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华
成分输血对治疗慢性贫血患者的临床分析
许国华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输血方法将152例慢性贫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3例,给予全血治疗;观察组79例,给予成分输血治疗,每次输入悬浮红细胞制品1~2U。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等水平,以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Hb和RBC均高于治疗前(均<0.05),观察组治疗后Hb和R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0.05);观察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0.05);观察组输血间隔时间高于对照组(<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为2.54%(2/79),低于对照组26.03%(1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成分输血能有效纠正慢性贫血患者症状,节约血源,延长间隔时间,且并发症少,使用安全。
贫血,再生障碍性;血液成分除去法;临床疗效
慢性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综合征之一,常由营养缺乏、炎症、慢性感染、造血功能障碍及肿瘤性疾病等引起,患者易出现头晕、乏力等临床症状。成分输血是分离血液各种有效成分,分别制成悬浮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洗涤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等纯度高或浓度高的制剂,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补充血液成分。具有经济、疗效高、安全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够较快提高组织的携氧能力,迅速改善患者症状,是慢性贫血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1-2]。本研究旨在探讨成分输血纠正慢性贫血患者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浙江省嵊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贫血患者152例。其中男69例,女83例;年龄39~75岁,平均(58.27± 5.34)岁;血红蛋白(Hb)46~85 g/L,平均(66.64±7.13)g/L。根据输血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3例,其中男33例,女40例;年龄40~74岁,平均(58.19±5.22)岁;血红蛋白(Hb)47~85 g/L,平均(66.70±7.28)g/L。观察组79
例,男36例,女43例;年龄39~75岁,平均(58.40±6.12)岁;Hb 46~84g/L,平均(66.33±7.04)g/L。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控制并发症。输血主要指征:患者出现心慌、呼吸困难、烦躁或嗜睡等严重心脑缺氧症状。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观察组给予成分输血,每次输入悬浮红细胞制品1~2 U,输血前行血交叉配血实验等常规检查。
1.3 观察指标[3-4]观察患者贫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患者Hb、红细胞(RBC)水平,并记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或体征消失,Hb、网织红细胞等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临床症状或体征得到一定控制或改善,Hb含量>80 g/L,网织红细胞<5%;部分有效,实验室指标未达到部分有效,临床症状或体征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均未改善或控制。并将两组输血量换算成全血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0.05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前后Hb和RBC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Hb和R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b和RBC均高于治疗前(均<0.05);观察组治疗后Hb和RBC均高于对照组(均<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输血量和输血间隔时间结果比较观察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输血间隔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为2.53%(2/79),低于对照组26.03%(1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98,<0.05);且发热和溶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34、8.14,均<0.05);两组患者皮疹、心慌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8、1.23,均>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和RBC结果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输血量和输血间隔时间结果比较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贫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严重的贫血导致组织灌注和氧合不足而出现相应的症状或体征,需给予输血治疗,成分输血和输全血是临床常用的输血治疗方法[3]。
成分血是经分离提纯后,得到的高浓度、高效价血液制品。具有针对性强、浓度高、不良反应少、一血多用等优点[4-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尽管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但Hb和RB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成分输血能够有效改善贫血患者症状和体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输注红细胞悬液能提高Hb浓度,提高组织携氧能力,能够显著增强机体细胞运氧能力,可较迅速地改善症状[6]。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输血间隔时间高于对照组,提示成分输血明显减少输血量,延长间隔时间,有利于节约血源,并保证患者日常生活。
输全血可以引起输血不良反应,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单一的血液成分可避免不需要的成分所引起的反应,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率[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且发热和溶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成分输血能够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每一种血液成分在制备全血的血液成分复杂,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机会多。血浆中蛋白、白细胞等可能引起的患者发热、过敏等输血反应,增加了输血的风险,成分输血能够避免或减少输注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并避减少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对于老年、小儿及心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输入全血可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担,全血中的大量补体成分进入患者机体可诱发并加重溶血症状[8]。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能够有效纠正慢性贫血患者症状,能够节约血源,延长间隔时间,并发症少,疗效好,使用安全,是一种重要的有效治疗慢性贫血的手段。
[1]孙艳华,胡晓艳.成分输血对治疗慢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0):3262-3263.
[2]闻慧琴,张循善,卞茂红,等.现代临床安全输血的再探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 15(3):302-303.
[3]周维红,余红亚.内科贫血病人成分输血的选择及评估[J].北方药学,2013,10(1): 65-66.
[4]何婉婷,刘志宇,张茗文,等.输血对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短期水平的影响[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47(2): 168-170
[5]杜晓钟.成分输血的推广与输血安全性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 (12):封3.
[6]Esper SA,Subramaniam K,Tanaka KA. Pathophysiology of cardiopulmonary by-
pass:current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nemia,coagulopathy,and organ dysfunction[J].Semin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14,18(2):161-176.
[7]钟菁,邹纬,戴菁,等.去白细胞输血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临床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4):227-228.
[8]方春富,郭伟鹏,吐尔洪.140例输血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8): 533-534.
10.3969/j.issn.1671-0800.2014.12.051
R457;R556
A
1671-0800(2014)12-1549-03
312400 浙江省嵊州,嵊州市人民医院
许国华,Email:xuguohua 372@163.com