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视野下的侨校校友会研究

2014-03-18 19:17
关键词:校友会母校校友

李 姝

(暨南大学 校友与社会合作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632)

近年来,社会组织的发展呈现井喷之势,其发挥作用的范畴包括社会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责任等,俨然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之一,被确认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支撑性力量之一,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并列成为社会三大部门。2007年,我国开始正式用“社会组织”代替“民间组织”概念。[1]2013年十八大三中全会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一、社会组织与高校校友会

社会组织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社团革命”。然而,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制度形式,社会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公民社会、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指一种城邦,是自由和平等的公民组成的自治共同体。英国的霍布斯、洛克等思想家认为,社会大量增加的契约现象为构建新型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可借用的理论资源。[2]一般意义上,社会组织指的是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相比较,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独立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社会组织主要分为三类,即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校友会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团体,其成员主要是指曾经在学校学习、工作或生活过的各种层次和类别的学生,以及在学校工作过的的教职员工等人员。

欧美高等教育历史悠久,高校校友会成立时间早且十分普遍,经过数百多年发展,己形成比较规范的校友组织和完善的校友网络。国外学者对校友会类型、日常组织机构以及校友活动研究成果颇丰。校友会这一社会组织得到教育界的充分肯定与重视,校友会工作被认为是“一种激励校友支持母校,同时激励母校服务校友的复杂而系统的手段”。以美国为例,高校均设有校友会组织,其工作任务明确定位于“为母校和校友提供全方位服务”。相较而言,我国高校校友会起步较晚。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的校友会,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校友会。据1939年《时事新报》经理崔唯吾调查统计,“全国设立最好的校友会第一是南开,第二是黄埔军校。”[3]而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校友会仍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主办的全国高校校友工作研讨会迄今已有20届,交流与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我国校友会的理论研究多从高校职能部门工作的角度出发去论述,对于将校友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进行分析却鲜有提及。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于欧美高校校友会的研究逐渐增多,其组织结构、特点、运行模式、工作现状以及中外比较研究日益受到关注[4]。

二、侨校特点与校友会性质

侨校有高校、职校、中学、小学多个层次,本文主要论述华侨高等院校的校友会。我国涉侨高校主要有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汕头大学、五邑大学、宁波大学、集美大学和仰恩大学等,它们的创办和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较,侨校既有与其他高校相类同的办学特征,也有其自身的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

(一)侨校特点

侨校的特点主要有:拥有众多的侨生是侨校区别与其他高校的显著特征;经费来源广泛,除了来自国家财政拔款以外,华侨华人捐助是侨校办学经费一条重要的补充渠道;由于侨校生源的文化水平、文化背景、学习特点与学业要求各不相同,与国内普通高校生源的整齐划一有一定区别,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类培养;由于海外生的大量存在,侨校在国际化视野方面比较突出;绝大多数侨校位于侨乡和沿海发达地区,在硬件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占有优势;与其他高校相比,侨校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有较早较多的摸索实践;开展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力量雄厚。

(二)侨校校友会性质

校友会不是生产经营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它的主要经费来源不是靠政府财政部门拨款,而是靠组织自身的活动,实现其经费的自收自支。校友会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的前提下进行联谊、交流、合作与发展。因此,校友会具有民间社会团体的共性,即群众性、民间性、自治性、公益性等性质。

侨校校友会是在侨校领导下的群众性、非营利性的联谊组织,是以联系和服务校友、宣传和服务母校为宗旨,既要适应侨校的发展目标、又要满足广大校友自身发展需求的社会团体。在我国目前的社团组织和法规体制下,校友会要作为独立的社团法人存在,需要制订章程,设置专门的机构、人员和场地,并配备相应的经费,还需民政部门批准,这样的校友会才具有合法地位。从侨校、校友会、校友三者关系之间考察校友会的地位,校友会是由于校友的存在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如果校友会仅是侨校的行政附属机构,只考虑满足于学校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对校友的服务,校友会这一社会团体将失去应有凝聚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但如果校友会不依附于侨校作为完全独立的社团组织,则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因此,当前侨校的校友会组织模式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我国的现实国情,一方面以一种社会团体的身份存在和活动,与其他社会团体具有相同的共性;另一方面它是由侨校实际领导下的一个高校行政部门,具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组织相对比,侨校校友会的自治性显得不足;与其他类型高校校友会相对比,大量侨生校友的存在,凸显其广泛性与国际性的特色。

三、侨校校友会功能

侨校首先是高校。校友会作为侨校的一个联谊性的社会团体,其主要功能除了具有高校校友会常见的校友联络、学术交流、宣传母校声誉、捐助学校建设等功能之外,还具有以下几点独特功能:

(一)联侨与友侨

校友就读期间正值人生最美好的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对于远离父母的海外侨生,在毕业后各自分散,对侨校的眷念之情和校友之间的友谊尤为珍惜。校友会将分散在各地的侨生、内地生、港澳台生、留学生、曾经的教职工等校友集中于同一组织之中,组织内部成员进行信息交流与感情联络。同时,校友会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发生联系,承担起校友与政府、社会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角色。由于侨校还担负着“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关心侨生、注重与海外侨生的联谊也是校友会重要的工作内容。1906年,清政府意识到华侨华人的重要性,为广泛联络海外华侨华人并以示关心,特在南京设立暨南学堂,招收华侨子弟入学,并给予厚待。历经民国直至新中国的建立,政府设立侨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侨校发展,关心侨生教育。校友会在沟通与联系海外侨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举办各类主题的校友活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侨生彼此之间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提高了对母校的忠诚度,同时也增强了侨生校友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侨校校友会这种独特的联侨与友侨的功能正契合了国家侨务和统战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交流与联系。

(二)护侨、扶侨与促进侨生侨校共同发展

校友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最明显的是它有一个核心母体——母校,它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为母校建设和发展服务。同时,作为众多校友成员参加的组织,它的另一个中心任务是要为组织成员——校友服务。美国学者约瑟·柯林斯(Joseph S.Colins)指出:“校友管理有两个原则:通过高质量的计划为校友服务,同时为学校的需要提供服务。”[5]侨校校友会应在国家侨务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维护侨生利益,保障侨生合法权益,扶助侨生就读,以及支持毕业后侨生的创业发展。海外侨生既有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有来自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各异,校友会可为在读贫困侨生筹集费用,为失业侨生提供就业帮助,为侨生创业提供尽可能的支持。此外,通过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校友分会开展一系列扶持侨生项目,建立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机制,让更多侨生获益。总之,只有帮助侨生成长和壮大起来,才能在海外树立侨校最生动的“品牌形象”,广泛传播侨校声誉,带动更多的侨生报考侨校,扩大侨校的社会影响。侨校校友会通过发动事业有成的侨生捐资回馈母校也是对侨校建设的一大有力支持,而母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和中国的强大繁荣对侨生来说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坚强的后盾,从而获取居留国当地社会的尊重,最终促进侨生自身事业的发展。可以说,侨生与侨校的发展紧密相连,荣辱与共,彼此之间相互促进,而校友会在其中应充当积极的联结作用。

(三)挖掘侨资侨智资源服务社会发展

社会组织根植于各界群众,作为区别于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中间组织,在社会事务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力量。校友会可以将毕业后分散在各地、职业不尽相同的校友联络组织成一个团体,通过母校这一平台,与社会发生联系,参与社会活动。校友工作者王树人认为:“校友会是为母校服务、为校友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广泛灵活、可发展的良性机体。”[6]海外华侨华人总量巨大,特别是东南亚一带的华商历来实力雄厚,而欧美国家和地区的新移民在科技、文化、教育甚至是政治等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侨校校友会联系海外侨资侨智有着天然的人脉优势,通过侨生本人、亲属关系和社团网络,形成一个覆盖面较为广泛的联系通道。侨校校友会可与当地政府对外引资引智部门通力合作,组织校友特别是有一定影响力或学有所长的侨生回国参观考察,可为地方招商引资、引进华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作出贡献。侨校校友会在推动校友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提供信息与服务,是政府服务性的社会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的一种具体体现。

四、推进侨校校友会科学发展的措施

(一)健全政策法规,保障校友会的合法权益

社会组织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必须不断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保障社会组织的健康有效运行。为此,应制定颁布相关配套政策法规,保障校友会等社会组织的运行和发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1998年国务院颁发《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2013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民政厅关于校友会登记管理的指导意见》,为大量没有正式身份的各类校友会提供了转正的途径。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鼓励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这使包括校友会在内的社会团体在获取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持方面拓宽了渠道,并有法可依。[7]同时,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校友会的监管。为促进校友会行为规范,推动校友会有序发展,民政、税务、审计、检察、司法等多个部门联动,采取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手段,强化登记管理和行政监督,构建了针对校友会的多元监管格局。此外,还应呼吁政府及主管部门降低准入门槛,减少对社会组织的行政干预,增强校友会等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提高侨校校友会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

社会组织社会化程度低,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这是我国社会组织与国外社会组织在成熟度上比较明显的差距。为此,侨校应在机构改革方面有所创新,可适时地推动校友会面向广大侨生、面向社会,从职能、机构、人员、财务、场地等方面着手逐渐分离放权,增加校友自治色彩,消除其依附性和依赖性,在有效为学校、校友和社会服务中开辟和拓展生存空间。侨校对校友会应由主管者向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理清校友董事会及董事相应的职责。充分发挥侨校侨生众多特色,通过对海外侨生校友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文化的充分调研,积极为当地招商引资、引进华侨专门人才牵线搭桥,为校友会的社会化开辟道路。另外,应加强校友会组织机构的科学设置,加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以此适应校友会社会化的需求。校友会工作要取得长远的进步与发展,还必须建立一支待人热情、责任心强、乐于奉献、懂得专业基础知识和行政管理知识,具有公关意识、开拓精神和较强的交际能力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如暨南大学校友与社会合作办公室创设“校友服务专员”、“基金会资源拓展专员”岗位,对人员进行专业细致分工,拓展更加广泛的社会活动。作为侨校校友会,还应对广大海外侨生居留国的社会风俗、法律法规以及本国涉侨的政策法规进行专业的学习与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展侨生校友工作。

(三)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加强对校友服务与支持

校友会成员的主体是校友,只有在做好为校友的服务以及支持校友在事业获取进步的基础上,校友才能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与实力,从而心甘情愿地回馈母校。随着时代变迁,在新形势下,只有在不断地创新为校友的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才能有效地做好为校友的服务与支持工作。例如,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新型交流平台,为海外侨生校友提供各类咨询和帮助。为开拓校友工作的服务内容,在校友会的争取下,部分高校开始为已毕业的校友提供图书馆、食堂、体育设施甚至是停车住宿等与在校师生同等服务的待遇,对一些弱势校友提供职业培训、职业规划等帮助。校友通过个人职业的成功或是参加一些志愿和捐赠活动,会给母校带来很高的声誉,为鼓励先进与感召更多的校友,校友会可制定实施相应的奖励计划,对那些成就杰出以及为母校建设作出贡献的校友给予奖励。要加强对地方校友会组织建设的扶持,特别是要为海外侨生校友会在组织建设、社团骨干培训、校友组团回校访问交流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四)开发海内外校友资源,服务侨校建设

欧美国家的校友会一贯重视校友会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其部门多设置对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专门机构。[8]目前我国校友会仍以联谊为主要工作内容,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尚不充分。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要工作是要全面掌握校友信息,了解校友特别是一些重要校友的现况。传统的信息获取途径多是通过学校、院系校友会和分会以及校友之间的互相介绍。侨生校友散布于世界各地且常有变动,呈分散动态局面,难以全面掌握。为此,校友会可成立专门校友资源开发部门,重视人员配置与经费投入;推动校友总会与各院系、地方校友会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发动在校侨生成立志愿者组织,扩大海外侨生校友的联络与信息收集途径;加强与我驻外使领馆、海外华人社团的联系,获取多方面的海外校友信息;在一些重要的校友活动中,通过参会的海内外校友进一步联络其他校友;全面整理历年校友档案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平台征集海内外校友信息。校友会还可联合学校相关部门组织举办各类主题的校友活动,加强与海外校友的联系与沟通,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此外,国外高校的办学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校友捐助,校友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联系校友赞助学校发展。海外华侨华人素有回报桑梓、捐资助学的传统,对于侨校而言,这是一笔珍贵而难得的情感与物质财富,应给予充分重视与挖掘。校友会应深入了解侨生校友的实际需求,善待他们的良好意愿,提供其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与机会。校友会可在捐建的途径与方式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推动政府在华侨捐资助学的政策法规保障,在校友捐建母校的过程中做好引导与服务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广泛,校友工作日益得到国内高校的关注。与此同时,我国侨校校友会等社会组织发展既面临着改革创新的巨大挑战,也面临着宝贵的历史机遇。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吸收西方的精华、为我所用,又要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实践,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侨校校友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海军.“社会组织”概念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J].社团管理研究,2012(12):31-32.

[2]斯科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6-37.

[3]CHARLES H W.Handbook for Alumni Administration[M].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8:12.

[4]刁萌萌.高校校友会组织机构及运行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2-15.

[5]PETTIT J, LITTEN L M.Improving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and Better Serving Alumni[J].New Era of Alumni Research, 1999(23):213.

[6]王树人.高校校友工作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4.

[7]郭军,贺文英.高校校友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礼,2010:317.

[8]谢隽.英国剑桥大学校友工作介绍[J].校友会资讯周刊,2002(10):16-18.

猜你喜欢
校友会母校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告别母校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母校情
校友风采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2017知名高校校友会与江苏侨务工作座谈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