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玉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标》的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采取有别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策略。所谓阅读教学策略指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策划与选择,它要解决的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该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策略呢?结合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理念上的一大进步。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我们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但如果我们所设的问题是预先已定结论而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最终找到答案的,那么,这样的问题设计是失败的,无比有更强。因为这样的问题设计往往把学生的思考定了向,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束缚了自己的心灵感悟,压制了自己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独到的见解。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二)教师及时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天马行空,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还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与提升。例如在学习《心声》一课导入后,进入到整体感悟阶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
师:认真阅读完了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你心中油然而生?或者说此刻你有什么心声想与老师、同学们说呢?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虽然刚才(新课导入时)我已经说过了,但是我还是想再强调一次——那感觉特难受。
生2:我很敬佩李京京。我觉得他很有自信。遭到老师的拒绝的后,还敢出于善意地指正其他同学,又遭到同学的数落,但在公开课上居然还有勇气站起来。
生3:课文中的赵小桢,她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她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曾经或多或少地忽略过某些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让同学们更喜欢的老师——因为这是你们的心声。
接下来请问同学们,我们该如何来理解课文标题的“心声”呢?难道仅仅是李京京对老师的心声吗?除了这点,还有吗?
生1:我觉得除了李京京希望老师能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心声外,还有就是李京京希望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而不是每天回到家都听见父母吵闹声,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家庭。
生2:我觉得还有的就是作者的心声。我读了他这篇文章后,觉得他好像想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时在所难免,但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敢于自我肯定,永不言弃,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生3: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来就是一块净土,哪里容得弄虚作假?如果教育者都弄虚作假,那么他教育出来的学生还能讲诚信吗?所以教育家们正在呼吁教育要返璞归真。
该教例中,在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时,教师适时介入,引导、提升学生对“心声”的更深理解。
二、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关注课程的开发、利用,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同时,语文作为母语的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语文新课程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做到:
(一)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把其变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内容。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
(花园)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美丽的鲜花随处可见,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还长着十二棵桃树,一到春天就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巨人和孩子》)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赏析并讨论这三则材料,教师作出适当点评、小结后,让学生选取夏、秋、冬的任一季节,作一段景物描写,尽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新意。这样把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并非是对立的,课内教学资源是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课内教学资源的深化和补充,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实现阅读教学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外到课内的相互转化。
1.以教材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
拓展的方式是多样的:以某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冰心的《纸船》,可分别将其与席慕蓉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作对比阅读。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可以有选择的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以某位作家的作品为基点,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2.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素材性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性资源,可以赋予课文新的时代色彩和生命力。例如在《桃花源记》教学的最后环节,向学生出示就在我们身边的现代“桃花源”,唤醒了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现实生活一些现象的联想、反思。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今社会制度、背景的不同,使学生能更深地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厌恶乱世,想摆脱压迫、摆脱剥削,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思想。这样由文本联系到生活,又由生活回到文本的领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新理念。
在《新课标》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笔者在这只是谈了几点肤浅的个人看法与尝试。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效度,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孙亚杰,徐云知.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6期
[2]李维智,杨利华.关于提高高中生阅读量的深层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10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平远县石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