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袁林史迹考

2014-03-18 14:47姚庆
关键词:照壁

姚庆

摘 要:袁林是袁世凯的墓地所在,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集明清皇陵和西洋墓葬之精华。本文首先对袁林的整体布局进行描述,而后分析了袁林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表达了当今社会对袁林的保护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袁林;照壁;石像生;墓台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31-02

袁林,全称“袁公林”,位于安阳洹上村东北方向的太平庄,其地南临洹水,西北和东北有寿安山与韩陵山遥相对峙,两间原衍形如孔道,成为袁氏堪舆风向的天然冲要。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遵照他“扶枢回籍,葬我洹上”的遗愿,为他精心选择了葬穴,并且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负责修建陵墓,并派人来安阳“慎选堪舆,勘定吉壤,绘具详图,招商筑墓”[1]。1918年6月竣工,一座占地138亩9分、耗白银150万两的莹宅浩浩荡荡的出现在洹水河畔。

一、袁林概况

袁林的建造虽然是仿照明代陵寝建成的,但是在规模上显得略小。袁林的设计者是德国人,因此在设计结构上又带有西方文化思想的内涵。因此袁林的建造是在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背景下而建成的,在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尝试。袁林布局的核心是一条南北贯通的中轴线,将陵寝的建筑物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即照壁、糙石桥、清白石桥、牌楼、望柱、石像生、碑亭、东西值房、堂院大门、大丹陛、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现对其中的重要景观阐释个人的见解:

照壁墙:袁林的最南端建筑,背洹水横立,由青条砖砌成,是袁林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建造形制为硬山顶,绿琉璃瓦顶,大屋脊建筑。主墙、翼墙连砌,呈“八”字形,拱卫着前方宏大的袁林建筑群,全长60余米,高7.79米,厚2.20米。底座为须弥基座,墙面海漫方砖,大墙与东西两翼墙共雕刻有五幅图案,大墙正中嵌以砖雕墓徽做图案,两侧辅嵌对称五福拱寿砖雕图案,照壁的东西两翼均也镶嵌有墓徽的图案,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该照壁是目前所知我国最大的一座砖雕照壁。

神道及石拱桥:从照壁到墓冢,有全长600多米的神道。神道分为两个部分,以牌楼门为分界线。从照壁沿着三丈二尺的神道北行至牌楼门为前部分。牌楼门北至墓冢为神道的后部分。从照壁北行先越过一座小拱石桥,后登一座玉带形大石桥,该大石桥为长四丈、宽两丈、高1.2丈的一孔的“金水桥”,孔径高8尺,宽8尺,桥两侧砖雕栏杆上刻有龙兽浮雕,桥下有环绕袁林的河道。牌楼后面则是一条由青白石铺砌而成,贯穿南北的神道,这条神道在当时只有祭祀袁世凯的高级官员才可以使用,因此,它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牌楼:是墓区第一座建筑,又称为“五槽门”,耸立在大丹陛南端。在七丈二尺宽的石墓明台上,六根方柱拔地而起,柱间由上下额枋联结,构成牌楼的坚实骨架。五间绿琉璃瓦顶的门楼镶架在额枋之上,由彩绘木斗拱托,颇为壮观。在每根门柱上还雕刻有一只张口朝天的望天吼,它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将其雕刻在门柱上以彰显威慑镇持之感。当我们踏上台阶,仔细观看,就会发现这座建筑并不是用传统的木头或石头砌成,而是从日本进口水泥,为他修筑陵寝,在当时这也是一种近代化潮流所产生的影响。整个牌楼的构架由“铁筋洋灰石子”版筑预制,连同仿间的雕花、柱巅的坐兽也由水泥铸成,这在当时水泥建材传入中国之后,用于陵地建设尚属首例,是中国古建和近代建筑材料的结合。

石像生及望柱:牌楼门过后是袁林石像生,它们位于神道两侧遥遥相对,依次为望柱、石马、石虎、石狮、文武翁仲。线条简练,仪态丰满。然而更为奇异并且最能透露出袁世凯时代特色的就要数文武翁仲了。我们看到文臣头上戴的是平天冠,身穿祭天礼服,双手作拱手状。而武将则是头戴挂有红缨的军帽,身穿军服,手持军刀肃立。我们从文武翁仲的服饰和形态上可以看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在神道的两侧还矗立着两根望柱,望柱在我国古代是指诽谤木,是臣民向君主提出意见的象征,在任何一座陵寝中,都会出现望柱,因此望柱也是陵寝的一个标志。该望柱全长一丈五尺,放置于圭角须弥座上,柱身平面呈六边形状,雕刻有各种各样的花饰,这些花饰的组成在我国古代有明确的规定,上面的花饰称作“章”,总共有十二中花饰,因此称作“十二纹章”。十二纹章在我国古代只有帝王才可以使用,是皇家专属的,它以黼黻为核心,在其周围点缀日、月、星、云、龙、火、雉、藻等百余种图案。

碑亭:石像生之后,大丹陛中央建有歇山单檐四角碑亭一座,红墙碧瓦,四面通透。碑亭内雕塑了一只重达20多吨张口吐舌的庞然大物,这个石雕的外形十分奇异,头若龙、背负龟甲、脚如鹰爪、尾部如蛇尾。很多人误以为是乌龟的化身,其实不然,这个庞然大物在我国古代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赑屃,他便是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中的赑屃,据记载赑屃生来力大无穷,尤其善于负重,因此我国历代帝王在建造碑亭时,都用赑屃来负碑。再说这块碑,高达5.39米,上面刻有“大总统袁世凯之墓”八个大字,其字体雄厚,是袁世凯的好友徐世昌亲自题写的。碑的背面则没有文字,这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不常见的,这可能与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样,留给后人去评说。

大门:碑亭在往北,便是堂院的大门,其形制为三开间状,称为三进门,前面有月台,台下两边的树池内,各种植有一株近80年的兰松,东西各有值房3间。这里的每扇门都雕刻有铺首状的门环,而铺首也是龙生九子中的其中一子。门上排列有横纵各七排,共49个门钉。按照我国古代陵寝的建造形制,门钉应该是横竖9排,共49个门钉。从这也体现了袁林虽然是仿照帝陵的形制建造,但是在当时特点的历史环境下,也不得不一切从简了。

大殿:庭院建筑是整个袁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景仁堂和东西厢房形成的“三合状”布局。堂院神道正中放置一座铜炉。正面建筑为景仁堂,又名享堂,是袁林中最大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碧瓦顶。檐部的斗拱以及内擅天花藻井均饰以色彩鲜艳的彩绘,缤纷斑驳,极尽富丽堂皇,是祭祀袁世凯的地方。景仁堂是专门祭祀袁世凯的地方,屋内摆放有供桌、祭器以及袁世凯生前用过的衣冠剑带。东西各有配房五间,是供祭祀官员休息及僧人作法的地方。景仁堂院内建筑风格和清代皇室相仿,雕梁画栋,十分精致。

墓台:袁世凯的葬身之所在景仁堂之后,经大铁门、五供石桌即达袁世凯墓庐。墓台共有3层,每一层都有柱台和铁链围绕。墓台的第一层,可以看到欧美风格的铁门和门垛。铁门原来有3座,现在仅存中间一座比较完整,两边只有门垛没有门扇了。中间的大铁门浑铁铸成,铁门上有仿西洋勋章似的八角墓徽,而墓徽中央却是中国古代的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是古代帝王的标志,这又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再往上便是墓台的第二层,这里放置有一个石桌,上面放有祭祀用的五供。再往上便是埋葬袁世凯的墓冢了。袁世凯的墓冢在形制上是仿照美国总统格兰德濒河庐墓修建的,是典型的欧美式建筑,在墓冢周围雕塑有十二个石狮,代表了十二个方位,突显帝王的气息。袁世凯的墓庐作圆形,内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封闭,再由三层石块砌成。其高约八米,周长约60余米。

综上所述,整个袁林是以墓台大铁门为界,前院和享堂院均是依据我国古代帝陵建造的建筑,而大铁门之后则为西方建筑风格。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西结合袁公林的特色。袁林是我国民国初期官式建筑的重要代表,是我国唯一的一座中西合璧的帝陵式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现在的袁林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袁林释疑

袁林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的陵寝,从它的选址建造以及完工后所显示的风貌与古代社会的帝王陵寝的建制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体现了袁林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特殊形制。因此对袁林的研究,要区别对待,现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个人的见解:

(一)袁林为何选址在安阳而非项城

凡是到过袁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为什么要把墓葬选在了安阳?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安阳是他一生隐退出山的韬略要所,他的政治生命正是由这里得到转机,才重新有了出头之日的,所以袁世凯生前一直对安阳怀有特殊的情感。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年11月1日),即光绪皇帝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病死。十二月十一日(1909年1月2日)摄政王载沣发布谕旨,解除袁世凯所任各职,令其回籍养病。袁世凯按旨意应返回项城原籍,但袁世凯深知载沣虽然放逐了他,对他仍不会放心,如果回到偏僻的项城,天高皇帝远,很可能还会遭到载沣更复杂的猜疑。所以他故意表示坦白,落脚在安阳洹上村这个紧临京汉铁路、距朝廷不远、众目昭彰的地方,好使清廷相信他确已复命,没有别的后路。第二、安阳的交通战略位置比较重要(位于京广线交通要道),袁林又是一块绝好的风水宝地。安阳是北京的南大门,是豫北重镇,紧临京汉铁路,交通发达,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袁林南临洹水,北靠韩陵山和寿安山,在此建造坟莹可谓头枕山脚蹬水,风水极佳,作为帝王坟冢那是再好不过的了[2]。

(二)袁世凯墓台前的阶梯为何为“12”级

我国古代是一个封建等级极其森严的社会,皇帝的装束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旒冕,是帝王的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在帝王陵寝的墓葬形制中,以墓台前的台阶数目象征帝王生前的旈冕,以此来显示墓主人的帝王身份。因此袁世凯墓台前的台阶有12级,以象征袁世凯的帝王尊贵。

(三)袁林照壁上图案的寓意

袁林最南端的照壁是我国最大的一座砖雕墙,照壁主墙中间和照壁两翼是砖雕的墓徽图案,共三幅,该图案的周围共有八个角,象征阴阳八卦中的八个方位,图案的内部雕刻有日月同辉和三星高照,在图案的中间雕刻有“亚”形的文字,代表东亚的意思。照壁主墙两侧各雕刻有五蝠捧寿图案,是由周围的五只蝙蝠和中间的一个寿安组成。《尚书·洪范》记载:“五福,一曰寿(长寿);二曰富(富贵);三曰康宁(健康);四曰修好德(乐善好施);五曰考终命(寿老善终)。”其图案就其所表达的意义来说,不外乎多福多寿、寿福绵长、江山万代、家兴民富等传统意义[3]。

三、袁林沧桑

袁林是按照明清帝陵的形制建造的,并且采用西方建筑的手法,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为体,西洋建筑风格为用,融会贯通,中西合璧。前半部仿造明陵,后半部则仿照美国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幕的形制,整个陵墓分作照壁、陵院和墓台三个部分,其间以神道相连,浑然一体,颇为壮观。这组建筑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袁林的修建是我国古代陵寝建造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同时也是体现时代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当今,我们在踏入这片土地时,既要能感受其历史的沧桑,也要对这一建筑群加以保护,使袁林这一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郭俊民.袁林[J].文鼎中原,2009.

〔2〕苏智良,张华腾.袁世凯与北洋军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赵清荣,杨飞.试论袁林建筑中的装饰图案[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照壁
探访崇因寺残存一字琉璃照壁
晋中、晋南地区照壁及照壁雕刻艺术
照壁:从“光天化日”到“五福捧寿”
灵秀俊逸的照壁山
浅析青城书院石雕的工艺
照壁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中照壁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洛阳山陕会馆琉璃照壁的装饰艺术赏析
大理白族民居之照壁与现代住宅之玄关的前世今生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