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霞
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中药贴敷治疗效果观察
陈晓霞
目的探讨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中药贴敷的治疗效果。方法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及其软组织损伤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手术前后采用中药贴敷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抬高患肢处理。观察两组入院4 d后患者患肢肿胀程度及入院至手术时间,术后1周对两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入院4 d后,观察组I°肿胀18例,Ⅱ°肿胀10例,III°肿胀2例;对照组I°肿胀3例,Ⅱ°肿胀19例,III°肿胀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入院至手术时间为(4.0±1.5)d,对照组为(7.0±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周,观察组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均<0.05)。结论骨折早期和术后局部使用中药贴敷,可以明显降低血管内液外渗到组织间隙,减轻肢体肿胀,从而促进组织的修复愈合。
下肢骨折;肿胀;贴敷
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后都有软组织损伤,而且软组织损伤很难处理,其隐藏的性质和难以被充分地评估,使治疗和预后变得更加复杂[1]。严重的肿胀使局部张力增高,影响组织血液供应及静脉回流,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导致局部肌肉、神经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严重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2]。笔者采用中药贴敷治疗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收治的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患者60例,入选标准:(1)有直接暴力或者间接暴力外伤史;(2)单纯的足踝部骨折、无全身症状;(3)足踝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畸形及异常活动;(4)影像学证实足踝部骨折。排除标准:(1)开放性骨折;(2)合并神经血管损伤;(3)软组织缺损或者感染;(4)合并其他系统并发症及精神疾病。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9~71岁,中位年龄52.6岁;其中三踝骨折15例,内外踝骨折12例,外后踝骨折3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8~70岁,中位年龄56岁;其中三踝骨折12例,内外踝骨折14例,外后踝骨折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手术前后予单纯抬高患肢。观察组采用贴敷治疗(本院自制中药贴敷),使用时取适量药粉加蜂蜜,蜂蜜有解毒之效,又是很好的粘合剂,适量调成膏状,用法:(1)术前:均匀涂于肿胀处(避开皮肤破损处)厚2~3 mm,用1块大小约5 cm×8 cm的医用棉垫包扎,妥善固定,每天更换1次,每天评价用药效果。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出现过敏症状及时停用。(2)术后:术后第1次换药后均匀涂于肿胀处(避开皮肤切口)厚2~3 mm,用1块大小约5 cm×8 cm的医用棉垫包扎,妥善固定,每天更换1次。
1.3 观察指标(1)入院4d后观察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肿胀程度分Ⅰ°、Ⅱ°及Ⅲ°。(2)观察两组入院至手术时间。(3)术后1周对两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入院4 d后,观察组Ⅰ°肿胀18例,Ⅱ°肿胀10例,Ⅲ°肿胀2例;对照组Ⅰ°肿胀3例,Ⅱ°肿胀19例,Ⅲ°肿胀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2,<0.05)。观察组入院至手术时间为(4.0±1.5)d,对照组为(7.0±2.1)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3,<0.05)。术后1周,对照组踝关节背伸(10.3±2.1)°,踝关节屈曲(20.1±3.5)°;观察组踝关节背伸(15.5±3.2)°,踝关节屈曲(25.6±4.1)°;观察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7.44、5.59,均<0.05)。
肿胀是闭合性骨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肿胀的形成可能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淋巴回流受阻等有关,损伤后局部组织细胞释放出激肽释放酶、前列腺素、组胺等物质,从而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加重组织肿胀和缺氧[3]。创伤骨折后由于体内的应激反应,使体内的血液黏稠度升高、局部血液流动减慢,而血液循环是组织修复再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血流量的增加为组织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满足功能活跃的修复细胞对氧及营养物质的需要。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程度反映了瘀血的严重性,而且直接影响血流的灌注和局部组织代谢,对骨折愈合不利。中药贴敷疗法可以降低血黏稠度、改善骨折断端的血供、促进骨折的愈合。张建国等[3]认为,中药可加快骨折部位血管演化,保证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血液供应,促进骨折愈合。周正新等[4]用外敷消瘀接骨散治疗家兔左胫骨中段闭合性骨折模型,结果显示消瘀接骨散能够改善骨折肢体的血液循环,从而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本研究结果显示,骨折早期和术后局部使用中药贴敷,可以降低血管内液外渗到组织间隙,减轻肢体肿胀,从而促进组织的修复愈合。
中药制剂促进骨膜反应及骨痂生成,增加成骨细胞数量或者促进成骨细胞分泌骨钙素(BGP)的作用,加速骨折的愈合。刘国华等[5]在运用中药跌创散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治疗组骨痂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强阳性表达,提示骨折断端血管生长旺盛,加速骨折处微血管形成,促进骨愈合。张建国[6]探讨了中药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性骨痂生物力学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外敷可明显增强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性骨痂弯曲载荷强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周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0.05)。由此猜想中药贴敷疗法促进骨折端肿胀减轻,促进骨折端连接,利于患者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外用中药直接作用于受伤部位,能有效减少损伤组织的炎性渗出、消除组织细胞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有利组织的修复。
[1]李飞,罗从风.闭合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及修复的评价与处理[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1):2131.
[2]赵学文,黄超文.特制药带治疗闭合性骨折早期肢体肿胀的临床运用[J].中医药导报,2010,16(12):60.
[3]张建国,陈良金.外敷中药对骨折愈合微血管重建的影响[J].中国骨伤,2000,2 (3):2.
[4]周正新,丁锷.消瘀接骨散对骨折血液循环的影响及其与骨折愈合的关系[J].中医正骨,1997,9(4):53.
[5]刘国华,王志义.跌创散促进骨折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6):24.
[6]张建国.活血消肿接骨散对兔骨折愈合骨痂强度的影响[J].中医正骨,2002,9 (14):9.
10.3969/j.issn.1671-0800.2014.12.063
R687.3
A
1671-0800(2014)12-1569-02
311201 杭州,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陈晓霞,Email:fcm02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