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映辉:产业转移的深谋与远虑

2014-03-17 20:27麦宇旻
商周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苏北青岛苏州

麦宇旻

隋映辉感到,青岛十多年来的工业大搬迁,更多的是一种被动之举,而非一种主动的富有规划以及深谋远虑的“战略大转移”。

无论是此前接触的海湾化工,还是本次采访的青岛钢铁,这两大重化工业巨头的执掌者都对记者强调:他们的大搬迁,绝非简单的物理空间位移,而是牵扯到庞大的生产系统转型升级的“大换血”。同时,他们也认为自身的搬迁是青岛城市产业转移大战略的一部分。

那么,如果提升到城市的高度,这场从2008年以来、一直持续至今仍未结束的老城区工业大搬迁,总体的效果如何?是否确实借转移之机达成了转型?如果再伸展回忆的卷轴,将时间推溯至十几年前就已开始的青岛工业从市中心向郊区的外迁进程,这场所谓“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是否真的富有远虑?

工业化进程不畏弯路崎岖,只待风雨兼程;城市发展规划者亦不应避讳不同的声音。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青岛知名经济学者、政府智库型专家隋映辉教授。

产业无远虑城市有近忧

隋映辉将眼光回放得很远,在他眼里,青岛市的产业外迁,应该从十几年前海尔、海信、澳柯玛迁至黄岛开始算起,即俗称的“西进”。随后,又历经市北区区划和产业调整,一些化工企业集中转移至平度、莱西。到了2008年,第三轮大规模传统老工业大搬迁启动。

可是,如果按照隋映辉设立的3个标准,青岛这系列产业迁徙似乎并不算圆满。

隋映辉认为,搬迁应解决三个问题,一、达到资源、资本、产业和产权的战略性重组;二、通过产业转移,实现链接配套、转型升级;三、形成合理布局,带动就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首先,在青岛曾经的遐想中,在开发区、黄岛区、西海岸行政区划三次变更之后,在承接大批工业项目之后,西海岸应当形成若干个在中国沿海乃至东亚地区“有特色、成规模,大链接”的庞大的产业集群——成规模、成体系、成气候。可是,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的西海岸陆陆续续被各种项目圈下占满,“高科技不高、孵化器不符”、“点高面低”等老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

当西海岸仍是“处女地”时,许多人寄望于在此形成新青岛一个更为高端、合理的产业布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土地的无限可能性与想象空间正在日益减少,直至成为定局,这种定局并未让像隋映辉教授这样的“理想主义”学者满意。

“说‘大搬迁推动了青岛产业转型升级,这个评价还为时过早。所谓的产业转型升级有严格的界定,要解决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等协调发展问题,而不是盲目扩张若干力所不及的所谓‘新兴产业,或搞更多的房地产来充斥、替代现代服务业主体。”

隋映辉感到,青岛十多年来的工业大搬迁,更多的是一种被动之举,而非一种主动的富有规划以及深谋远虑的“战略大转移”。

江苏的深谋

产业大转移,全国各地都在“火热”开展。浙江于2006年开始试验“腾笼换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广东以更高调的姿态开启大规模产业移植,同时期,江苏亦将苏南大批制造业轰轰烈烈转移到苏北。对于山东以及青岛而言,大搬迁、城市产业迁徙从来不缺乏现实教材。

隋映辉走遍沿海发达地带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最值得山东以及青岛借鉴学习的标的是江苏。

江苏的可取之处,正是山东青岛的短板所在。“江苏从战略上明确它的发展重点,你会注意到,江苏沿海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重点,实际上不在苏南地区(即苏州、无锡、常州等已经发展起来的一二线城市),而在苏北地区,比如盐城和宿迁。事实证明,大量的资源集中转移,已经把苏北地区带动起来了。”

江苏似乎正在倾苏南体制机制、财力人力帮扶苏北崛起。南北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与共生关系,比其它省份要紧密。

“苏州一个县域,不说富可敌国,至少等于我们山东一个城市,江苏明确提出“全省达小康,关键在苏北,重点在宿迁”。通过苏州去扶持宿迁,首先在财力上十分雄厚,而且做法也很独到,‘党政军工青妇全部移过去,在宿迁建立苏州宿迁工业园,以电子电器、精密机械、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把苏州的数百家企业迁过去,加上几百亿元投资。苏州人很聪明,因为这是一举多得的。第一,通过苏宿园区的实践,把原先单向的“输血、送干部、给项目”的挂钩方式变成了“派团队送理念、出资金建园区、做项目带招商”的共建新模式,在苏北打造了一块苏南标准的“经济飞地”,为苏州和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发展提供了产业转移的新基地;第二、按照江苏沿海经济区的规划,辐射到苏北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财税收入;第三,把苏州的稀有土地空置出来,引进更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重大科技项目。”

反观青岛,在将老城区的老产业迁出之后,往往在腾出的空间里进行过度的房地产开发,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耐心不足。

隋映辉说,苏州在腾出的空间里强化城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国际化氛围,大大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现在,从苏州坐地铁、经高铁仅仅20分钟就能到达上海,比青岛市区到城阳还快,苏州人就是上海人,上海人就是苏州人。”如今,在畅通的交通网络和后现代的城市风格形成之际,苏州顺利地吸引了大量外资,构筑成为外资高地。

苏北地区的崛起,分摊了苏南城市的人口负荷。“苏州产业聚集在乡镇、县域,现在又转移到苏北,等于疏散了就业和人口,不像青岛一窝蜂地拥挤在市区,交通、就业、居住都变成‘堰塞湖。苏州的房价要低于青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从苏州经验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产业转移,涉及到政府机构的入驻、行政管理的调整、财政支出体系的建立、迁入地工业园区模式的探索、迁出地盘出空间后的合理利用、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财税分配……需要考虑的细节可谓纷繁复杂,利益盘根错节而又不容回避,着实是一项系统工程。“转型升级,不会为某一个产业的某一个方面做一个单独的设计,一定是一个系统创新、协调发展的战略。”隋映辉说。endprint

重化工业走向何方?

接下来,青岛的产业迁徙往何处去?

“转移”是为“转型”服务的。简单的转移,哪一个城市都能做,“如果是简单的平行转移,那么海尔搬到西海岸,与搬到平度、莱西没有任何区别。”“搬迁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搬到哪里?搬完之后做什么?”

隋映辉的观点,令记者想到经济学家吴敬琏的主张,在吴老看来,如果某个企业有可能实现“就地转型升级”,就不必劳民伤财、大动干戈进行长途迁徙。反之,即便一个企业长途跋涉从市区迁到远郊,如果生产模式不变,污染程度不变,也一样会成为当地不受欢迎的企业。

当然,对于青岛此轮大搬迁中涉及的青钢、海湾等重化工企业,有其特殊性。按照青钢董事长王君庭所说,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与环保升级,必须得有地盘的扩张,在原有空间里“就地升级”对青钢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海晶化工也属于类似的情况。

而在搬迁到董家口,扩大了地盘之后,青钢和海湾是否真的完成了切实转型,就变得尤为令人关注。

青岛的重化工业将走向何方?隋映辉给出的答案是:重化工业轻型化。

重化工业,生产机械、装备、钢铁、船舶、汽车等有固定分量的产品,又如何变得轻型化?

“什么叫轻型化?一个芯片,它的附加值远远高于一大堆钢铁。比如,未来汽车产业就是轻型化的典型代表,未来汽车的电子器件和软件在总成本中的比例,你猜是多少?50%。换句话说,汽车的外围部件比如底盘、座椅、发动机都变得不值钱。现在有人在提‘无人驾驶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都体现了这种趋势。”

隋映辉用了更形象的比喻。所谓重化工业的“轻型化”,就如同二十年前的“大哥大”经过不断压缩变薄、改良内部芯片和构造,变成了现在的手机样式。又如同美国刚刚发明的大型计算机,如今变成笔记本,同样是在芯片上下功夫。“新能源汽车有可能也是用芯片代替各种部件,使汽车越来越小,内部结构越来越轻。”

触类旁通。在重化工业,造船业也早就显现出类似趋势,欧洲将最“笨重”的造船环节让中日韩承接,自身则将研发主力“退缩”至关键零部件——柴油机、发电机、导航通讯、舱室、辅助系统、安全救生。在这些“关键的少数”上发力,获得的附加值与利润率比中国造船业高得多。

以此类推,青岛钢铁、海湾化工等青岛本土重化工巨头,是不是也同样会在迁徙至西海岸之后的转型升级中,走上“轻型化”的道路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北青岛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苏州一光
青岛明月申牌?
苏州十二忆
苏北发展
说个好苏州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