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传播媒介之网络虚拟媒介

2014-03-17 09:05李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符号媒介形式

李莹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艺术传播媒介之网络虚拟媒介

李莹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起了艺术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网络电影的发展拓宽了艺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网络作为极有影响力的一种艺术传播形式,不仅带来了艺术传播的新模式,也加剧了艺术传播和媒介的扩张性,为传播开辟了了另更为广阔的空间。

传播媒介;网络媒介;网络电影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每一种新的传播与接受方式的出现,都丰富了艺术得以呈现的形式,进而引发了艺术本体的变革,即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使艺术本身发生了改变。这是因为艺术的表现及其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往往取决于其被承载的媒介。

一、媒介既是艺术形式也是艺术内容

媒介与它所承载的艺术的形式密切相关。媒介工具形式决定着艺术的呈现方式,而艺术的呈现方式又深刻地影响着艺术的形式,是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媒介对艺术形式的意义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媒介决定着艺术形式,媒介即形式。如此,媒介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就会不同。不同媒介有着不同的恒定联系的抽象系统,即不同的符号系统。媒介不同,恒定联系的抽象系统不同,即符号系统不同;符号系统不同,信息则变。如小说和电视剧这两种相关相近的艺术形式就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恒定联系的抽象系统,有着两种相去甚远的符号系统——印刷媒介的文字符号和电视媒介的画面符号。即使是有着相同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乃至细节(如小说和据其改编的电视剧),由媒介不同而导致的符号系统不同决定了二者艺术形式的不同。同样是曹雪芹虚构的一个故事,小说《红楼梦》和电视剧《红楼梦》的存在方式、对受众的影响力、传播效果截然有别。所以,不能脱离媒介工具形式而单纯考察艺术形式,否则电视剧艺术就成为小说艺术的一个简单的延续,而忽略了二者各自独特的媒介特性,及其引发的创作、传播、接受过程。

二、艺术传播的虚拟媒介——网络媒介

数字化革命的运作,造就了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艺术传播的接受者来说,通过网络所获得的是综合视听的全方位的流动信息的一个多姿多彩的虚拟艺术世界,使人们能够在虚拟世界范围内时间艺术活动的信息共享。

多媒体的虚拟现实功能与网络的交互性传播方式打造了优质的艺术传播数字平台,人们对“媒介”的性质和意义产生了新的认识。网媒介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媒介,由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所涉及到的符号系统已经从文字扩展到图像和声音等,这一状况往往被冠以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性。作为网络传播终端的电脑是将数据、文字、图像、音乐等信息输入、储存、组合、复制、输出等智能化操作平台,它已经并将继续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所有传统的艺术媒介,开辟一种崭新的艺术创作和交往方式。

“艺术的本质是交往,交往本身的涵义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交互性为网络时代艺术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表现力,它在造就大众对艺术作品感知与认知方式改变同时,也使大众由消极的艺术追随者向更积极的艺术引导者、开创者方向转变。

三、网络电影——电影文化的革命

网络电影是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它寄生于网络,与一般的电影院电影不同,真正的网络电影参与性极强,首先可以从网上下载标准化的电影软件,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修改剧情。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电影制作。其次可以上载自己拍摄的电影与网友共享,不仅满足了影视爱好者,培养了电影观众,也把人从固有的接受模式中解放出来。网络媒介的特点也赋予网络电影传播的新特性。

网络电影的播放内容也是自主的。有人把网络上被整合的电影资源比喻为一种超级文本,并指出:“超级文本提供了一种可无限重新定位的系统,该系统的临时中心点取决于读者,从另一种角度讲,读者成了真正主动的读者。超级文本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它由许多相互联接的文本本身组成,这些文本不存在组织结构上的主轴。”网络电影的观赏在人们的轻点鼠标中,就轻易地实现了中途的任意切断、播放进度的随意控制、画面的随意停止与放大、不同电影中的任意切换。

网络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于网际的流行,已经成为了一种不争的事实。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的结语以“乐观的年代”为标题,他认为,“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数字化生存也不例外。……但是不管怎样,数字化生存的确给了我们乐观的理由,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网络社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作为新的艺术形式的网络电影,也在不断地成长、变得更为成熟。

四、结语

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推陈出新的时代,信息科技发展之迅速,网络潜能之巨大,有理由使我们身心网络作为传播领域的新宠,将与传统的传播机制进一步的整合,使艺术传播的方式全面出新,造就大众艺术审美感觉、体验、思维与实践更深刻的变化,为世界不同地域人们实现艺术活动信息共享提供最大可能性。

[1]董天策.传播学导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3]石庆生.传播学原理[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4]杜骏飞.大众传媒的瓦釜时代[J].南方周末,2007(5).

G206

A

1005-5312(2014)05-0275-01

猜你喜欢
符号媒介形式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书,最优雅的媒介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变符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