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涛[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作 者:刘广涛,文学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古希腊最早的女抒情诗人萨福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的诗歌情感真挚而热情澎湃,韵律独特优美,被称为“萨福体”,将古希腊的抒情诗推进到一个新高潮,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一代另类才女,萨福被追认为女同性恋的远祖,女性主义的先驱。萨福的名字和她居住的莱斯沃斯岛②,成为女同性恋的词源。海子这首献给莱斯沃斯岛上的“诗歌月亮”——萨福——的抒情佳作,看似行云流水般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实则隐含诸多文化典故。下面笔者采用“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方法,探讨该诗的主题意蕴和艺术风格。
一
请读者阅读诗歌《给萨福》③(数码笔者所加) ——
1美丽如同花园的女诗人们/相互热爱,坐在谷仓中/用一只嘴唇摘取另一只嘴唇//2我听见青年中时时传言道:萨福//3一只失群的/钥匙下的绿鹅/一样的名字。盖住/我的杯子//4托斯卡尔的美丽的女儿/草药和黎明的女儿/执杯者的女儿//5你野花/的名字/就像蓝色冰块上/淡蓝色水清的溢出//6萨福萨福/红色的云缠在头上/嘴唇染红了每一片飞过的鸟儿/你散着身体香味的/鞋带被风吹断/在泥土里//7谷色中的嘤嘤之声/萨福萨福/亲我一下//8你装饰额角的诗歌何其甘美/你凋零的棺木像一盘美丽的/棋局
该诗共8个自然诗段,可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 :总体勾勒古希腊女诗人群像;第二部分(2-5段) :写诗人对萨福名字的接受与联想;第三部分(6-7段) :具体描摹萨福的诗意人生;第四部分(8段) :评价、赞美萨福其诗其人。上述四个部分紧紧围绕萨福形象展开抒情,诗歌结构别具匠心。请读者留意如下阅读“难点”:1.“谷仓”及“谷色”有何寓意?2.“钥匙”“绿鹅”和“杯子”如何理解?3.“托斯卡尔的女儿”“草药和黎明的女儿”以及“执杯者的女儿”典出何处?4.“红色的云”和“飞过的鸟儿”体现了怎样的诗意美?结合上述“难点”,我们不妨逐段进行分析——
早在公元前6世纪,当屈原还在汨罗江畔游吟的时候,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就在爱琴海上弹着七弦琴,吟唱自己缠绵的爱情。那时寡居的萨福约二十多岁,已经为自己赢得诗名。她在莱斯沃斯岛上创办女子学校,教授诗歌、音乐、仪态等。她喜欢那些年轻美丽的女孩子,闲暇之余还传授给她们恋爱的艺术。萨福的许多诗篇是对她们学成离别或嫁为人妇时,表达相思之情的赠别诗。
在第1诗段,海子就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其乐融融的女诗人群像。我们不妨设想,在莱斯沃斯岛上,萨福率领一班妙龄女郎,载歌载舞,吟风弄月,这种生活何其自由而浪漫!在那个诗歌“王国”里,用“花园”比喻女诗人,香艳别致,不落俗套。在这个“诗歌花园”里,女诗人们并非勾心斗角,而是“相互热爱”,那世外桃源就在莱斯沃斯岛上。
本诗段中的“谷仓”可以有多种理解:首先,指代“房屋”,取“沧海一粟”之意。“粟”者,“谷”也,渺小的个体如同沧海一粟,其“房屋”不就是“谷仓”吗?而爱琴海的希腊诸岛上确有风格独特的“圆顶房”,远远望去,颇似“谷仓”。其次,海子有一篇哲理色彩颇浓的小说《谷仓》,其中的“谷仓”代表“人类的躯壳”,象征着“肉身欲望”——人是吃五谷长大的,身体如同“谷仓”。其三,萨福及其女弟子们过着衣食无虞的生活,说她们坐在“谷仓”中,也不无道理。坐在“谷仓”中的女诗人们,“用一只嘴唇摘取另一只嘴唇”,这是她们“相互热爱”的具体动作。“摘取”一词用得妙,不是用手“摘取”,而是用嘴唇“摘取”嘴唇,这样的动作足够私密,只能在“谷仓”一样的密室内进行。
正当海子带领读者沉浸于古希腊岛上的“诗歌花园”之时,第2诗段“我听见青年中时时传言道:萨福”,却把读者拉回现实之中。海子告诉我们,对“萨福”这个名字,当时的青年们时有谈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传言中的“萨福”除具有异国文化风情外,恐怕还会夹杂某些神秘的色彩吧!第2诗段属于“独句段”,在段与段之间兼起过渡作用,而“萨福”其名,也即第3诗段“钥匙”下的“绿鹅”一样的“名字”。
二
第3诗段中的“绿鹅”源于薄伽丘《十日谈》中的典故:
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男孩子,年满18岁那年,跟父亲下山来到佛罗伦萨城。见到一位绿衣姑娘,儿子好奇地发问:“这是什么东西?”因为父亲从来没有让他见过姑娘,所以骗他说这叫“绿鹅”。儿子接着说:“咱们买一只回去吧?”父亲说:“不行,那可是邪恶的东西!”随后,儿子一直闷闷不乐,可心中总是惦记着那只“绿鹅”。
在文化相对闭塞的时代,“萨福”这个名字对中国内地青年而言就如同薄伽丘笔下的“绿鹅”一样,每每遭遇误解、曲解甚或遮蔽。对海子而言,“萨福”这只“失群”的“绿鹅”越是神秘,越能激发其探求真相的好奇心。于是,诗人带着探索心灵秘密的“钥匙”,冲破尘封的阅读禁区,开启一道道“难题”,终于发现“萨福”这只“绿鹅”的“真相”。如果说该诗中的“钥匙”属于“虚写”,取其象征意义,那么诗中的“杯子”则属于“实写”,就是指诗人日用的“水杯”。诗人用什么“盖住”自己的杯子?——用“萨福”这两个字。就是说,诗人索性把“萨福”二字刻(或印) 在了自己的“水杯”上!由此,足见诗人对萨福这只“绿鹅”的喜爱程度。
在海子所处的20世纪60—80时代,学生或普通民众饮水用的“杯子”,以“搪瓷缸”居多,缸体上往往覆盖着各种流行的政治口号之类。诗人避开社会流俗,偏要用“绿鹅一样的名字”——萨福——“盖住”自己的“杯子”,这种做法堪称相当前卫的“行为艺术”!
第4诗段诸多以“女儿”称呼的芳名,都是用来形容萨福的。“托斯卡尔的女儿”这一称呼源于“奥西恩”(Ossian又译“莪相”) 诗歌《英雄之爱》中的一段挽歌④。这段挽歌的大意为:英雄“托斯卡尔”战死后,他的女儿“玛尔薇娜”因悲伤过度,不久也将离开人间。“奥西恩”属于凯尔特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战士兼游吟诗人,相传曾被海神“玛纳诺”带到海外的“青春仙岛”,娶海神的女儿为妻,生下儿子“托斯卡尔”。海子用“托斯卡尔的美丽的女儿”喻指萨福,突出的是其海仙女那般的美丽和哀歌般忧郁的气质。萨福曾有如下诗句:“求求你/女神啊,别再用痛苦和忧愁/折磨我的心!”⑤“女神”指的是爱神阿芙洛狄忒,“痛苦和忧愁”则因爱而生。“托斯卡尔的美丽的女儿”这个称呼,清丽而哀婉,略带传奇色彩,符合萨福的生平际遇和诗人身份。
在希腊神话中,“草药的女儿”是指“健康女神”—“海吉雅”(Hygeia) ,其名字就是今日hygiene(卫生)一词的来源。之所以称“草药的女儿”,是因为其父“阿斯克勒庇俄斯”善用草药治病,是希腊的“医神”。“黎明的女儿”则是指希腊神话中的“黎明女神”——“厄俄斯”(Eos),希腊诗人和画家总把她作为一个极其美丽的女神来描绘,她还拥有“美发女神”“金脚女神”等雅号,诗人荷马称之为拥有“玫瑰一般手指”的女神。“执杯者”是指希腊神话中的“青春女神”——“赫柏”(Hebe) ,她是宙斯与赫拉的长女,漂亮而活泼可爱。奥林匹斯山上的每次宴会,皆由她为诸神斟酒,据说那些美酒能令诸神心花怒放,永葆青春活力。海子把诸如“健康女神”“黎明女神”“青春女神”这些美称,都加在了萨福的头顶。不仅如此,在第5诗段诗人还称赞萨福有着“野花”的芳名,那名字又如“蓝色冰块上”刚刚溢出的水滴,清澈而冷艳。“水清”一词属于海子的创造,令人联想起“冰清玉洁”的美人气质。诗句中一再出现的“蓝色”,既是血统高贵的象征,又代表着纯净与清新,用于形容蓝色爱琴海上的美女萨福,再恰当不过了。本诗段“通感”手法的运用,造成了意象飞动、文采斐然的艺术效果。
在西方文艺史上,萨福是一位女神般的传奇人物,柏拉图誉之为“第十位缪斯”。美国学者莫尔顿·亨特如此评论萨福:“她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两千五百年来,情人们所忍受过的情感痛苦,大部分已被萨福描写过。她的这一发明在产生心理影响的同时,也对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作用。”⑥萨福研究者田晓菲女士认为,诗人萨福的创作构成了荷马之外欧美文学的另一个传统,“如果荷马是父,那么萨福就是母亲,是姊妹,是情人。”⑦
作为女音乐家,萨福能歌善舞,传说七弦琴这一乐器就是因为萨福精湛的琴艺而传遍了欧洲各个国家。在绘画史上,有不少画家都曾画过萨福肖像,她那怀抱七弦琴飘逸欲仙的美丽神态,长期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由于多种天赋和才华荟萃于萨福一身,诗人海子送给她的诸多“雅称”,看来不无道理。萨福的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没有装饰,没有浮华,却有真情,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纯洁与单纯。海子也偏爱直接抒情,其诗歌语言具有童话般的晶莹透明。二者之间在心灵和诗艺方面有所契合,所以才有海子式的感动和激赏。
总起来看,由(2-5) 诗段构成的第二部分,主要写海子对诗人萨福的接受过程与唯美联想。这部分内容隐含诸多文化典故,神话元素尤多,一方面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同时也使该诗内蕴丰富,耐人寻味。
三
该诗第三部分由(6-7) 诗段组成。如果说第一部分属于总体勾勒古希腊女诗人群像的话,第三部分则通过具体细致的描摹,再现萨福的诗意人生。这一部分,诗人调动诸多艺术手段,从声音、色彩、味道等细节方面展现出女诗人迷人的风采。
“红色的云缠在头上”令人联想起“云鬓”一词。萨福不是被海子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黎明女神”吗?“黎明女神”本有“美发女神”“金脚女神”的雅号呢!“红色的云”是朝霞的颜色,也是萨福秀发的颜色。“缠在头上”,一个“缠”字,既写出了动感,又暗示了造型。朝霞是红色的,女诗人的嘴唇也是红色的,海子不写哪个更红,只告诉读者是“嘴唇”染红了每一片“飞过的鸟儿”。那些“飞过的鸟儿”是真正的鸟儿吗?——非也。海子的想象力总是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其诗句也就具有相当的阐释空间。譬如,那“飞过的鸟儿”是被“摘取”的“另一只嘴唇”,还是划过空间的“飞吻”?是自由飞扬的女性精神,还是卓尔不群的爱之灵魂?……一切任由读者恣意想象。海子对萨福的细致描摹遵循了从上到下的顺序,先自“头部”写起,转而落到“脚部”。海子的高明处在于,他并未直接描写萨福那双“希腊脚”⑧,而是通过描写其“被风吹断”的“鞋带”,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试想,连“鞋带”都散发出“身体香味”,这该是怎样一位香艳美人呢?埋在泥土里的“鞋带”因不甘寂寞而露出地面,在蓝天下随海风飘荡,仿佛在诉说女主人的前尘往事。
第7诗段中“谷色”一词作何解释呢?如果说“谷仓”代表“人类的躯壳”,象征着“肉身欲望”,那么此处的“谷色”似可理解为欲望之“色”。“谷色”中的“嘤嘤之声”当指陷于欲望之“色”的女伴们,相互之间发出的友爱之声。“嘤嘤”为象声词,形容鸟的叫声,源出《诗经·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⑨“嘤嘤之声”原本隐含“求友”的信息,而“萨福萨福/亲我一下”正是萨福的女伴们发出的“亲昵之声”。
第四部分即第8诗段:“你装饰额角的诗歌何其甘美/你凋零的棺木像一盘美丽的/棋局”。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也是结尾部分。诗人直抒胸臆,赞颂萨福诗歌之美,抒发其怀古情思。诗情浓郁而又含蓄蕴藉,余韵悠悠。
世俗女子通常用化妆品美容,而女诗人萨福却以诗歌装点自己。在海子看来,萨福之美,本质上“美在诗歌”。于是,海子拈出“甘美”一词,赞美萨福诗歌,似在说明:吟诵其诗仿佛啜饮美酒醴泉一般,令人口齿生香。“棺木凋零”,“西风残照”之类画面,实属令人黯然泣下的苍凉之境;而在海子笔下,萨福那“凋零的棺木”竟然像一盘美丽的“棋局”。历史沧桑,人生如棋。萨福热烈而精彩的一生,如同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她所遗留的残局,千年之后,依然引发后人的怀想和沉思……
在结构安排上,《给萨福》有两条写作主线相辅相成,交错延伸。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集中笔墨刻画以萨福为代表的古希腊女诗人生活情状,有总体勾勒,又有具体描摹,形成“侧重描写”的一条主线;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写“我”对萨福的接受过程以及围绕萨福展开的丰富联想,抒发对其诗歌的赞美之情和对沧桑历史的诗意沉思,形成“侧重抒情”的另一条主线。围绕两条主线,全诗四个部分交叉衔接而又错落有致,形成跌宕起伏的诗歌结构。全诗风格轻盈而厚重,诗情饱满而蕴藉,显示出海子较高的诗艺水平。海子曾有言:“时光与日子各各不同,而诗则提供一个瞬间。让一切人成为一切人的同时代人,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⑩在海子诗歌世界里,如果说画家梵高属于“阿尔的太阳”,那么,诗人萨福则堪比莱斯沃斯岛上的“月亮”——借助诗歌,海子把心中崇高的敬意献给了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
综上所述,这首才华横溢的诗歌表现了海子对女诗人萨福的由衷赞美之情。诗人的想象力穿越千年历史,描摹萨福那爱与美的生活栩栩如生,既有亲临其境的真切感又具有回望历史的沧桑感。海子对古希腊莱斯沃斯岛上“诗歌月亮”的礼赞,固然有对诗神缪斯的崇敬,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他对崇尚自由、热爱生命的古希腊精神的神往。20世纪之初,周作人向国内译介萨福之时,就希望国人能接受一点古希腊的影响——热烈地求美,求热烈的生,而不是如植物一般地苟活。到20世纪80年代,海子对萨福的接受和欣赏,不仅表现出面向世界的文化胸襟,同时也反映出海子燃烧自我的生命态度和超越流俗的审美眼光。
① 萨福(Sappho),古希腊最早的女诗人兼音乐家,大约生活正在公元前6世纪。米雷格(Meleager) 称颂其诗:虽然不多,但朵朵皆为玫瑰。
② 该岛现代希腊语作“Lesvos”(莱斯沃斯) 。英语中的“Lesbian”(女同性恋) 一词即由此岛名转化而来。
③ 选自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④ 参见[美] 梭罗著,王义国译:《瓦尔登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页。
⑤ [古希腊] 萨福:《永生的阿芙洛狄忒》,转引自飞白主编:《世界诗库》(第1卷) ,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⑥ [美] 穆尔顿·亨特著,赵跃、李建先译:《情爱自然史》,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⑦ 田晓菲编译:《“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页。
⑧ 有人根据脚趾长度,把人类的脚分为“埃及脚”“罗马脚”和“希腊脚”三种类型,据称多数美女的脚属于第二趾较长的“希腊脚”。
⑨ 参见程俊英撰:《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⑩ 海子:《民间主题》(《传说》原序) ,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