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花旦考略

2014-03-18 00:53张一驰
戏剧之家 2014年21期
关键词:花旦青衣评剧

张一驰

(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花旦是评剧旦行中的重要一枝,与青衣并重。评剧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妇女。从理论上与学术上对评剧花旦进行一番考证与研究,对于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可以提供一定的正能量。为此,本文进行尝试性研究,以作引玉之砖。

具体而言,评剧花旦的考证,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来进行。

一、评剧花旦的产生

花旦是评剧最早产生的旦行之一,甚至早于评剧青衣。

众所周知,评剧产生于清朝末年,最早以河北东部滦县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又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平腔梆子戏”(又称“蹦蹦”)。而“对口莲花落”即由一旦一丑两个演员演唱,其中的“旦”即花旦而非青衣,“丑”即小丑。到了“平腔梆子戏”时期,评剧便成为典型的“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其中的“小旦”,亦花旦。评剧旦行创始人金菊花,就是花旦演员。

评剧早期剧目《锔大缸》中的王二娘等,也是花旦角色。

二、评剧花旦的发展

随着整个评剧的发展,评剧花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评剧的第二个时期——“唐山落子”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评剧花旦名家。例如月明珠(1899——1923),河北滦县人,曾与成兆才一起创办警世戏社,任该社主演。花旦、青衣两行兼擅,而以花旦为主。他主演的代表剧目有《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杜十娘》、《珍珠衫》、《花为媒》等。并自编自演了《桃花庵》,他“嗓音甜润,扮相秀丽,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相传评剧‘反调’唱腔为他所创。”

到了评剧的第三个时期——“奉天落子”时期,更涌现许多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家。例如金开芳,专演评剧花旦,代表剧目有《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等。又如李金顺(1896——1952),也专演评剧花旦,他勇于创新,广收博采,吸收京韵大鼓曲调,增加伴奏乐器,创造出活泼清新、脆亮优美的唱腔风格,被誉为“李派”。其代表剧目有《杜十娘》、《王少安赶船》、《珍珠衫》、《爱国娇》等。特别是具有爱国思想的时装新戏《爱国娇》,为评剧争取了许多新观众。再如喜彩莲(1916—),评剧女演员。擅演花旦,代表剧目有《武松与潘金莲》、《翠屏山》、《战宛城》、《十三妹》、《卓文君》、《人面桃花》、《武则天》等。还有芙蓉花(1911—1952),评剧女演员,曾拜金菊花为师,学评剧花旦。她“嗓音高亢,刚中带柔,表演细腻,以扮演农村妇女见长。擅演剧目有《李香莲卖画》、《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昭君出塞》、《二度梅》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评剧花旦著名表演艺术家、“花派”的创始人花淑兰(1929—),原名葛淑兰,河北唐山人。自幼随母亲刘玉芳学评剧旦行。1929年又拜刘子西为师,演评剧青衣、花旦,尤以花旦见长。经常在唐山、张家口、北京、天津、锦州、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戏迷众多,好评如潮。1952年加入锦州评剧团(1955年改为辽宁评剧二团)。1959年任沈阳评剧院二团副团长。她继承了爱莲君、刘翠霞的艺术特色,创造出唱腔高亢、嗓音清亮、表演细腻的“花派”艺术。代表剧目有《茶瓶计》、《三节烈》、《牧羊圈》和现代戏《黛诺》、《南海长城》、《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她的传承人是当代天津评剧院的曾昭娟,曾主演评剧《三寸金莲》等,广获好评。

三、评剧花旦的特色

从美学的视角与高度来考量评剧花旦艺术的美学特色,有助于评剧花旦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底蕴的深化。具体分析,评剧花旦的美学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民族特色。评剧属于民族戏曲范畴,故评剧花旦的表演具有民族性特色,即写意化,这与西方戏剧写实化的美学特色形成明显不同。这种写意化又通过虚拟、夸张、程式等手段表现。

其二是地域特色。评剧不仅具有中国北方地域特色,而且京、津、辽、吉、黑、内蒙、冀等各省市,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评剧花旦对此也必须充分展现。

其三是本体特色。评剧花旦不仅注重表演与说白,而且集唱、做、念、舞为一体,具有多元化的本体特色。

[1][2]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花旦青衣评剧
评剧《女儿》
青衣覆雪
评剧《花为媒》
崔父三迁:向南,向南,一袭青衣惊鸿初见
花旦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花旦
评剧《大山里》剧照
粤剧花旦黄嘉裕:90后也会喜欢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