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的青岛碱业所处的四流北路还属于“荒郊野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碱业,是和海尔、双星齐名的“三大标杆企业”之一,其生产的纯碱、小苏打等产品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旗下的“自力牌”更是享誉全国。
然而,随着国内化工行业产能过剩,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曾经代表了青岛化工水平的青岛碱业却在激烈的变革时期一度陷入低迷。尽管1994年被列为青岛市首批改制试点单位完成改制,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青岛市化工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但是多年来,青岛碱业并未像很多上市企业那样,实现张力十足的发展。自2011年开始,甚至陷入了亏损的境地。
随着国家“十二五”时期转方式、调结构的格局展开,青岛市的产业布局也在进行着相应的调整,一批老国企开始寻求转型升级的契机。1958年建厂的青岛碱业,以搬迁为节点,开始了技术、管理、销售模式的全面创新。
有着50余年历史的青岛碱业,算得上是青岛化工产业的一个缩影。见微知著,青岛碱业在转型的实践中,淘汰落后产能,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为老化工的重生探索新的路径,也折射出青岛化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路径。
循环思维创造完美流程
冰箱搁板和空调外壳用聚苯乙烯,汽车轮胎和汽车外壳用丁二烯,洗衣粉里都含有过碳酸钠,浴盐里含有倍半碳酸钠,食品、药品里小苏打是重要的助剂,建筑外墙的保温层也是聚苯板……
放眼望去,人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工,离不开神奇的化学。但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加剧,化工在人们的眼里成了高污染高能耗的“魔鬼”,往往一个化工项目落户某地,便引起当地民众的强烈抵制,必欲除之而后快。如何做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青岛碱业的8万吨/年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项目,作为国内只此一家的循环经济项目,便是新化工的一例。
过去,青岛碱业所生产的硫酸钾,一直采用的是“曼海姆法”。利用氯化钾和浓硫酸,在曼海姆炉中反应,生产硫酸钾和盐酸。副产的盐酸,在过去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卖掉,甚至“白送都没人要”。而在平度新河化工园区的这个联产项目中,副产盐酸可以作为生产氯化钙的原料,在这一环节中,青岛碱业将氯化钙的生产工艺由过去的“氨碱法”改为“盐酸石粉法”,能够使上一环节的副产盐酸全部被利用起来,并且这一生产方法生产出来的氯化钙浓度比过去还要高。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产品质量。
而生产氯化钙的副产品是二氧化碳,过去只能排放到大气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就会导致“温室效应”,青岛碱业的循环经济项目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用副产的二氧化碳做原料,生产出用途广泛的小苏打。这一个环节,每年就可以减排二氧化碳两万吨以上。
多么完美的流程!实际上,真正实现生产过程的一体化、集约化,上下游之间互相利用,也是得益于搬迁,这样的一套生产工艺,在过去拥挤逼仄的市区根本无法实现。
搬迁带来的红利还体现在原料可以实现就地取材,过去生产纯碱需要的原盐、煤等都要依靠车辆运进市区,成本高不说,时时呼啸而过的大卡车也会带来交通、环境的诸多问题。而平度新河的8万吨/年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项目启动后,青岛碱业将放弃纯碱这一效益低的产品,纯碱全部由一河之隔的潍坊昌邑外购。
保留下建厂50余年的优势项目氯化钙、小苏打,淘汰掉已经全行业产能过剩,产生大量白泥污染的纯碱生产,青岛碱业自身也在实现着“腾笼换鸟”。
“算着干”的哲学
“算着干”是一种对市场形势进行了预判之后的成本核算,根据市场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自身的生产,才能与市场同步匹配,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青岛碱业在2013年最大的亮点,是自9月份开始亏损额逐渐缩小,11月、12月份更是实现了经营性盈利。在国内纯碱行业全面产能过剩的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与碱业“算着干”的生产、管理哲学是分不开的。
青岛碱业的“算着干”,算市场、算产量、算品种、算各项费用,将市场意识、成本意识贯穿到生产和管理各个环节。
据公司副总经理韩治轮介绍,在2013年8月份,青岛碱业根据多方面搜集到的市场信息,预判到纯碱的价格会在9月份反弹,因此从8月开始准备,9月初就开始扩大产量,比同行厂提前了20天左右捕捉到了市场变动,抓住了先机。公司每个月都会召开销售价格确定会、销售平衡会,以做到与市场变动同步。
生产品种的及时调整,哪种产品赚钱就生产哪种,也是“算着干”的具体体现。9、10月份,轻质纯碱的利润率要比重质纯碱高,公司就在生产、销售方面倾向于轻质纯碱;11月份大体持平,到了12月份,重质纯碱的利润率又开始超过了轻质纯碱,那么就再倾向于重质纯碱。
通过技术改进,青岛碱业成为了“能效领跑标杆单位”。据介绍,目前纯碱行业每生产1吨纯碱,需消耗355-360公斤标煤,而青岛碱业则凭借340公斤的标煤消耗,成为行业能效的第一名。
作为一个“大进大出”的工业企业,青岛碱业在2013年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理顺发生费用的各个环节,将不合理的环节去掉,通过提质增效,2013年实际支出费用比预算减少了3000万元。“库存量过大,就会产生二次倒运,所以,我们在生产中要结合市场供应,根据生产需求,选择最低限度的库存量。”韩治轮说道。
此外,在这一年中,公司各项费用不再按照“过去花了多少钱”计算,也不再按照“听说要花多少钱”计算,而是全部通过招标。2013年,青岛碱业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山东省节能先进单位”;荣获了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其实,“算着干”才是一个现代企业应当具备的品质,过去那种无视市场,无视成本的意识早已该摒弃,市场经济,就是要由市场说了算,这是青岛碱业在向现代企业转型中,带给我们的启示。
“微笑曲线”的另一端
梁力,青岛碱业销售主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小苏打的销售。endprint
在小苏打生产过剩的形势下,如何培育出更多的重点用户,打开市场呢?梁力有着自己的思路:“首先,小苏打的过剩,是品质低的产品过剩,高品质的小苏打销路还是较好。”梁力说。
以过硬的品质,打开高端市场,是青岛碱业小苏打的制胜之道。国内小苏打的生产工艺有三种,合成法、碳铵法、天然碱法。青岛碱业目前年产12万吨小苏打,全部使用合成法,是国内使用合成法生产小苏打最大的企业。
我国对小苏打的标准,是按照其总碱含量来衡量。尽管大多数企业都能达到国标,但内在指标差异却很大。用合成法生产的小苏打,纯度高、澄清度好、杂质少。因此,青岛碱业的小苏打价格,每吨比使用碳铵法的产品高100元以上,比使用天然碱法的企业高200元以上。
价格高,但品质也好,所以深受食品、药品、特殊精细化工企业等对小苏打品质有较高要求的企业青睐。
“再好的布终究还是布,到了广东可能变成衣服,到了国外则可能成了名牌服装。”小苏打也是如此,尽管工艺再先进,品质再好,也只是小苏打,附加值过低,停留在“微笑曲线”的底部,这不单是青岛碱业面临的问题,也是转型时期山东乃至全国许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不断努力改进生产工艺,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质量全国数一数二的产品,却只能成吨成吨地作为工业原料卖给企业,在整个产业链条最不赚钱的生产环节拼命挖掘剩余价值,这不应该是中国企业的宿命,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是企业真正转型的关键。
为了打开产业链条上“营销”这一环节,青岛碱业供销部将小苏打推向终端市场的重任交给了个^,何永强就是其中—员。
将小苏打包装成450克和225克规格,寻找代理商,进入大润发、易初莲花、华联、乐购等超市,直接面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借助这种方式,工业原料小苏打摇身一变,成为日用品,由论吨卖变成论克卖,附加值大大提高。
实际上,在国外有“家庭万用粉”美称的小苏打,对于国人来说还不是生活必需品,同样的,过碳酸钠、倍半碳酸钠等产品也是如此。弱碱性的小苏打用来洗蔬菜、水果,可以有效去除农药残留,并且小苏打本身可以食用,对人体无害,也可以避免有机洗涤对水、土壤的污染。过碳酸钠无味、无毒,冷水中易于溶解,去污力强,溶于水后能放出氧而起到漂白杀菌等多种功效,适用于洗涤用品,符合现代洗涤剂发展潮流。倍半碳酸钠可以用于制造浴盐和医药,近年来在日本和韩国大受欢迎。
改变过去工业品的销售思维和粗放式经营的定势,向终端市场进军,青岛碱业的小苏打销售“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每月销量是六七千箱,一个月抵得上过去一年的销量。
“我们生产的倍半碳酸钠作为原料卖给日本,日本企业加点香料做成浴盐,400多克卖到140元以上,增值了30倍。而目前我们由于产品较为单一,承担不了超市的进场费,还是只能寻找代理商,以出厂价卖给代理商。”何永强说。
向“微笑曲线”另一端缓缓爬升,青岛碱业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可喜的是,它已经走出了这一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