘金游,没有凸显华人文化特色,对华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就不会很大;而且疏芬山开发理念侧重在旅游“景点”游,没有放在对淘金进程的旅游开发上。因此,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旅游项目开发应该定位在“与众不同”的中华文化和淘金文化方面。在旅游形象设计上,亚拉腊应定位在“澳洲唯一一座中国人创建的城市”;在旅游线路设计上,应尽可能让游客感受到古迹带给人的的真实感和厚重感,开发重点可放在南澳罗布镇到亚拉腊这段440多公里的淘金行程旅游资源。淘金路线从罗布到袋鼠客栈、潘诺拉镇、巴拉腊特、亚拉腊等,沿途保留至今的华工建造的农庄、牧场、古井、寺庙遗址等应进行修缮开发,尽量保留原有风貌,并在景点配备历史图片和资料,再现当年华工淘金历程,设计理念可以“重走淘金路”为主题,进行具体规划,既要让游客感受当年华工淘金路的艰辛,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和合理的旅游体验,达到旅游和文化教育功能的双赢。

(三)以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旅游为纽带,打造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淘金文化旅游圈

澳大利亚早期的华工淘金地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州,华工淘金文化影响深远。其中最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是亚拉腊的金山博物馆,亚拉腊主要的巴克利街、景点街、摄政街等都是当年中国矿工开创起来的,亚拉腊山附近由中国人建造的古井、古庄园、古客栈更是华工先辈留给亚拉腊的历史遗产。另外,周边区域华工淘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如被中国人称为“新金山”的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墨尔本,可以说是由淘金热带起来的城市,建有唐人街和澳华历史博物馆;班迪戈、巴拉腊特等地存有早期华工淘金时留下的遗迹,班迪戈有由华人建造的金龙博物馆;而在巴拉腊特市的疏芬山金矿旧址上,建成了闻名全球的淘金镇,所有的房屋、学校、教堂、店铺及街道都保留了淘金时代原有的风貌,成为澳大利亚极富特色的金矿旅游区。这些遗址都在以亚拉腊为中心的方圆200公里区域内,为维多利亚州乃至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淘金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客观上构成成了华侨华人淘金文化旅游圈。因此,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淘金文化旅游开发应以中国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以亚拉腊为中心,以巴拉腊特、墨尔本、班迪戈为三个支点,打造澳大利亚独特的华侨华人淘金文化旅游圈。

(四)发挥复合旅游资源优势,延伸华侨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链

亚拉腊作为澳大利亚格兰屏地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不仅具有丰富的淘金文化旅游资源,还具有自然生态、人文历史、葡萄酒美食等多种旅游资源,故可以充分发挥复合旅游资源优势,在发展淘金文化旅游的基础上,综合开发多项旅游产品,延伸华侨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亚拉腊地处维多利亚省格兰屏山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格兰屏国家公园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非常适合观赏自然及人文风景,这里留有4000幅澳洲原住民绘制的红白相间的库利壁画遗迹,其中最早的作品有5000年的历史。在维多利亚州2013-2016年旅游规划中,格兰屏地区要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原住民文化和艺术旅游。作为格兰屏旅游区的一部分,亚拉腊可以坚持“区域协作、项目互补、产业联动”的开发理念,依托格兰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将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和当地原住民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开辟一条独特的澳洲先民文化旅游线路,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与巴拉腊特、疏芬山、班迪戈等地区域协作,充分发挥方圆500公里内的华侨历史文化和原住民文化资源优势,形成澳洲先民历史文化旅游网络。此外,亚拉腊及格兰屏山区的葡萄酒享誉全球,这里生产大量的高品质葡萄酒,包括赤霞珠、西拉等品牌,区域内有独特的西维多利亚“葡萄大道”品酒观光游线路。亚拉腊市政府和格兰屏比利牛斯葡萄酒协会可以依托当地葡萄酒产业,联合向中国游客推广葡萄酒之旅,将自然、人文和乡村生态、美酒、历史元素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延伸华侨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附加值,促进亚拉腊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结论

台山—亚拉腊华侨淘金旅游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和良好的开发条件,旅游开发不局限于单条旅游线路和单个目的地,应着眼于维多利亚州乃至全澳大利亚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圈的整体开发上,把华工淘金遗址、唐人街、华人节庆习俗等串联整合成澳大利亚中华文化旅游圈,并将150多年的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历史文化作为整体过程,进行动态的、分阶段、分层次的开发,成为澳大利亚先民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一部分,让游客了解更加丰满和立体的澳洲华侨华人淘金文化。

[][]

参考文献:

[1]C.Y.蔡.移居澳大利亚的华人[M].悉尼:悉尼大学出版社,1975.

[2]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黄昆章.澳大利亚早期的四邑籍华侨华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80-85.

[4]亨利.简斯顿.四邑淘金工在澳洲[M].杨于军,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5]王孝询.早期在澳华人的经济生活[J].史学月刊,1992(6):91-96.

[6]姜天明,于群.华人移居澳大利亚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68-72.

[7]FROST W.移民与技术传播—1850-1920年间澳大利亚的华人农耕业初探[J].陈希纯,译.经济资料译丛,2005(4):61-72.

[8]费晟.澳洲淘金热中华人移民的生产技术及其影响[J].南方华裔研究杂志,2013(6):145-154.

[9]吴丹,张秋生.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综述[J].东南亚研究,2013(1):80-85.

[10]王晓艳.澳大利亚华人社会的历史变迁:1848-1947[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1]黄昆章.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4.

[12]刘渭平.澳洲华侨史[M].台北:星岛出版社,1989:42.

[13]梅伟强,关泽峰.广东台山华侨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9.

[14]艾瑞克·罗斯.澳大利亚华人史(1888-1995)[M].张威,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475.

[15]Victoria State Government.Victoria’s China Tourism Strategy[EB/OL].http://www.tourism.vic.gov.au/component/edocman/?view=document&id=228:victoria-s-china-tourism-strategy,-may-2012-1-07-mb,2012-05-30/2014-01-05.

猜你喜欢
台山淘金华工
『90后』麦客:持北斗导航麦田『淘金』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口碑炸裂!早造超90%的客户盈利,这家品牌苗在台山养虾圈一夜爆火
台山都斛镇党建引领赋能科技兴农
八台山独秀峰
一战时期的法国华文报刊和华工教育
35元/尾却还是一苗难求!台山养殖面积锐减80%,这个品种还有未来吗?
淘金梦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李鸿章为秘鲁华工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