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海,战同霞,魏秀红,卢国华
(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目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还存在一定距离,为缩短在校学生与临床的距离,在临床化的课堂上完成护理教学,使高校护理教育更贴近临床,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快适应临床实习。我院自2012年7月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内科护理学基于“临床零距离”的综合实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教学对象为我院护理学院在校护理学生共331人,其中女生289名,男生42名,学生年龄为19~23岁,均为全日制统招学生。
以消化系统常见的肝硬化病人入院—住院—出院整个过程的护理为例。
引入一位肝硬化病人的案例(开课前不告诉学生病例资料),先让学生思考:根据提供的临床资料得出可能的疾病诊断,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之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提出修正意见,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2.2.1 入院宣教角色扮演 模拟病人入院治疗,对学生分组,让学生分别扮演病人、病人家属及医生和护士,护士对病人进行入院宣教。
2.2.2 住院过程中情景剧角色扮演 设置病人住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带教教师从旁进行观察和指导。一次实验课一般可以设置4~5个情景,比如:肝硬化病人的护理可以设置并发症肝性脑病的观察、肝硬化大出血的处理等情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情景展示结束之后,带教教师进行纠正和总结,并提出不足之处。
2.2.3 出院指导 病人经过住院治疗和护理,好转出院,学生分组模拟临床情景进行出院宣教。
对疾病护理过程中涉及的常用诊疗技术(如腹腔穿刺的护理配合),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满足教学实际时,可指导学生观看录像,然后让学生模拟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请网络中心工作人员将整个实验教学过程进行同步录像,录像的内容一方面可作为教学资料以备同行参考,另一方面师生课后也可以反复观看,提出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每人写一份反思小结,写出自己的体会,并对实验课提出建议。
2.6.1 学生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内科护理学综合实训模式进行效果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职业能力5个方面,每个方面分成A、B、C、D、E 5个等级,每个等级相差5分,总分100分。在本学期内科护理学实验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由带教教师发放调查表,现场填写,当场收回。
2.6.2 同行教师评价 邀请同行教师随堂听课,授课结束后对其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其对综合实训模式的效果评价。
2.6.3 教学督导组评价 邀请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随堂听课,课后召开教学效果评价反馈会议,听取专家对综合实训模式的评价。
2.6.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所有数据结果用(±s)表示。
共发放教学效果评价量表331份,回收有效量表331份,有效量表回收率100%。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见表1。从学生对综合培训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来看,教学效果满意。
表1 学生对内科护理学综合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s,分)
?
同行教师认为该种教学模式贴近临床,符合护理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值得推广。
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对综合培训教学模式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该种教学模式在现有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模拟临床疾病护理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验的整个过程模拟临床环境,营造临床气氛,以病人入院—住院—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临床化的实验室学习机会,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就熟悉了疾病护理过程,缩短了学生与临床的距离。同时,该模式的教学也进一步明确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范畴,明确了护理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要做什么,哪些问题是护理人员能单独处理的,哪些是需要与医生合作才能处理的,这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利于学生护理职业能力的提升。
护患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必须具备的岗位专项能力,护患之间沟通不良常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李静等[1-2]调查临床实习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现状时发现,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和病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只有提高在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社交自我效能感和临床带教教师的沟通带教能力等,才能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本研究通过综合实训模式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角色扮演,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为其进入临床实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了基础。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护理学生较快地适应现代护理模式,顺利实现临床护士角色的转换,培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综合素质[3-5]。综合实训实验教学中,我们在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临床情景,模拟临床真实疾病过程,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将理论课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共同分析、处理出现的护理问题,使学生对疾病发展过程有了更加全面、深入、形象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提高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了“眼高手低”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学生顺利从课堂过渡到临床。
课后,每一位学生都要写一份实验课学习反思体会,就参与实验的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对实验课的教学提出建议。反思体会的书写使学生对自身护理技能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识记。同时,提出的建议有利于教学改革和实验内容的进一步完善。而同步授课视频的录制,不但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丰富了临床护理课程视频素材库,有利于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进一步完善。
[1]李静,谢大明,肖鲁良,等.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全科护理,2011(21):1953-1955.
[2]林英,李丽娟,宫叶琴.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2):69.
[3]林兴凤,肖合存,厉淑荣,等.开展护患沟通情景演示培训的组织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41-42.
[4]费素定,王小丽,徐金梅.急重症护理实践课情景模拟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89-591.
[5]李春,罗焯元.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