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纪伟,吕 喆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组织胚胎学是医学院校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涵盖大量的名词和微观结构,教师需要借助显微镜讲解人体组织和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学生也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或组织切片。但是部分学生反映,学习过程中有些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难以理解,标本观察效果不理想,学习兴趣不高,并且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双方的需求,必须改革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近年来,为了提高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质量,我校采用数字切片制作系统,通过数字化扫描系统将传统的玻璃切片制作成一系列高分辨率图像,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中。这种方式对改革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现介绍如下。
目前,形态学实验教学主要以带有组织的玻璃切片为观察对象,在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学生必须在实验室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导致学生的学习受到极大限制;其次,玻璃切片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损坏、褪色,不能长久保存,需反复制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能保证每张切片都有典型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数字切片可以利用相应的图像浏览软件进行观察,用鼠标即可随意选择不同放大倍率,观察不同倍率下切片的真实图像,模拟显微镜观察模式;数字切片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有效节约了教学成本;数字切片可以永久保存,图像内容丰富,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非常典型;数字切片图像分辨率高,色彩逼真,直观易懂[1];数字切片库存储在服务器中,学生通过网络可随时随地下载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数字切片可以多个用户同时浏览,在线讨论,并且可以与已建立的病例进行比较[2]。
数字切片是由上万个显微视场的图像拼接而成,制作过程汇集了显微图像连续采集、融合、拼接、压缩及网络浏览等多项高新技术。数字切片利用全自动显微镜的低倍物镜对切片快速扫描获得扫描图,在选定扫描区域后转到高倍镜下进一步扫描,获得高分辨率数字图像,并且能够还原组织切片真实的色彩,相应的扫描控制软件和图像压缩软件可对图片进行无缝拼接和处理[3],将制作精美、结构典型的玻璃切片转换为完整的数字切片存储在服务器中,按不同章节或不同系统进行分库保存。
教师首先展示数字切片的低倍图像,讲解基本结构,同时讲解数字切片的方位结构,让学生了解数字切片的全貌,然后放大图片,讲解典型结构,并且说明重点观察的内容。学生根据要求认真观察数学切片,如果在观察切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利用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与教师进行沟通探讨,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示教功能向全体学生讲解,进行全面辅导。对组织胚胎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特别是形态结构与功能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等资料给学生示教,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易理解相关内容[4]。通过实验教学我们发现,采用数字切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组织胚胎学实验考试采用辨认组织切片结构的方式,这种考试模式容易因为组织切片的差异而导致答题难易程度不一致,导致考试相对不公平公正,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而采用数字切片则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数字切片可以进行编辑、裁剪、标注,能够设计出多种题型,能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真实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组织胚胎学的实验课内容主要是用显微镜观察切片,在使用显微镜时,学生要自己调整组织切片、载物台、放大倍数,然后再调整粗、细校准螺旋钮来显示清晰的图像,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而数字切片的推广应用,减少了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次数,使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下降。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研究经费有限和制作切片时间较长等问题,目前学生还不能直接参与数字切片的制作过程。
学生在实验中接受的是虚拟的图片和影像,没有接触真实的组织切片,因而缺乏实物感。
综上所述,数字切片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方式,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教学、临床诊断、科学研究、数字信息管理等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工具和交流平台。此外,针对其不足,还有待教育工作者日后不断研究完善。
[1]徐瑲,兰欢,赵宏贤,等.组织学数字切片库的构建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550-552.
[2]陈英华,董为人,俞新华,等.基于网络的数字组织切片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18(4):454-458.
[3]张国栋,陈建华,沈岳良,等.组织学数字切片库的构建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4):113.
[4]郭燕君,徐营,沈忠飞,等.虚拟切片技术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