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玉
与陈老师经典“素读”结缘
2009年8月,随着我的孩子大班生活的结束,我开始关注小学教育。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给了我南木的博客链接。当知道博主陈琴老师是名校华师附小的教师后,我开始认真地看她博客上的内容。
在博客上,我看到了一些陈老师推荐阅读的书就买回来看。如《老鼠老鼠》这本书,孩子刚拿到时并不喜欢,我让孩子先放在一边,听我给她读。当听我读了一遍后,孩子觉得这本书还可以。再带着她一遍遍地读下去时,她就觉得这本书很好玩了!这样不断尝试,不断收获,使我觉得陈老师是可以给我引路的人。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虽然对孩子阅读有了信心,但对陈老师所说的“6年背诵10万多字”还是心存疑虑。当与多位朋友提及此事时,大家也都在质疑。
2010年7月底,我第一次听到了陈琴老师、徐健顺老师的吟诵,听陈老师讲她如何带着孩子做经典“素读”。在那里,各位老师的授课让我眼前明亮了,原来学语文可以如此有趣。我很激动,决定要跟孩子一起学习,弥补自己母语学习上的缺失。
11月,当得知陈琴老师应家长之邀为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上课时,我找到陈老师,希望她能收下我家的孩子,给孩子做一下早期启蒙。但是陈老师婉拒了,并给我讲明了原因:孩子差距太大了。
于是,我自己张罗了一群6~8岁的孩子,请陈老师来给大家一周上一次课。这个课程是要求家长与孩子同堂学习的,这就使得我们这些家长能有机会亲身体验陈老师的授课。讲课内容为:成语接龙、《三字经》、《弟子规》。每次陈老师都会给大家讲讲字和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再带大家一起读一读。每次下课时,孩子和家长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通过这个课堂,我开始意识到:对待孩子,不能仅仅去要求孩子,还要看看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做好表率,没做好的就努力去修正自己。在生活中,要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我的内心慢慢出现了要深入学习的需求。
因为陈老师曾跟我说过,自己带孩子做经典“素读”是很艰难的,所以我也在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身边的集体环境。
在家践行经典“素读”
2011年6月,陈老师离开了广州。
我决定以后要用陈老师的方式自己带着孩子做经典“素读”。
读什么内容呢?就读陈老师班上孩子们读过的内容。在那个暑假,通过分段读和听陈老师的录音,我的孩子已能把《七月》背下来了,这让我有了一点点信心。
2011年9月开学后,陈老师班上的孩子读什么,我们就跟着读什么,再加一些《唐诗三百首》《千家诗》里的内容。有些内容没文本,我就在网上查找相关书籍,就这样每天带着孩子一起读文本,用相关的书给她作简单的解释。至于故事,就靠她自己看。
最近,我给孩子讲关于《论语》的故事时,孩子突然说:“妈妈,您讲故事总是东一点西一点的,总要我自己去补充。您让我怎么去补充嘛?”我毫不掩饰地说:“妈妈无法与陈老师比,要怎么去补充就是你的本事了。”
一天晚上,孩子告诉我,她在看了家里的一本中华书局版《论语》中的注解后,终于可以把《论语》也读得津津有味了。我突然发现,我的不足反而成就了孩子的自学能力。
2012年暑假前,陈老师来广州,我带着孩子去见陈老师。孩子见到陈老师读《老子》,回来后就要求背《老子》。一次,见我倒水倒满了,她对我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看我有点茫然,她就给我解释。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她给大家倒水时经常会念叨“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读《老子》也让她发现:她在做班级管理时,态度过于强硬,应该有所调整。她经常会结合在学校发生的事跟我讨论。所以,孩子说《老子》对她是最有指导意义的。
寻找内在需求
在带孩子做经典“素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激发孩子兴趣的问题。在家做经典“素读”是有别于老师带着做经典“素读”的,如果家长一味地要求,长期下来会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孩子没有内在需要,再怎么做都是被动的。我的孩子对鸟类特别感兴趣,于是,我想找一本关于鸟类的著作,最好这人还有古文功底。
没想到还真让我找到了,这个人就是郑作新。我先后买回来郑作新写给儿童的《与鸟儿一起飞翔》《与鸟儿齐鸣》。孩子很快就看完了这两本书,知道了郑作新是鸟类学家,了解了他的一些相关的故事。
2013年4月的一天,孩子读书读得没什么心情。我就让她朗读《与鸟儿一起飞翔》中的“从小养成好习惯”部分。我跟孩子说:“就算你以后做动物学家,其他方面再好,如果连中国古时的动物都搞不清,一样会被外国人小看的。”
晚上,孩子就跟我提出想看看《禽经》。为了满足她的好奇,我当晚就在网上查找《禽经》并打印出来给她看。她看后,说要背《禽经》。我告诉她:“这个可没有注音和解释。全要靠我们自己查证。请你认真考虑清楚,如果开始了就不能停。”
第三天下午,孩子放学回来,跟我说要开始背《禽经》。我说:“那你就自己查资料注音吧。”孩子说没问题,便拿着打印纸,在电脑前坐下,按我平时查证资料时的方式做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孩子说‘契字有好多读音,不知道该读哪一个。我一边做饭,一边对她说:“我也不知道,你自己慢慢看吧。”最终,孩子根据上下文及解释选择了一个她觉得最合适的读音。
用了半个多小时,孩子终于把当天要读的内容中不认识的字注完了音。晚上检查完她背的情况后,她又跟我商量:“妈妈,我每天把要背的内容里的不认识的字都标出来,您有空的时候帮我查一下,可以吗?”当时,我并没有答应要帮她。睡觉前她又跟我讲:“妈妈,《禽经》3600多字,每天背200字,18天就背完了。”
我原以为她会感到困难,会退缩,但她没有一点畏难的情绪,这对我触动很大。后来,我答应帮她查资料,但不帮她做判断,遇到有多个读音的字,我就把多个读音和解释抄下来,让她自己根据上下文进行选择。
最终,她在计划时间内把4150字(最初版本缺少内容,经过查找资料做了修正和补充)的《禽经》背完了。
这次背《禽经》的经历,对我和孩子来说都是难忘的,我们收获了很多。当我让孩子背《诗经》时,她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抵触了,她感到读起来也容易理解了。因为有些鸟类的象征意义在《禽经》中已提到。这时,我感到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定制学习内容也很重要。
我自己在家带着孩子做了三年的经典“素读”,看似积累了一些经验。其实很多东西还是来源于陈老师。陈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我是常读常新,有些内容是自己做了才能有更深的体会。每一次重读我都会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不到位的,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
(作者系自由职业者)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