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华,一级美术师。1944年10月出生。男,汉族。黑龙江省泰来县人。1963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曾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
现任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理事等。
曾创作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现从事中国画创作,擅长人物兼及花鸟、山水。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深沉含蓄,笔墨洗练;作品参加七、八、九届全国美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多次举办联展和个展,在国内外获得好评。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先后出访越南、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举办展览或讲学。
199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刘春华画集》。
获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97中国画坛百杰”称号及多种嘉奖。2000年被日本《美术手贴》评选为“20世纪世界100件美术作品作者”(中国共有徐悲鸿等三人入选)。
中国想要实现“中国梦”,文化软实力是极其重要的—部分。需要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从业者淡泊名利、甘于苦行。坚持以“群众点头,专家鼓掌”作为对自己艺术创作的要求,努力探索既能反映时代风貌、又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期推出《远离“神话”的丹青圣手》一文,记录我国当代知名画家刘春华执着从艺、淡泊名利的崇高情怀。
素闻著名画家刘春华为人低调,不事张扬。前不久,记者来到刘春华的画室采访。交谈中,这位慈祥的老人果然很低调。除了和蔼可亲以外,他没有丝毫的清高和张扬。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画家,我只想好好去创作,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出名。”
神话与传说
在美术界,曾经出现过一件几乎家喻户晓的油画作品——《毛主席去安源》,该作品塑造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身着蓝色长袍、臂夹红雨伞的形象,之后由《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公开发行并随报赠送彩色油画,印量达9亿多张,成为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幅油画作品。
书写这—传奇的艺术家正是我国知名画家刘春华,国外的艺术评论界认为,刘春华此举,可与齐白石、达·芬奇等世界级文化巨匠比肩。然而“一战成名”后,很多慕名前来求画的人,纷纷被他“不尽人意”地打发走了。刘春华说,《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对我的人生道路影响很大。我—辈子红得发紫,黑得发亮,好几个来回,都和这幅画有些联系。但到底这幅画好不好,都是别人说的,我从来没有跟着评论过。我只是想说,我用心画过这幅画。的确,他没有躺在“功劳簿”里贪享“名人效应”,却把目光投向了北京的街头巷尾以及生活最平凡、最寻常的角角落落……
老式的公交车行驶在北京的清晨,人们轻松的穿行在《北京团城》的马路上,《北海公园的牡丹》岸边大朵迎面盛开的艳色牡丹,远处隐隐耸立的宫墙,《北海公园湖面》春风洋溢,柳树随风飘动,湖面倒映着红墙,仿佛霎时回到了那美丽灿烂的时刻,耳边传来“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笔墨当随时代,在刘春华的油画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人民领袖的风采,他更用油画艺术创作记录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民群众,有工段长、女工、青工、班长、师傅,刘春华先生进入工厂、来到车间去表现20世纪70年代身边普通的劳动人民,表达对基层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尊重,带给我们最亲切的回忆。
生活与修养
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油画家,为什么要去画国画呢?刘春华说,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行政工作占用很多时间,画油画需要整块的时间,需要好的光线,而早晚的时间可以画对光线不苛求的中国画。他有一次去京郊房山的十渡写生,无意间把画的柿子速写试着用中国画来表现,结果得到了朋友的鼓励和赞赏并被相关报刊所发表。后来,天安门城楼的中央大厅也曾悬挂他的巨幅柿作,刘春华告诉记者,他的作品也曾被选作中央领导人的新年贺卡。从此画柿子便一发不可收。“柿柿如玉”取的是“事事如意”的谐音,他所画的柿作几乎都题以“柿柿如玉”,满足了人们心中对吉祥和美好的期许,因而,深受大家喜爱。
当谈起对油画和国画的看法,刘春华坦言没有偏好,年轻的时候画过油画,后来二三十年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国画上,念书的时候国画的基础打得比较牢,工笔、写意、花鸟、人物反复地学习练习,后来到了北京画院也以画国画为主。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作为国粹的组成部分,特别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它与西方实证主义的艺术有着很大的差别,它是在更高的意义上认识事物,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观察、思考和表述;而西方的写实主义可能是—种更直观、更明白的表述,它能把人物的表情刻画得比较形象。般人比较容易接受,色彩比较真切,对年轻^更有吸引力。中国画则是对事物、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更高艺术层面上的观察,它更适合表达中国人的情感,更加含蓄、自由,有理想认识和情感的加入。不单是绘画,中国的其他艺术形式也具有这样的特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